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不需要。前提是,老人所給出的財產屬于個人合法財產。
給題主講個真實的故事:
張大爺有仨兒子、一個女兒,都成了家。張大爺老伴兒去世后,自己一個人獨居。仨兒子很少來看老人,只有女兒幾乎每天跑來照看老人,晚上給老人做頓飯、陪老人聊聊天兒。張大爺跟閨女說過好多次,自己走之后把房子全給女兒。怕口說無憑,老人還訂立一份遺囑,說到“自己過世后,把這套房子全部給到女兒”。
張大爺走之后,女兒按照老人的意愿,要把房子過戶到自己名下,而且拿出遺囑。但是最終的結果就是:
遺囑部分無效,房子不能全部給女兒,仨兒子也有份額。
這個案例中,有幾個關鍵點:
1.老人想把自己財產給到誰都可以,只要是自己真實的意愿就行。而且,不需要經過任何其他子女的同意或者簽字。上面這個案例中,張大爺給到女兒的意愿體現在“遺囑”上。
2.為什么沒有全部給到女兒?因為這里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張大爺要給到女兒的,不完全是個人合法財產。張大爺住的這個房子,他只有一半兒份額。老伴兒去世之后,按照法定繼承,張大爺、四個孩子平分老伴兒的那一部分,平均每個人1/10,張大爺在房子中的份額是6/10。張大爺不完全擁有這個房子的份額!
所以,題主在提問的這個問題中,只要在財產屬于老人個人合法財產的前提下,給到誰都可以,不需要征求別人同意。
“給”的方式有很多種,主要包括了生前“賣”給某個子女、生前贈與給某個子女,或者身后繼承給子女。這三種方式,老人均不需要征求任何人的意見。
1.遺囑。先說說老人“身后”給某個子女。如上面講述的案例,是老人通過遺囑的方式給到女兒。
對于多子女家庭,如果老人打算身后把自己的財產給到某個特定的子女,只有在生前通過訂立遺囑、或者遺贈扶養協議的方式,否則如果按照法定繼承,是不能只給到某個子女的,因為所有孩子都是第一順序繼承人,都有繼承權。
通過遺囑繼承的方式給到某個特定子女,既可以給到子女個人,也可以給到子女家庭。這也是區別于法定繼承的一個重要點(法定繼承只能給到子女家庭)。
2.買賣。這里主要針對房產。老人也可以在生前把自己的房子賣給特定子女。這種方式下,對房子的屬性(是否滿五唯一)、子女有房情況等因素有關。這主要涉及到買賣費用的問題。主要費用包括:
(1)契稅:子女繳納,1-1.5%(子女沒房)、3%(子女已有房)。
(2)個人所得稅:在房子“滿五不唯一”的情況下,老人繳納,費用標準在售房款1%(或者房子取得時與售賣時差價的20%)。
(3)增值稅。如果房子不滿二,老人繳納5.6%左右的增值稅。
另外需要提醒三點:
售賣給子女之后,產權就變了,對于老人而言房子就不屬于老人了。老人要考慮好自己的生活保障問題;
如果子女成婚,子女取得的房子屬于夫妻共同財產;
如果涉及到限購城市,子女是否具有買房資格,是一個制約條件,要考慮。
3.贈與。
老人可以將錢贈與給子女,也可以將房子贈與給子女。“生前贈與”的方式可以贈與給子女個人,也可給到子女家庭。
如果贈與的是房子,也會涉及到若干費用。生前贈與涉及到的費用主要包括3%的契稅、1‰的印花稅。如果要做贈與公證的話(非必須的),還有部分公證費用。
同樣,針對生前贈與,也有三點提示:
贈與給孩子,財產所有權變了,但是老人可以在一個月之內反悔,還有追回來的機會。
贈與是可以指定贈與給子女個人的。
如果贈與的是房產,同樣,也會受到限購政策影響,子女家庭名下擁有的房產數量是否已經達到上限。
以上的解答中,全部都是完全從老人個人意愿角度。雖然老人的個人財產如何分配是個人意愿,但是仍然要考慮“公平”問題。
如果將財產給到照顧自己、孝順自己的子女,無可厚非,完全合理。但是也有些家庭老年人,例如“重男輕女”,照顧自己多的人反而得不到,這樣會傷害到子女的心,對子女是不公平的。
作為子女來講,還是要相信“贍養老人終有好報”,不要把得到得不到老人的財產,作為盡不盡孝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