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業主委員會直接選聘物業服務企業,似乎是一種司空見慣的情形了,這可能與《物權法》、《物業管理條例》法律文本本身的文字表述比較晦澀而引起誤讀、誤解有關。
實際上無論是否經過業主大會的授權,業主委員會都不是進行物業選聘的適格法律主體。在選聘物業服務企業這件事情上,它只是業主大會決定、決議的執行者,它是在物業服務合同文本上簽字的合同簽訂人,而不是選聘物業服務企業的決策、實施主體。
看幾個法條:
《物權法》第六章 業主的建筑物區分所有權
第七十六條 下列事項由業主共同決定:(四)選聘和解聘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決定前款第五項和第六項規定的事項,應當經專有部分占建筑物總面積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占總人數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同意。決定前款其他事項,應當經專有部分占建筑物總面積過半數的業主且占總人數過半數的業主同意。
《物業管理條例》
第十一條 下列事項由業主共同決定:(四)選聘和解聘物業服務企業;
還有:《物業管理條例》
第十五條 業主委員會執行業主大會的決定事項,履行下列職責:(二)代表業主與業主大會選聘的物業服務企業簽訂物業服務合同;
物業服務合同終止時,業主大會選聘了新的物業服務企業的,物業服務企業之間應當做好交接工作。
另外一個常見的情形是,業主委員會委托招標公司,對小區物業管理實施招投標,也就是說選聘物業服務企業。如果僅僅把招投標當做選聘物業服務企業諸多工作當中的一個環節,最后經過業主共同決定選聘的物業服務企業還算可以;但是如果直接有招標公司決定中標企業,那么就會因為剝奪了業主的共同管理權或者說因為選聘物業服務企業未經過業主共同決定,而違反法律、法規,導致結果違法。這種結果對業主委員會和中標企業來講都不是希望看到的!
首先對于法律明確規定的業主共同決定事項,是不能隨意更改的,當然也不能授權業主委員會來實施,在業主委員會不具備主體資格的條件下,再由業主委員會進行對招標公司的授權自然也同樣不符合法律規定。
關于物業管理項目的招標,相關規定如下:“《物業管理條例》第二十四條 國家提倡建設單位按照房地產開發與物業管理相分離的原則,通過招投標的方式選聘具有相應資質的物業服務企業。住宅物業的建設單位,應當通過招投標的方式選聘具有相應資質的物業服務企業;投標人少于3個或者住宅規模較小的,經物業所在地的區、縣人民政府房地產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可以采用協議方式選聘具有相應資質的物業服務企業。”
《物業管理條例》只是規定了住宅物業的建設單位應當通過招投標的方式選聘具有相應資質的物業服務企業,對于業主和業主大會選聘物業服務企業并沒有這種強制性規定。
再來看“《招標投標法》第三條
--(一)大型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關系社會公共利益、公眾安全的項目;
--(二)全部或者部分使用國有資金投資或者國家融資的項目;
--(三)使用國際組織或者外國政府貸款、援助資金的項目。
--前款所列項目的具體范圍和規模標準,由國務院發展計劃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訂,報國務院批準。法律或者國務院對必須進行招標的其他項目的范圍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顯然,物業服務不屬于強制招標的范圍,就是說可以不通過招投標來選聘物業服務企業。
但如果選擇了招投標這樣一種方法,看下面:
“《招標投標法》第四十條
如果對小區的物業服務企業進行招投標,招標人顯然是“業主大會”,業主大會對于法律明確規定“業主共同決定”的權利,是不能進行授權其他組織和個人的。這樣一來,招標公司能夠給出的結果也就是一個投標公司的排名名單。
“《招標投標法》第四十五條
如果招標企業確定了中標人,除非是作為招標人的業主大會再經過“業主共同決定”確定中標人,否則這樣直接由招標單位確定的中標企業是不符合《物權法》和《物業管理條例》的!可是從《招標投標法》投標人來說,作為招標人如果不執行中標結果,也是要負法律責任的。這種結果對于業主來說就會陷入到進退失據的尷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