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阿姨今年60歲,從縣上織布廠下崗后,就一直跟隨她老伴在工地食堂里做工。她和老伴兩人整日起早貪黑有做不完的事,家里人多開支大,生活條件并不寬裕。
來自生活和經濟上的巨大壓力,讓她整日疲憊不堪,更不用說身體健康問題。在徐阿姨45歲的時候就被診斷為高血壓、肩周炎、骨質增生。因為慢性病的存在,徐阿姨10多年來一直靠藥物維持正常血壓,也不斷地打針輸液,但疾病卻未能根治。
在最近的三四個月徐阿姨自覺頭暈情況加重,一開始以為是因為忙于干活,中間隔了幾天沒吃降壓藥,血壓沒有控制好導致的。一周前徐阿姨在工作時出現心煩、頭痛眩暈加重,眼前黑蒙,隨即暈倒,持續數分鐘后自行蘇醒。被工友緊急送往醫院檢查。
入院檢查顯示徐阿姨的血壓偏高(173/114mmHg),血檢結果顯示:甘油三酯2.12mmol/L,低密度膽固醇4.32 mmol/L,頭部CT結果顯示多發腦缺血灶。徐阿姨自述最近不僅頭暈頭痛癥狀格外明顯,還伴有食欲減退,口黏口苦,人睡困難,眠淺易醒,多夢,早醒(凌晨4點左右)。醫生以腦供血不足,高脂血癥將徐阿姨收入住院。
醫生表示,像徐阿姨這類的患者是因為高血壓伴有高血脂癥日子太久,血液中的脂肪沉積在血管內,阻礙血液運行,最容易使引起腦血管病變。如果形成動脈斑塊破裂、脫落后,又可能導致腦梗塞,腦栓塞等高危疾病,對人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很大的傷害。
隨著我國老齡化步伐的加快 ,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發病率越來越高,該病常在粥樣動脈硬化后出現。人的大腦需要很大的血流量,來維持正常功能的運行。人體器官所需要的血液越多,發生缺血缺氧現象的時候,給人體帶來的感覺也會更加明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更能感知這些異常變化。
腦部血液供應不足引起腦部功能障礙,多發生在老年群體中,嚴重危害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這類疾病多為慢性疾病,其發病因素復雜,血液粘稠度高、血栓及血流動力障礙均可以引起疾病。疾病嚴重程度不同,腦供血不足這類的患者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
那么,當發生腦供血不足的情況時,人體器官究竟都有哪些不良感覺和反應呢?我們又該如何預防這類現象的發生?
1、頻繁頭暈頭痛,疲乏嗜睡
頭暈頭痛的病因多樣,其中腦供血不足型頭暈較常見,根據其發病特點,可劃分為急性腦供血不足和慢性腦供血不足。
正常腦部血液供應下,能保持穩定的血氧狀態,無論哪種在因素下存在腦部血流較少的情況,無法滿足腦部代謝所需,缺氧缺血狀態下即會出現頭暈頭痛癥狀,這也是腦供血不足最為典型的癥狀。
因腦供血不足引起的頭暈頭痛,通常不會是持續性的,多為陣發性且部位也不固定。這主要是因為腦動脈粥樣硬化后血管徑變細,血液很難正常運行,不能為大腦提供日常所需的血流量導致的。但只要給予大腦的血流量正常,能滿足其代謝的需要,這類癥狀也會消失。
據臨床觀察,大部分人在頭暈頭痛后可能會伴隨乏力、麻木、視物不清甚至一過性失明,或者在頭昏時伴有視力減退及聽力減退等感覺,嚴重時可能會對我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產生較大的影響,這些都是腦供血不足最為明顯的癥狀。
2、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
長期的腦血流量不足會使腦細胞一直處于缺血、缺氧狀態,通過免疫炎性損傷、氧化應激、細胞凋亡等步驟,誘導腦細胞出現氧自由基增加、氧化應激反應及線粒體功能障礙,造成了神經網絡系統功能的梗阻或終止,使大腦發生廣泛而彌漫的進行性病變,從而誘發患者記憶力減退或認知障礙。
此時患者一般會有較明顯的表現:記憶力減退和反應遲鈍,甚至會造成患者短暫性的意識喪失,從而增加了老年癡呆患病風險。主要表現為經常會在短時間內忘記自己所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丟三落四以及對外界環境刺激不再敏感,對他人的話答非所問,對電視劇或書本上的內容理解困難,或經常不自覺的眼睛直視前方,眼球出現定向狀態等,有可能是因為腦供血不足引起的。
此外,也有一部分老年人會出現性格上的改變,如本身是愛說話、性格開朗的人,可能會變得沉默寡言、孤僻或者急躁易怒等。
3、容易疲倦,肢體麻木
腦供血不足發生,對于軀體與四肢而言,較明顯的表現是,體力勞動和參加體育活動時,常感到四肢無力,運動受阻、走路或拿東西不穩的現象。
病情進展較為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四肢痙攣,兩條腿走路困難,搖搖晃晃,一不小心就要摔倒之勢。以及患者運動感覺神經功能障礙還會出現說話不清楚,吞咽困難的現象。這是由于腦供血不足引起的人體器官功能異常反應于全身的癥狀。
除了有以上列舉的諸多現象外,還有睡眠障礙方面的征象,一般表現為初時難以入睡,繼之嗜睡或整日昏昏沉沉、哈欠連連。飯后容易犯困,吃完飯就想睡覺;在看書,看電視的時候不自覺地就睡著了。
除此之外,還有倦怠,渾身不適,四肢無力,心悸或者在沒有受到外力壓迫的情況下出現莫名的面部、半面身子、頭皮及指尖、腳尖等處發麻等異常感覺。
4、陣發性的視力、聽力減退
由于大腦血流量長期不足,導致供應于腦部的營養物質滿足不了大腦組織代謝的需要。一般當腦循環供血不足時,患者兩只眼睛會有自覺的視力模糊,或者僅一只眼睛出現視物不清并伴有耳鳴耳聾的現象。
視物模糊多發生在下午至傍晚這段時間,眼前像是蒙上了一層霧,看什么都不清楚,尤其是在觀看距離較近的物體、書本雜志時,這種現象會更加明顯。
耳鳴耳聾的輕重程度,由腦供血不足的情況而決定,患者會出現,不論晝夜的耳朵嗡嗡作響,甚至聽覺消失,使人心煩意亂、坐臥不寧。通常在腦供血情況改善后,耳鳴耳聾的癥狀會隨之減輕或消失。
除此之外,腦供血不足情況嚴重時會一過性黑蒙癥狀,通常出現在久坐或蹲下起身感覺眼前發黑。一部分患者也非常害怕強光刺激,容易流淚尤其是再遇到寒冷天氣,由于眼動脈收縮變窄,而引起眼球通紅,淚流滿面。
這些癥狀是由于什么原因導致的呢?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腦供血不足的發病因素,以便大家對這一致病機制有所認識,在生活中也更好的采取相應的措施。
1)血管狹窄
正常情況下,給大腦供血的血管有兩套動脈分別是頸動脈系統和椎動脈系統,任何因素引起這些血管管徑變小或血管壁變硬的疾病,都可能導致慢性腦供血不足的發生。主要的病因是腦大、中動脈粥樣硬化,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斑塊形成血管狹窄、播散性小動脈硬化或微動脈的玻璃樣變。
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原因中,年齡、性別、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煙、飲酒等都屬于傳統危險因素,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動脈炎、動脈狹窄、頸椎病等是近幾年提出的重要危險因素。
2)血流動力學因素
血壓是最基本的血流動力學檢測項目,血壓過高(超過160毫米汞柱)或過低(80毫米汞柱)都會因大腦的血流量減少而不能確保腦組織的正常供血。
由高血壓所引起的腦供血不足的臨床表現主要分為兩點:一是高血壓能夠誘發腦動脈粥樣硬化,進而血管變細變窄,血液流通障礙;二是長期高血壓能夠造成心、腦、腎等臟器的病變。
3)血液成分的變化
高血脂、血小板增多癥、高血壓、糖尿病、吸煙喝酒等都可以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中的脂肪對血流的運行沉積在血管某處,造成血流減慢,加快動脈硬化速度,使腦組織正常供血量減少,身體就會出現多種隱匿難查的病變,例如冠心病、心肌缺血等疾病。
4)微血栓形成
微血栓即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脫落,在血流中形成微栓子,隨血流到腦部小動脈而堵塞血管,則會出現腦局部供血不足,如果斑塊較大,堵塞人體重要的大血管時,則會嚴重危及到生命安全,例如肺栓塞、腦梗塞、心肌梗死等疾病,這類疾病起病急,病情危重,且預后較差,多留下后遺癥。
慢性腦供血不足雖然后果嚴重,卻是可以預防的。積極控制致病因素后,其早期癥狀也是可逆的。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采取正確的治療措施,往往會獲得很好的效果。但如果繼續拖延病情,自己亂用藥物對抗首發癥狀,不及時針對病因治療,常會釀成嚴重的后果。
因此,我們在日常中一定要注意身體細微的異常變化。如果出現了與上述相類似的癥狀,則很可能已經患有腦供血不足,需要及時就醫診療,避免進一步引發阿爾茨海默癥和腦梗死。
第①件事:注意改善不良生活方式
中老年人為腦供血不足的高發人群,可能存在一些高血壓、高血脂等基礎病,在日常生活中更應該注重戒煙、限酒、低鹽低脂的飲食習慣。
平時多吃新鮮蔬菜和富含葉酸的食物,菠菜、小油菜、黑木耳等具有抗氧化作用,都是很好的選擇,有助于延緩腦動脈硬化的發生。
第②件事:加強體育鍛煉
如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極拳、登山、垂釣等,每天鍛煉30~40分鐘,每周至少4~5天。
平時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盡量減少玩手機、看電腦的時間,因為頸椎病也是引起腦供血不足的原因之一。運動是增強全身血液循環、改善腦供血不足的有效方法。
第③件事: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用腦,保持良好的心態也是改善腦供血不足的一種方式,各種復雜情緒會在某種程度上刺激身體,從而使疾病的發展速度加快
平時可以多看看電視、報紙;空閑時做一些美工或家務事;也可以參加一些文體活動,如唱歌、跳舞、書法、打球等;或者可以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配合一些心理治療,來緩解情緒和壓力。
第④件事:積極治療血脂代謝紊亂,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壓
可以口服一些改善循環的藥物,如西比靈、銀杏葉制劑等,更好的促進大腦的血液循環,為腦細胞供應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促使大腦恢復正常的生理功能。
如果血管中有斑塊出現,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降脂類藥物,如常用的他汀類、阿司匹林腸溶片等;或者選用能較有效地改善慢性腦供血不足的藥物,如養血清腦顆粒、銀杏葉滴丸、安神補腦液等。合理的實施針對性的治療方案才能保證病情能夠得到改善,從而避免腦供血不足的癥狀加重。
徐阿姨在經過一系列的住院治療后,腦供血不足的情況已經有了好轉,血壓也基本穩定。但像這類的慢性病,后續還需繼續治療,按時復檢,觀測疾病進展情況。這也告誡廣大朋友們,大家平時也應多注意腦供血不足的早期癥狀,要養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做好自己的健康管理,不僅可以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能提高自己生活質量。
[1]軒轅.腦供血不足,萬萬馬虎不得[J].江蘇衛生保健,2021,No.286(10):16.
[2]陳云云,萬銀珠.全面護理用于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護理的效果及可行性分析[J].醫學食療與健康,2022,20(07):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