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則
【摘要】公序良俗是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所以,其是指導民事主體行為和引導司法裁判的重要準則。本文從公序良俗的概念、適用范圍和適用范圍方面論述了公序良俗原則。同時,文中也談到了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則和意思自治原則相沖突,以及公序良俗原則的濫用的問題。
【關鍵詞】公序良俗;公共秩序
一、相關概念
我國法律未使用公序良俗的概念,但《民法通則》第7條規(guī)定“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合同法》第7條規(guī)定“當事人訂立、履行合同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guī)、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事實上,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與公序良俗在內涵上是相當的。因為立法具有局限性,在當時不能窮盡所有,不可能預見一切損害社會利益和道德的行為而做出詳盡的禁止性規(guī)定,故設立公序良俗原則。公序良俗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組成的,一般違反了公共秩序的行為也就違反了強制法規(guī),社會公德是社會全體成員所普遍認可和接受的道德準則。二、適用公序良俗遵循的原則 第一,公序良俗條款只能是在實體法模棱兩可或未對某一行為是否有效作規(guī)定的情形下才能適用,此時公序良俗才發(fā)揮補充功能。如果法律有明確的規(guī)定那當然首先適用法律的明文規(guī)定,具體的法律規(guī)范較基本原則有優(yōu)先適用的效力。
第二,公序良俗的判斷對象僅限于法律行為。公序良俗的判斷對象不是當事人的所有行為,而是他所從事的法律行為。比如,一個人在一定時期可以交很多女朋友,而只能有一個婚姻關系,如果在一定時期內存在多段婚姻關系,而結婚屬于法律行為,那么不僅違反了公序良俗原則,也違反了婚姻法,而交女朋友的行為不是法律行為,所以不屬于公序良俗原則的評價范圍。三、公序良俗原則與意思自治原則的沖突
公序良俗原則在實質上是限制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其與意思自治原則的沖突表現在很多方面。最突出的表現為公序良俗對遺囑自由的限制,瀘州二奶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個人覺得在該案中法院適用公序良俗原則否定遺囑效力的判決是不對的。
第一,公序良俗適用于法律無明文規(guī)定的情況下,黃某立遺囑的行為是繼承法賦予他的權力,在行為能力,意思表達,形式要求等均符合繼承法相關規(guī)定的情況下,這個遺贈應該是完全有效的。 第二,公序良俗評價的是法律行為,本案中有兩個行為,一個是黃某的遺贈行為,一個是黃某與張某的同居行為,這兩個是不同的行為,公序良俗不是對某一個人的所有行為進行評判,并對某種不道德的行為進行制裁,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有用道德代替法律的嫌疑了,而道德畢竟不是法律。公序良俗僅在于判斷某項法律行為是否違反了善良風俗,法院有權進行審判的僅僅是黃某的遺贈行為的效力,在德國民法總論中,有一起類似的案例,德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就是將事實行為與法律行為進行了剝離,區(qū)分對待。認為丈夫與人
婚外情是事實行為,違背了社會公德,但這僅是個事實,并非法律行為,不受法律評價,而遺囑則是一個設立財產權利轉讓的單方意思表示,屬于法律行為,受法律評價,遺囑本身以財產為標的而不是以婚外情為標的,所以遺囑雖然受到婚外情的影響,卻并不影響遺囑本身的效力。舉個例子:兩個人租了房子同居,難道你能因為這倆人同居違反公序良俗原則而認定房屋租賃合同無效嗎?!這是“法律不問動機”原則的體現,也就是說,法律在對一項民事法律行為進行評價之時,只以法律行為本身作為評價對象,而不問當事人基于何種動機設立這一法律行為,進一步講,即使動機不合法或違反善良風俗,只要后續(xù)法律行為符合條件,則其后續(xù)法律行為的效力并不受影響。
第三,遺贈人在病危的情況下進行遺贈行為并不是為了維持與受遺贈人的不良關系,而是為了對受遺贈人給予自己的照顧的感謝,其遺贈行為并不違反公序良俗原則,他有權按照法律規(guī)定處分自己的財產。此外,個人是自己權利的最好判斷者,公民在意志自由的情況下,處分自己的財產,他覺得這樣是對自己權利的完美分配,那么國家有什么理由來干涉公民的這種合法行為?!法律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保護公民的自由而不是限制。不當的限制或否定私人自治所帶來的對秩序的危害遠遠大于賦予遺囑效力所可能帶來的對秩序的危害,不當的限制和否定私人自治,將會使私人自制的范圍一步步萎縮,導致私法的自由秩序難以形成。四、結語
上述案件中當立遺囑行為完全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情況下,而法院以
當事人的同居行為違反公序良俗為由而判定遺囑行為無效這就是濫用公序良俗原則的表現。公序良俗是私法上控制私人自治、評價法律行為效力的標準之一。當一個法律行為違背公序良俗時,就禁止其發(fā)生當事人預期的法律后果。所以,公序良俗原則潛藏著以維護倫理道德之名侵害私人自治的危險性,立法上所保障的個人自由和意思自治很有可能在司法層面無法得到保護。從民法的理論上來看,自由主義,個人主義是民法理論的支撐,契約自由是民法的基石。民法是私法的核心部分私法領域奉行司法自治,民事主體有權通過法律行為構建起法律關系,實現其權利。而公序良俗原則是限制私權的,如果濫用了公序良俗原則,那么很有可能公民的私權會被任意踐踏,人們的行為會動輒被否認,這樣的話民法作為私法,保護私利的作用從何得以體現?當然本文并非企圖否認公序良俗原則存在的合理性,而是論述在公序良俗與私人自治之間有一個合理的適用范圍。
參考文獻:
[1]于飛.公序良俗原則研究:以基本原則的具體化為中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趙萬一.公序良俗問題的民法解讀[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3]徐國棟.民法基本原則解釋:成文法局限性之克服[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