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巍巍昆侖俠
前段時間股神巴菲特又重操舊業(yè),加倉了幾只日本“煙蒂股”,這幾只股票過去幾年表現(xiàn)不俗,大幅跑贏了指數(shù)(參見“巴菲特0.8PB買入日本“核心基礎(chǔ)產(chǎn)業(yè)ETF”一文)。
這不由得讓我想起在這個言必稱巴菲特的投資時代,其實還有另外幾位世界級的投資大師存在,只是他們被巴菲特的光芒所掩蓋。
其中最被世人低估的一位大師就是以“煙蒂股投資”見長的沃爾特·施洛斯,一生俯首“撿垃圾”,卻取得了47年年化20.1%的驚人收益率。巴菲特稱之為超級投資者。
本文主要從施洛斯的選股標準、倉位管理,賣出策略等多方面解析施洛斯的投資策略。
我們先來看看兩位頂級投資大師的投資業(yè)績比較。
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從1965年至2021年,共計57年,年化收益率高達20.1%,遠高于同期標普500指數(shù)的年化收益率10.5%,無論是投資業(yè)績達到的高度還是投資年限的長度,都配得上股神稱號。
而施洛斯從1956年開始自立門戶,到2002年主動清盤基金,總計投資47年,年化收益率也高達20.1%,遠超同期標普500指數(shù)的年化收益率9.8%。
難能可貴的是施洛斯在47年投資生涯里只有7年產(chǎn)生了虧損,且只有一年虧損在10%以上,表現(xiàn)非常穩(wěn)健。
從上述數(shù)據(jù)中我們不難看出,無論收益率還是投資年限施洛斯完全可以比肩巴菲特。若考慮到巴菲特動用了一部分杠桿,施洛斯的收益率還要略高于巴菲特。值得稱道的是施洛斯和巴菲特都師承格雷厄姆,施洛斯還是巴菲特的大師兄,兩人私交甚好。
沃爾特·施洛斯1916年出生于紐約一個普通的猶太移民家庭,幼時家庭遭遇變故,1934年沃爾特高中畢業(yè)后沒有繼續(xù)讀大學,應聘為華爾街一家券商的跑腿員,當時的股票交易遠未像現(xiàn)在這樣便捷,還都是一張張紙質(zhì)票據(jù)。
1936年,也就是入職券商兩年后,施洛斯希望能學習更多知識,利用下班時間參加了由本杰明·格雷厄姆執(zhí)教的夜校投資課程,師從格雷厄姆,一學就是三年。
1946年施洛斯正式加入了格雷厄姆的公司,成為一名證券分析師。巴菲特加入格雷厄姆公司則是在8年后的1954年,當時被分配在和施洛斯同一間辦公室,成為了公司唯二的兩名“研究員”。
1955年,在為格雷厄姆工作了近10年后,施洛斯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投資管理合伙企業(yè)。他的兒子埃德溫,于1973年加入該公司,父子兩人一直干到就是30年,直到2002年解散了公司,當時施洛斯已87歲高齡。在享受了8年的退休生活后,施洛斯于2012年2月19日去世,享年96歲。
回顧施洛斯的一生,他出生普通,沒上過大學,也沒有過人的投資天賦,不善言談,也沒啥錢,但就是在這樣手握一副爛牌的情況下,一生遵循老師格雷厄姆的教誨,數(shù)十年如一日,將低估值投資策略演繹到了極致,創(chuàng)造了比肩股神的驕人戰(zhàn)績。
雖然沃爾特·施洛斯不是價值投資理念的締造者,卻是狹義價值投資(低估值投資)最忠實的追隨者和最堅定的踐行者,其理念的純正程度甚至要超過格雷厄姆本人。
巴菲特稱贊施洛斯是格雷厄姆和多德部落里最出色的“超級投資者”:
那么施洛斯是如何辦到的呢?他的投資策略是怎樣的?
施洛斯的辦公室只是一個小房間,公司只有他和兒子兩個人。他從來不用電腦,不盯盤,也不調(diào)研公司,很少和管理層交流,嚴格執(zhí)行已經(jīng)制定的投資策略。他不愿受到外界影響和情緒變化而犯錯,有意保持緘默。
施洛斯的投資策略簡單概括就是找到一批打折的便宜股票,然后分散買入,耐心持有,等到股價回到合理估值時再分批賣出。然后繼續(xù)尋找打折的便宜股票,周而復始。
舉例而言,沃爾特早期一般是在股價為每股運營資產(chǎn)的三分之二(六六折)時買入,在股價達到每股營運資產(chǎn)(平價無折扣)時賣出,這樣就能賺 50%(1/0.67=49%),格雷厄姆也是采用這種投資策略每年的收益率達到20%左右。
沃爾特的選股核心就是找到便宜的股票,何為便宜?
沃爾特早期的標準是買入市價低于運營資產(chǎn)的三分之二的股票,后來隨著資本市場的日漸成熟,這種策略已經(jīng)買不到股票,于是沃爾特又對投資體系做了與時俱進的優(yōu)化,以凈資產(chǎn)為錨,買入低于凈資產(chǎn)一半的股票,再到買入低于凈資產(chǎn)三分之二的股票,一直到買入價格為凈資產(chǎn)附近的股票。
按照這種投資方法,施洛斯日常主要翻閱《標普手冊》(類似現(xiàn)在電腦行情軟件的F10鍵,查看公司資料)以及上市公司披露的公開財務報告。
他從中仔細查看近期創(chuàng)新低的股票列表,尋找下跌的股票。如果發(fā)現(xiàn)股票創(chuàng)了兩年或三年的新低那就更好了。從中篩選出一些股價低于凈資產(chǎn),資本結(jié)構(gòu)簡單、資產(chǎn)負債率低,有持續(xù)現(xiàn)金流、股息率較高,管理層有一定持股比例的個股。
此外,施洛斯的選股策略背后還有一些逆向投資的身影,他從來不買熱門股票,他喜歡投資一些沒人關(guān)注的冷門股以及一些陷入困境的股票,因為這些公司往往會有比較大的價格折扣。
并且根據(jù)歷史經(jīng)驗,他選擇的這些公司后來要嘛盈利改善,要嘛被其它公司收購,大多數(shù)最終都取得不錯的收益,只有很少一部分最終破產(chǎn),但因為倉位分散,所以影響不大。
由于便宜股票普遍品質(zhì)較差,所以施洛斯通過分散投資來規(guī)避風險,他通常持有100只左右的股票,少的話也會持有六七十只股票,持倉非常分散。
施洛斯的持股周期一般為四年左右,每年的換手率在25%左右,即每年賣出25%的股票,每四年周轉(zhuǎn)一次。
施洛斯對此曾解釋道:
我希望獲得長期資本利得,而且買入陷入困境的公司,我保證肯定不會你剛一買它就漲,而是會繼續(xù)下跌。必須要等一段時間,公司才能好轉(zhuǎn),一般要等四年左右,有些股票等的時間更長。
在倉位管理上,施洛斯并未采取一些低分險投資者慣用的股債再平衡策略(股票和債券比例動態(tài)調(diào)整),而是常年保持滿倉,最少的時候也有90%倉位。他認為和持幣等待相比,滿倉投資心里會更踏實。
在 1985 年接受記者訪問時,施洛斯說:
我從來不持有現(xiàn)金,我總是滿倉投資。這可能好,也可能不好。和持幣等待相比,我覺著滿倉投資更踏實。我常年倉位都是接近 100%,最少的時候也是 90% 倉位,那還是股票崩盤之前。
我們只關(guān)注超值的股票,不太關(guān)注市場怎么走。你或許會問:“既然你認為市場估值過高,你為什么還要持有 90% 倉位的股票?”答案是,我持有的股票估值不是太高。當然,市場下跌時,我們的持股也跟著跌了。但如果我們清倉了,就錯過了當年又上漲 26%的機會。
我們留在市場里,但不預測市場會怎么樣,這樣我們會做得在現(xiàn)在也一樣,我現(xiàn)在覺得市場后繼乏力了,我不知道后面會定但我持有股票比持有現(xiàn)金睡得安穩(wěn)。
而對于持倉品種,施洛斯認為拉長時間看,股票的表現(xiàn)通常優(yōu)于債券。在2008 年的一次訪問里,記者問施洛斯:“您是 100%投資股票?還是分散在股票和債券上?”
施洛斯回答:“我愿意持有股票。通貨膨脹會影響所有的債券,到最后,投資債券的人也就是收回本金外加一點點利息。沒有聽說過誰靠投資債券發(fā)家的。年輕人應該關(guān)注股票,債券屬于老年人。”
而施洛斯對于每只股票的具體倉位分配方面,一只股票的倉位通常不會超過 5% ,如果確實非常看好,可能會增加到 10-12%,具體買多少主要看股價下跌程度。前20只股票大約占總倉位的60%左右。
很多股票占的倉位都很小。一個原因是在賣出時,股價下跌,有一些股票就留在了手里。有時是買的時候股價上漲,不想追漲,就不再買了。
施洛斯一般會在價格評估(早期是營運資產(chǎn),后期是凈資產(chǎn))的6-7折左右買入,等股價漲50%賣出一部分,然后等股價翻倍后全部賣出。從平均4年的持股周期來看,施洛斯買入的很多股票不是一買就會漲,價值發(fā)現(xiàn)或者估值修復需要3-4年,所以要有足夠的耐心。
此外,施洛斯的持股周期一般為四年左右,每年的換手率在25%左右,即每年賣出25%的股票,每四年周轉(zhuǎn)一次。這種賣出策略也是施洛斯長期能取得超額收益的重要原因之一。
讓我們來看看背后的原因。 假設有A、B兩個股票,ROE都是6%(煙蒂股通常成長性弱),那么持有這兩個股票從理論上來說,每年只會給投資者帶來6%的凈資產(chǎn)增長。
但是,如果投資者把其中一個股票以1倍PB(市凈率)賣掉,同時以0.6倍PB買入另一個股票,他所持倉股票的凈資產(chǎn)瞬間就增加了67%,而67%的凈資產(chǎn)增加,要通過9年時間的6%的RoE的復利累積才可以達到。
而如果投資者每年能把自己倉位的25%進行如此的高低替換,就可以讓持倉股票的總體凈資產(chǎn)增加17%(0.67*25%)。再加上原有企業(yè)6%的RoE所帶來的內(nèi)生增長,他的投資組合的基本面(凈資產(chǎn))增長,就可以達到24%(1.17*1.06)。這就是施洛斯能長期取得年化20%的優(yōu)異收益率,遠高于投資組合平均ROE的原因之一。
這聽起來有點像接力換股,但是背后的邏輯卻不盡然,施洛斯在一次記者提問是否會因為發(fā)現(xiàn)更便宜的股票而賣出手里的股票時這樣回答:
我們不換股。從理論上說,這么做是最聰明的,發(fā)現(xiàn)有更便宜的股票時,賣出 A 來買入 B。從邏輯上來講,要是有更便宜的公司,我們應該換股。
要判斷不同行業(yè)的公司的相對價值非常難,很難得出一個具體數(shù)字來。另外,我們買的很多股票都要幾年時間才能達到預期,不是一買就會漲。
一只股票一步步漸入佳境,你也慢慢熟悉這只股票。要是因為相對價值換股,在新買入的股票上還要再熬三年,這些東西都有個生命周期。
所以說,我們不愿意用 A 換 B。我們想賣出 A 就賣出A,想買入 B 就買入 B,不會賣出 A來買入 B。
此外這種“只賺上半場的錢”的賣出策略也可以有效控制回撤和降低虧損的可能性,在整整 47 年時間里,在保持滿倉的情況下,施洛斯的投資組合有7年是虧損的,而標普指數(shù)有11年是虧損的。施洛斯的平均虧損是 7.6%,而標普指數(shù)的平均虧損是 10.6%。
當然這種賣出策略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經(jīng)常會賣飛大牛股,這在施洛斯的生涯中屢見不鮮。對此施洛斯也比較淡然,他覺得投資首先是不要虧損,至于漲多少就隨意了。
這種低估值投資策略往往也是重要的市場情緒指標,對判斷市場階段底部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施洛斯在一次采訪中關(guān)于為何在2002年選擇基金清盤時談到:我們有一個自選股票池,每次當股票池里只有不足五只股票時,股市總是在高位,要是就剩兩三只了,那就是危險的信號了。
2001 年,埃德溫對我說他找不到便宜的股票了,他的判斷很準確,這給我們提供了最好的退出理由。
而事實也基本印證了他們的判斷。美股從2000年開始,由于互聯(lián)網(wǎng)泡沫破滅、 “911”事件及財務造假丑聞等引發(fā)了持續(xù)3年的熊市行情。
當然這只是觀察市場情緒的一個指標,并不是每次都準確。早在格雷厄姆時代,他就發(fā)現(xiàn)在沒有低于營運資金的股票時,股市就會崩盤。這個理論一直很管用,但到了 1960 年左右,那時沒有低于營運資金的股票了,股市還是繼續(xù)上漲,這個理論就失效了。
其實,A股也有類似的情緒指標。股市低迷時破凈股數(shù)量大幅增加,在市場估值下降的同時,市場也向底部逐步靠攏,而破凈股數(shù)量越多,市場或離見底就越近。而在牛市中,消滅破凈股也成為重要的標志。
總結(jié):巴菲特作為世界公認的投資第一人,是包括筆者在內(nèi)的眾多投資者的學習榜樣。但是我們也要客觀的認識到巴菲特天賦異稟,對商業(yè)的洞察力和財務功底遠超常人,還有伯克希爾提供的無限子彈,要想模仿巴菲特不容易。
相較而言,施洛斯更像是一個普通人,低估類投資無需太高學習門檻,更多依靠的紀律和耐心,更加適合中小投資者觀摩學習。
下一篇我將結(jié)合國內(nèi)A股的現(xiàn)狀,談一下煙蒂股投資在中國是否行得通?如何構(gòu)建一個低估值投資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