大舅安葬那天,舅媽不顧家人的阻攔硬要去送他最后一程,可到了墓地后突如其來的一場意外讓在場的人都猝不及防。正當每個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的時候,表哥的一個舉動讓大家松了一口氣,但這驚險的一幕還是讓在場的人徹底意識到“夫妻最好不要去送另一半最后一程”…
大舅生前和舅媽的感情特別好,所有的親戚幾乎從沒見過他倆紅過臉,所以大舅的去世對舅媽的打擊可想而知。即便心里早已經做好了會跟大舅告別的準備,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舅媽還是無法接受??粗从^的樣子,在場的人無不同情落淚。
考慮到她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去墓地之前家人都勸舅媽在家里好好休息,緩解一下悲痛的情緒??伤龍詻Q不肯,堅持要去送大舅最后一程。表哥拗不過她,只好答應,路上一直在不停地安撫著她的情緒。
可當表哥將大舅的骨灰盒放入墓穴的那一刻,舅媽悲痛的情緒還是決堤了,撕心裂肺的哭喊聲也讓在場的其他親人紅了眼眶。表嫂正要準備拉起跪在地上的舅媽時,意外的一幕發生了:舅媽因為過于悲痛昏了過去!這可把大家都嚇壞了,平常她的身體就不是特別好,幸虧有大舅和表哥他們的悉心照料,雖然身體弱但好在沒有大的毛病。
這一次顯然她是把心里的痛苦都發泄了出來,身體一時難以承受如此劇烈的情緒,只好暫時“停止”工作。大家生怕舅媽出現意外,紛紛提議趕緊撥打急救電話,表哥一刻也不敢耽誤,一邊掏手機一邊試著用手去掐舅媽的人中,希望她能盡快蘇醒過來。
可能是掐人中的作用,舅媽總算是蘇醒了過來。但是大家仍舊不敢大意,還是讓救護車過來把她送去醫院檢查。于是,安葬完大舅后我們一波人又馬不停蹄趕往醫院,都在心里默默祈禱著舅媽平安無事。還好經過醫生的一番檢查,舅媽的身體并無大礙,只是因為情緒過于激動加上內心的悲痛無法宣泄,還需要家人多開導開導,盡量讓內心的抑郁情緒得到舒緩。
聽完醫生的話,我們都舒了一口氣,同時也似乎明白了為什么有人會說:“夫妻一方去世,另一方不要去送最后一程”,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下面我會從三個方面來詳細分析,請繼續閱讀。
一、怕在世的親人睹物思情,過度悲傷不僅影響身體健康,還可能引發預料不到的后果,影響安葬的順利進行。夫妻雙方如果感情特別好,其中一方的去世必然會對另外一方造成不小的打擊,內心的那種悲痛可想而知。
我見過農村的土葬,逝者在入葬前親人都會哭靈,每個人都清楚地意識到這是最后的告別,那種悲傷的情緒會感染到在場的所有人。想想看,本身就無比悲傷的伴侶在面對這最后一次的告別時,有誰能控制這種場面?過于悲痛不僅會對身體健康帶來影響,還可能因為情緒過于激動出現難以預料的后果,就像舅媽在大舅的墳墓前哭到昏厥的情況,不僅讓親人擔驚受怕,也對葬禮的順利進行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所以,為了避免睹物思人,也為了避免意外的發生,伴侶最好不要去送最后一程。
二、有些人比較膽小,看到墓地、墓碑這些東西容易精神緊張,產生不好的聯想。這個很容易理解,并不是每個人天生就膽大,有些人膽子小,看到一些東西容易精神緊張、胡思亂想。
夫妻雙方在一起生活,早已習慣了對方的存在,生活中處處都能感覺到對方的影子。膽子小的人,會在對方去世很久以后仍然不能習慣獨自一人的生活,如果是去到墓地,見到墓碑、骨灰盒這些東西就更容易胡思亂想,自己給自己制造緊張、害怕的氣氛。
人長期處于這種神經緊繃的狀態下,很容易因為受到外界的一丁點刺激讓情緒變得緊張、激動,時間久了,身體健康難免會受到影響。
三、受某些舊觀念、舊思想的影響,老一輩的人會阻攔著不讓另一方去送最后一程。以前因為人們受教育水平低,認為夫妻一方去世如果另一方去送最后一程,會對在世的一方及后代有不好的影響,老一輩人考慮到后代以及在世的一方將來的生活,就會阻攔著不讓其去。
其實,我們現在明白人生在世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規律,誰也左右不了。親人的去世對我們來說充滿著悲傷和痛苦,回想起生前的點點滴滴,難免心生思念。如果在世的一方執意要去墓前燒紙祭奠,我們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一定要有家人的陪同,最好多幾位親屬一起陪同前往,既能安撫對方激動悲傷的情緒,也能預防萬一出現意外身邊有人能及時幫忙。獨自一人時盡量不要前往墓地,一是單獨一個人時更容易放大悲傷和思念的情緒,二是萬一因為情緒激動而出現意外,身邊有人陪同的話能及時伸手幫忙,能避免一些意外情況的發生。
二、考慮到對方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不要在墓前停留的時間過長,回到家后安撫好對方的情緒。去到墓地時,停留的時間也不要太長,特別是身體狀況欠佳、精神狀態不穩定的人,在他們回家后一定要及時做好情緒安撫工作。
三、膽子小、精神狀態不好的親人、孕婦、小孩等最好不要去墳墓前,防止他們因為過度聯想造成精神更加緊張,身體狀況越來越差。這種情況尤其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去墓地祭奠親人,如果因為我們的疏忽或強迫他們硬要去到墓地,會加劇他們緊張的情緒,更容易胡思亂想。長期下去,對身體、對健康都不利。所以,膽小的人、孕婦小孩可以不用親自去墓地,心里能一直保存著對親人的思念就是對他們最好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