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所述的房屋為公有住房(私房拆遷本律師將另文詳述)。房屋拆遷的利益應當由房屋的承租人和房屋的共同居住人(同住人)共有。實踐中發生較多的情況是各方當事人對是否具備同住人資格產生爭議,房屋拆遷時如何認定同住人資格?根據《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實施細則》第五十一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共同居住人是指作出房屋征收決定時,在被征收房屋處具有常住戶口,并實際居住生活一年以上(特殊情況除外),且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的人”。《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房屋動拆遷補償款分割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三條中對“他處雖有住房但居住困難的情況定義為,在他處房屋內人均居住面積不足法定最低標準的情況。這里所指的他處房屋的性質,僅限于福利性質取得的房屋,包括原承租的公有住房、計劃經濟下分配的福利房、自己部分出資的福利房,房款的一半以上系用單位的補貼所購買的商品房,公房被拆遷后所得的安置房(包括自己少部分出資的產權安置房),以及按公房出售政策購買的產權房等”。
首先,拆遷時房屋內必須要有戶口(只有三種例外情形),沒有戶口的直接排除同住人資格。其次,在有戶口的情況下還必須要居住滿一年以上(截止到作出房屋征收決定時),如果沒有在房屋內居住過,那么就是通常所說的“空掛戶口”,是不能認定為同住人的。同時符合上述兩個條件后,還必須符合上述“無其他住房或者雖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的情形”才能認定為同住人。上述房屋內必須要有戶口的三種例外情形分別是:1、具有本市常住戶口,至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因結婚而在被拆遷公有住房內居住的,即使居住未滿一年,也視為同住人;2、一般情況下,在本市無常住戶口,至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因結婚而在被拆遷公有住房內居住滿五年的,也視為同住人;3、房屋拆遷時,因在服兵役、讀大學、服刑等原因,戶籍被遷出被拆公有居住房屋,且在本市他處也沒有福利性房屋的,也視為同住人。有一種情況需要特別注意,即使符合上述所有條件,但房屋拆遷時當事人還未成年(未滿十八周歲)則不能認定具有同住人資格。
附:上訴人陳甲因分家析產糾紛案
案情簡介:
朱乙、朱某1、徐某系兄弟姐妹關系;周丙系朱乙的丈夫,姚丁系朱乙的女兒;周某系朱某1的兒子;陳某系徐某的妻子,朱某系徐某之子。陳甲系朱乙的外甥女,陳B系朱乙的舅舅。
本市長寧區C路D弄66支弄12號二層北間、南間12室(以下簡稱C路房屋)原系朱乙的母親陳E單位分配取得,承租人為陳E。1997年陳E去世,之后承租人變更為朱乙。2013年10月8日,朱乙作為乙方與甲方上海市長寧第三房屋征收服務事務所有限公司就C路房屋簽訂《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協議》(以下簡稱《協議》),《協議》約定,被征收房屋公房租賃憑證記載居住面積25.7平方米,換算建筑面積39.58平方米,價值補償款1,600,780.14元、裝潢補償19,790元,《協議》另約定其他各類補貼、獎勵費用共計1,041,134.04元,分別為搬遷獎600元、借房補貼10,000元、居住按時搬遷獎50,000元、面積獎197,900元、簽約鼓勵獎50,000元、簽約獎150,000元、設施移裝費2,400元、無搭建面積獎100,000元、自行購房補貼480,234.04元。《協議》第十八條另約定有簽約鼓勵獎。原審審理中,朱乙自認《協議》中約定的動遷補償款共計2,826,705元全部由其領取。
系爭C路房屋動遷時,房屋內共有十一人戶口,分別為本案當事人,其中陳甲的戶口于1993年遷入,朱乙、周丙的戶口于2003年2月27日遷入,姚丁于1998年1月17日報出生入戶,朱某1的戶口于2009年7月13日遷入,周某的戶口于2007年3月6日遷入,徐某、陳某、朱某的戶口于2012年7月4日遷入,姚某于2013年5月20日報出生入戶,陳B的戶口于1962年9月25日遷入。其中各方當事人均無爭議的是朱乙、周丙、姚丁、朱某1、周某在C路房屋內居住滿一年,姚某未在C路房屋內實際居住。除陳B表示不清楚外,其他當事人均認可徐某、陳某、朱某曾在C路房屋內居住滿一年。
原審法院另查明,1992年11月11日,陳甲的祖父陳H經上海F廠套配取得本市徐匯區G村53號303室房屋一套,面積為32.2平方米,該房共有五人為調配對象,其中陳甲系調配對象之一。1995年5月,陳甲的祖父陳H將G村房屋按照九四方案購買為產權房,權利人為陳H一人所有。
原審法院再查明,徐某于1990年購買本市長寧區I路J8號產權房(以下簡稱J房屋),面積為22.3平方米,1995年8月J房屋動遷,取得K路630弄33號101室公房(以下簡稱K路房屋),被安置對象為徐某、陳某、朱某,后購買為產權房。
陳B與其配偶宋L同為上海松江橡膠廠員工。本市松江區M路3號406室房屋(以下簡稱M路房屋)原系公房,登記戶名為陳B,本人工作單位登記為橡膠廠。本市松江區N路1弄2號406室房屋(以下簡稱N路房屋)原系公房,登記戶名為陳B,本人工作單位登記為橡膠廠。自認M路房屋取得于1991年,N路房屋取得于1992年。1994年4月28日,陳B的配偶宋L作為N路房屋的承租人將N路房屋購買為產權房。
陳甲訴至原審法院,請求判令,依法分得C路房屋動遷補償款中的房屋價值補償款、裝潢補償、面積獎、簽約獎、無搭建面積獎、自行購房補貼及簽約鼓勵獎共計2,713,704.18元的七分之一,即387,672.03元。
裁判原文節選:
原審法院:
原審法院認為,本案爭議點為:陳甲以及徐某、陳某、朱某、姚某和陳B是否為系爭房屋的同住人,能否享受動遷補償利益。原審法院認為,國有土地上的公房拆遷中所指同住人,系指在拆遷許可證核發之日,在被拆遷居住房屋處有本市常住戶口,已實際居住一年以上,且本市無其他住房或者雖有其他住房但居住困難的人。他處房屋的性質,僅限于福利性質取得的房屋。朱乙系C路房屋的承租人,依法應當享有C路房屋的動遷利益。周丙、姚丁、朱某1、周某戶口在C路房屋內且實際居住滿一年,并且在他處無房,依法應當認定為C路房屋的同住人,可享有C路房屋的動遷利益。
關于其他當事人是否屬于同住人,鑒于雙方有爭議,原審法院逐一分析如下:
一、關于陳甲是否屬于同住人的爭議,原審法院認為,陳甲的戶籍雖在C路房屋,但其在1992年已經與祖父陳H一起通過單位套配取得了G村的房屋,對G村的房屋享有居住權,應視為已經享受過福利分房,其在取得G村房屋居住權后將戶口遷出至C路房屋的行為是其對G村房屋權利的放棄,不改變其已經享受過福利性質分房的性質,故其陳甲不符合C路房屋同住人資格,無權主張C路房屋的動遷利益。
二、關于徐某、陳某、朱某是否屬于同住人的爭議。原審法院認為,徐某、陳某、朱某在C路房屋有常住戶口且居住滿一年,其在J房屋動遷中雖已享有動遷利益,但系私房(即J房屋)拆遷,盡管動遷時取得的是公房(即K路房屋),但其性質是對其原有私房動遷的補償,不屬于福利性質分房,故徐某、陳某、朱某符合C路房屋同住人資格,有權主張動遷補償利益。
三、關于陳B是否屬于同住人的爭議。原審法院認為,陳B的戶籍雖然在C路房屋內,但其卻未提供任何證據證明其在C路房屋內實際居住滿一年,亦未能提供證據對其自述的M路和N路房屋系其配偶宋L通過自行購買取得承租權的情況予以佐證,原審法院從當時公房取得的一般來源來看,并結合雙方各自陳述,認為朱乙、周丙、姚丁、朱某1、周某、徐某、陳某、朱某、姚某對于陳B的配偶宋L承租的公房系陳B的單位分配給陳B及其家人的陳述更具合理性,故對陳B的陳述不予采信,認定其不符合C路房屋同住人資格,無權主張C路房屋動遷補償利益。
四、關于姚某。原審法院認為,姚某雖然戶籍在C路房屋內,但系未成年人,且未居住,故無權享有C路房屋的動遷利益,其父親周某作為姚某的監護人亦無權主張多分。現因C路房屋的承租人朱乙及同住人周丙、姚丁、朱某1、周某、徐某、陳某、朱某均同意姚某享有C路房屋的動遷利益,該意思表示于法不悖,原審法院依法予以照準。
綜上,陳甲及陳B不符合C路房屋同住人資格,無權主張C路房屋動遷補償利益,其訴請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原審法院不予支持。朱乙、周丙、姚丁、朱某1、周某、徐某、陳某、朱某作為C路房屋的承租人及同住人以及前述各方予以認可的共有人姚某依法可共同享有該房屋的動遷補償利益。鑒于朱乙、周丙、姚丁、朱某1、周某、徐某、陳某、朱某、姚某明確表示不要求法院處理其各自份額及錢款的履行,故原審法院對此不予處理。
原審法院審理后,作出如下判決:一、關于某某某二層北間、南間12室房屋全部動遷補償利益歸朱乙、周丙、姚丁、朱某1、周某、徐某、陳某、朱某、姚某共有;二、駁回陳甲要求取得某某某某二層北間、南間12室房屋所涉動遷利益387,672.03元的訴訟請求;三、駁回陳B要求取得某某某二層北間、南間12室房屋所涉動遷利益387,672.03元的訴訟請求。如果當事人未按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案件受理費7,115元,由陳甲負擔。
二審法院:
本院認為,根據相關規定,公有租賃住房的共同居住人,應當屬于征收補償權益人之一,但具體到本案中,陳甲是否屬于原被征收C路房屋同住人的爭議。本院認為,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陳甲雖在被征收C路房屋處具有常住戶口,但其若為本次征收補償權益主體,其必須提供證據證明,其現在或曾經長期實際居住在該處房屋,而非僅為戶籍在此處,且同時證明其之前在本市未享受過福利安置或其他征收安置房屋的利益。但根據現在案材料,顯然上訴人陳甲未能提供充足的證據予以證明,故其應當承擔舉證責任的不利后果。上訴人的上訴請求,因其未能提供充足的證據予以證明,故本院不予支持。原審法院的判決并無不當,本院予以維持。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人民幣7,115元,由陳甲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