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輩子,得癌癥的幾率有多大?
關鍵還是看能活多久,為什么幾百年前甚至幾十年以前,得癌癥的人很少?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均壽命短,很多人的壽命只有三四十歲。顯然,壽命越短,也就是說他的“一輩子”、他的“一生”越短,那么他得癌癥的“幾率”當然就越低。活得越長,患癌幾率越大。
據相關數據,如果能活到70歲以上,人一生得癌癥的概率30%左右,如果能活80歲以下,那么將接近40%,男性比女性要高一些。一句話,按人均壽命七八十歲來算,人一生得癌癥的幾率差不多三四成。
但顯然,這只是從總體上來說的,不同的人得癌癥的人風險各不相同,以下幾類人風險最大,要特別注意。
1、中老年人,特別是六七十歲以上的人
年齡是癌癥的主要發病風險因素之一。為什么說癌癥主要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呢?因為癌癥不是一日長成的,從正常細胞“異變”到癌細胞,不斷分裂增殖成細胞團,到“可見”可診斷的癌癥結節腫塊,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少則幾年,通常需要十多年二十多年或幾十年。當然,現在癌癥有年輕化的趨向。
2、有不良“嗜好”的人
也即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飲食習慣,很多情況下,癌癥可能是你自己“招惹”來的,比如長期吸煙、喝酒,經常熬夜,無肉不歡(嗜食紅肉和加工肉類)、嗜好高糖飲食甜食、缺乏運動、飲食無節制無規律,胡吃海喝暴飲暴食,喜吃各種煎炸烤腌類食物,喜吃咸食,燙食,不注意飲食衛生、肥胖超重。
3、負面情緒纏身,心態壓抑長期得不到釋放的人
癌癥是“身病”,也是“心病”,是身心病。癌癥的發生發展與社會心理因素密切相關,不良的負面心理因素會增加發生癌癥的機率,也會對癌癥患者的治療和康復產生負面影響,影響療效預后。
4、生活或工作在癌癥高發區的人
這主要涉及的是環境中的致癌因素,某些地區由于環境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生活在這里的人相對來說就有更高的風險得癌癥。另外,某些職業需要經常或長期接觸或暴露在某些致癌風險因素中,其患癌風險也相對較高。
5、有癌癥家族史的人
怎么辦?想要遠離癌癥,就要從科學認識癌癥開始。
20個防癌小細節
從細節著手,堅持做到,不抱僥幸心理,少一個危險因素,就少一份風險,要有風險意識!切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很多癌癥的發生與不良生活方式有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間接的關系,比如吸煙、酗酒、缺乏運動和久坐、不良飲食習慣、熬夜、焦慮等。
如果能改變不良生活方式,養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一定程度降低癌癥的發病風險。
1. 必須徹底戒煙。這真是老生常談,你聽煩了,我也談厭了。吸煙是對健康危害最大的不良生活方式,必須堅決戒除。不吸煙的人要勸阻周圍吸煙的人,拒絕二手煙的傷害。
2. 不喝酒或偶爾少量適度喝酒。白酒等烈性酒要盡量避免飲用,能不喝盡量不喝,實在要喝,一定要控制量,偶爾少量飲用。
3. 保持正常體重,避免超重和肥胖。身體質量指數(BMI)的計算方法是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即體質指數(BMI)=體重(kg)÷身高(m2),BMI在18.5-24.9屬正常健康,低于18.5為低體重,25-29.9為超重,大于和等于30為嚴重超重或肥胖。建議將體重控制在健康范圍內的低值。
4. 堅持運動,避免久坐。久坐缺乏運動,帶來超重肥胖問題,增加結直腸癌等多種癌癥發生風險。建議每工作1-2小時,起來活動15分鐘。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以上運動,每周至少150分鐘運動。
5. 保證必要的睡眠時間,作息要規律,避免熬夜。晚睡熬夜短期內看不出傷害,時間一久,問題就來了。建議成年人每天要保證6-8小時的睡眠,關鍵是不要熬夜。另外,睡眠不要開燈。
6. 要均衡飲食,不偏食。五谷雜糧、肉類蔬菜水果都要食用,要避免和減少吃垃圾食品,包括街頭油炸類食品。
7. 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品種、顏色都要多樣化,每天最好五種以上不同的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吃得少,膳食纖維攝入不足,增加腸癌風險。多吃蔬菜少吃肉,粗茶淡飯保健康。
8. 肉類攝取要適量。以魚肉等白肉為主,少吃豬、牛、羊肉等紅肉。避免或盡量少食用加工肉品如香腸、火腿培根、咸肉、臘肉等。
9. 飲食規律。杜絕不吃早餐、暴飲暴食。飲食不過量,不吃得過飽。
10. 不要以飲料代替喝水。不喝或少喝含糖飲料,白開水最理想。
11. 不要吃得太咸。限制每天鹽的攝入量,不吃或少吃腌制食品。
12. 避免飲食、飲水過熱過燙。過熱的食物或飲料或茶水,不要急著喝。
13. 盡量分餐。不要共用碗筷、毛巾等餐飲和生活用品,以減少或避免幽門螺桿菌等的感染。
14. 避免過勞。注意休息,勞逸結合。
15. 定時排便。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不要憋小便。
16. 避免多個性伴侶。勿濫性,盡量減少婚前性行為、婚外性行為等不安全性行為,盡可能使用安全套,以避免人乳頭狀病毒的傳播。
17. 減少或避免職業性致癌環境的暴露。采取必要的職業暴露保護。
18. 避免日光照射過度。曬太陽要適度,過猶不及。
19. 遠離焦慮。學會減壓放松,不要長期處在焦慮和精神高壓之中。
20. 接種疫苗。防控乙肝、丙肝感染,接種乙肝疫苗;防控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適齡人群接種HPV疫苗;及時規范處理癌前狀態(癌前疾病,癌前病變)等。
癌癥早期的15種癥狀和體征,
很多人都忽視了!
癌癥在早期會有哪些癥狀和體征,這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這里列出癌癥早期可能會有的15種癥狀和體征,供大家參考。
1. 腫塊、結節
腫塊結節不一定就是癌癥,我們可以對它做一個初步判斷:
一看大小。越小的結節從概率上越傾向良性,當然也不是絕對的,要注意隨訪復查;如果結節超過1厘米要重視。注意,持續增大特別是增大迅速的結節,傾向惡性可能,要特別重視。
二看質地。質軟或囊性腫塊,傾向于良性;質硬、固定或實性腫塊,傾向惡性可能,但淋巴瘤的腫大淋巴結摸起來質韌。
三看邊界和活動度。良性腫瘤通常邊界清,活動度較好;惡性腫瘤多數邊界不清,與周圍組織往往粘連或融合,活動度較差。
2. 持續疼痛非外傷
如果身體某個部位出現非外傷導致的、原因不明的持續疼痛,應去醫院查明原因。
3. 長治不愈久咳嗽
對于久治不愈的咳嗽或痰中帶血,尤其是長期吸煙者,應警惕肺癌等的可能。
4. 不明原因總發燒
如果發燒原因不明,且持續存在,要警惕癌癥可能,盡早進行相關檢查。
5. 莫名消瘦和疲乏
如果沒有主動進行減重煅煉,也沒有刻意節食,體重卻不明原因下降或進行性消瘦,或伴厭食、乏力、易疲勞等,要查明原因,消瘦和疲乏也可能是癌癥的表現之一。
6. 沒有外傷卻出血
非外傷性異常出血,比如:
·便血或嘔血,要注意排除腸癌、胃癌可能;
·咳血、痰中帶血要警惕肺癌;
·不規律陰道出血或非月經期出血,可能與子宮內膜癌、卵巢癌等婦科腫瘤有關;
·無痛性血尿或伴排尿困難,小心泌尿系腫瘤;
·非外傷鼻出血注意排除鼻咽癌可能。
7. 消化異常持續在
如果消化不良持續存在,或伴反酸燒心,上腹悶痛不適,要警惕胃癌或食管癌等的可能。
8. 吞咽食物梗阻感
如果進食時有胸骨后悶脹感或胸骨后面的燒灼感,胸骨后疼痛,或者感覺食管內異物感,尤其是進行性加重的吞咽食物梗阻感,要警惕食管癌、喉癌等的可能。
9. 聲嘶持續難恢復
如果聲嘶難于恢復,持續時間較久,要警惕喉癌、肺癌等侵犯或壓迫喉返神經的可能。
10. 大便習慣性狀變
大便習慣、次數或性狀發生改變(比如大便外形變細、大便帶膿、血、粘液等),或便秘與腹瀉交替,要警惕大腸癌,應盡早到醫院檢查。
11. 白斑增大灼癢
口腔粘膜白斑、女性外陰或男性陰莖龜頭白斑迅速擴大伴灼癢感,應注意排除癌變。
12. 黑痣增大變色
如果黑痣突然增大、或邊緣變得不規則、或顏色發生改變、或出現破潰出血、或灼癢疼痛、痣上原有的毛發脫落,要懷疑黑色素瘤可能。
13. 很容易發生骨折
沒有明顯外力或僅有輕微外力作用,很容易就發生的骨折,可能是病理性骨折,應警惕骨惡性腫瘤。青少年如果出現非外傷性關節處疼痛腫脹,要注意排查白血病。
14. 潰瘍傷口久不愈
如果皮膚傷口或潰瘍持續不愈,要警惕皮膚癌可能。口腔潰瘍很常見,但如果長時間持續不能愈合,應警惕口腔癌可能。
15. 男性乳房異常變
盡管男性乳腺癌極少見,但如果男性乳房異常增生長大或出現其他異常變化,要警惕男性乳腺癌可能,盡早到乳腺專科就診。
需要說明的是,以上這些表現并非特異性的,不能簡單地對號入座,只是提醒你要重視,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診斷。
另外要注意的是,癌癥早期甚至晚期都可以沒有任何癥狀,因此推薦適齡人群或某些腫瘤高危人群主動進行篩查。
8種最常見癌癥的篩查建議
一、肺癌篩查
肺癌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低劑量螺旋CT檢查。篩查發現的肺內結節,根據具體情況決定下一步的隨診和處理方案。肺癌高危人群:
年齡超過40歲,至少合并以下一項危險因素:①吸煙≥20包/年,或吸煙指數400年支以上(吸煙指數=吸煙的年數×每日吸煙的支數),包括曾經吸煙但戒煙時間不足15年者;②被動吸煙者;③有職業暴露史(石棉、鈹、鈾、氡等接觸者);④有惡性腫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⑤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彌漫性肺纖維化病史。
二、乳腺癌篩查
一般人群婦女乳腺癌篩查:20~39歲不推薦對該年齡段人群進行乳腺篩查。40~45歲,每1~2年做1次乳腺X線檢查(鉬靶),對致密型乳腺推薦與B超檢查聯合。70歲以上,體健者、預期壽命10后以上者,建議維持每1~2年1次乳腺X線檢查。
乳腺癌高危人群篩查意見:建議對乳腺癌高危人群提前進行篩查(40歲或更早開始),推薦每年1次乳腺X線檢查,每6~12個月1次乳腺超聲檢查,每6~12個月1次乳腺體檢,必要時每年1次乳腺增強核磁共振(MRI)檢查。乳腺癌高危人群的定義:
⑴有乳腺癌家族史。⑵既往有乳腺導管或小葉不典型增生或小葉原位癌(LCIS)的患者。⑶既往(30歲前)接受過胸部放療的女性。
三、宮頸癌篩查
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及以上的女性都建議篩查。21~29歲的女性:每3年進行一次常規或液基巴氏試驗篩查(宮頸細胞學檢查)。30~65歲的女性:每5年一次HPV檢測加巴氏試驗作為篩查(首選),或每3年進行一次巴氏試驗(可接受)。>65歲的女性:如果最近10年內巴氏試驗連續≥3次陰性,或HPV檢測連續≥2次陰性,最近一次檢測發生在最近5年內,應停止宮頸癌篩查。已接受過全子宮切除術的女性(無宮頸):不需要接受宮頸癌篩查。接種過HPV疫苗的女性,同樣篩查。
四、前列腺癌篩查
年齡超過50歲的男性;年齡超過45風且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年齡超過40歲且基線PSA大于1ug/L的男性,建議對身體狀況良好,且預期壽命≥10年的男性,在獲得前列腺癌篩查潛在益處、風險和不確定性的相關信息后,與醫務人員一起商討并在知曉利弊后決定是否進行前列腺癌篩查。篩查措施: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測(PSA),同時進行或不進行直腸指檢。不建議對40歲以下男性進行人群篩查。
五、食管癌篩查
符合下列①和②-⑥ 中任一項者列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議作為篩查對象:①年齡>40歲;②來自食管癌高發區;③有上消化道癥狀;④有食管癌家族史;⑤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變;⑥ 具有其他食管癌高危因素(吸煙、重度飲酒、頭頸部或呼吸道鱗癌等)。
推薦對食管癌高危人群先做普通內鏡檢查,每2年1次;內鏡檢查病理檢查結果如提示輕度異型增生,每年1瘤工人內鏡檢查;如提示中度異型增生,每半年1立欠內鏡檢查。
六、胃癌篩查
年齡≥40歲,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條者,建議作為胃癌篩查對象人群:①胃癌高發地區人群;②幽門螺桿菌(Hp)感染者;③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后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的癌前疾病;④胃癌患者一級親屬(明確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⑤存在胃癌其他風險因素(如攝入高鹽、腌制飲食、吸煙、重度飲酒等)。
胃癌高危人群可考慮直接進行胃鏡篩查,也可以先采用非侵入性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檢測和危險因素問卷調查等作為初篩手段,篩出胃癌高風險人群,再進一步行胃鏡檢查,似乎更為可行。
如果胃鏡檢查發現可疑病灶,則取活檢送病理學檢查,后續根據活檢病理結果采取相應的隨訪復查和處理方案。
七、大腸癌(結直腸癌)篩查
45~75歲:糞便免疫化學試驗(每年);或高靈敏度愈創木脂糞便隱血試驗(每年);或多靶點糞便DNA檢測((每3年));結腸鏡檢查(每10年);或CT結腸成像(每5年);或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每5年)。非結腸鏡篩查試驗的所有陽性結果都應及時進行結腸鏡檢查。健康狀況良好,預期壽命大于10年的成年人應繼續篩查至75歲。
76~85歲:根據當事人偏好、預期壽命、健康狀況和既往篩查史,進行個體化的篩查決策。如果決定繼續篩查,按上述篩查方案進行。
年齡>85歲:不建議繼續進行篩查。
高危人群(結直腸癌治愈性切除史、腺瘤性息肉史、一級親屬結直腸癌或結直腸癌家族史、持續炎癥性腸病、已知或懷疑存在遺傳性綜合征如Lynch綜合征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應進行更高強度的篩查,包括更早開始篩查,更高頻度篩查。
八、肝癌篩查
高危人群(乙肝病毒和/或丙肝病毒感染、長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被黃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年齡40歲以上(男性35歲以上,女性45歲以上),建議考慮每半年篩查一次,國內多數專家建議聯合血清AFP檢測和肝臟超聲檢查對肝癌高危人群進行定期篩查,發現異常進一步考慮CT或磁共振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