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權的概念,在司法實踐乃至許多規范性文件中都廣泛出現,但其內涵如何,法律并未給出明確定義。在《物權法》草案中曾有規定:居住權,指對他人所有的住房及其附屬設施占有、使用的權利。但在最終生效的《物權法》中則刪去了這一條款。筆者認為,“居住權”的概念具有民事權利和人權的雙重屬性,從民事角度而言,“居住權”濫觴于古羅馬法,是指非所有人對他人所有的房屋進行居住的權利,是人役權的一種;從人權的角度而言,居住權是基本人權的組成部分,1948年12月1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并發表的《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五條明確規定:“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其本人和家屬的健康及福利所需的生活水準,包括食物、衣著、住房、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住房作為一項公民基本權利實現的物質基礎,各國政府均應予以保障。
而對公房的居住權,恰恰兼具這兩種屬性。公房承租權的主要內容,就是對公有的住宅進行占有和使用,這種居住權具有使用價值,依政策可以轉讓、交換,這是公房居住權的民事權利屬性。同時,公房的承租權,源于國家向居民分配的住房福利,具有社會保障的性質。在辦理涉及公房居住權的案件中,應綜合考慮公房居住權的這兩種屬性。試看此案例:
甲系上海市徐匯區某公房的承租人,乙、丙系甲的兒子、女兒。甲和其子乙自1975年9月將戶口遷入系爭公房,甲為戶主。丙的丈夫丁(即甲的女婿)于1997年5月將戶口遷入系爭公房,丙的戶口于2005年8月遷入。甲一直在該公房內居住;乙在別處居住;自1995年起,丙和丁住進系爭公房,并照顧甲的生活。2008年12月,甲、乙、丙、丁因家庭瑣事到居委會協商,當著居委會干部的面,甲表示要和乙一起生活,乙隨即將甲接至其住處。現甲因老年混合性癡呆,已喪失民事行為能力。乙遂作為甲的法定代理人,向法院起訴要求丙、丁遷出系爭房屋。在審理過程中法院查明,丙的工作單位曾于1984年9月將另一套公房分配給丙、丁居住。
被告丙、丁不同意遷出該房屋,他們認為,他們自1995年起就與甲一起生活,照顧母親甲的起居,且戶口也在該房屋內。因此他們有權在該房屋內繼續居住。
法院認為:公房承租人對依法承租的房屋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本案系爭房屋由甲承租,甲享有當然的居住使用權。系爭房屋的管理單位除確定甲為承租人外,并未確定其他同住人。丙、丁將戶口遷入系爭房屋,與其是否擁有對系爭房屋的居住權并無直接關系。被告丙、丁已于1984年9月受配他處公房,根據有關政策,被告不符合系爭房屋同住人資格,對系爭房屋不享有福利性的居住使用權。被告丙、丁雖因照顧甲而實際居住系爭房屋多年,但其居住在該房屋內的權源基礎是基于甲的許可。甲曾于2008年12月在居委會表示要和乙一起生活,此系甲本人對系爭房屋的居住狀況作出了新的安排。因此,丙、丁對系爭房屋已無居住權,應當遷出。法院在判決中支持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辦理涉及公房居住權的案件,應確定系爭公房的承租人及同住人的范圍。不僅僅要考察配房單、租賃卡等材料中的登記內容,還應考察當事人享受住房福利的狀況。本案中,丙、丁敗訴的關鍵一節事實是,其已在他處受配了福利住房。而在其他非公房的居住糾紛中,當事人在他處是否有房以及房屋的性質,是幾乎不需考慮的因素。涉及公房居住權案件的這些不同之處,是由公有住房特殊的性質所決定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