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馬科在他的著作《百萬富翁快車道》中講到了杠桿效應是怎么讓我們走上財富快車道的。德馬科出身平民,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他畢業于北伊利諾伊大學,拿到了兩個商務學位。大學畢業后,他的同學都進入了知名的大公司工作,年薪每年增長4%,過著有房、有車的中產階級生活,德馬科一畢業就開始創業,而且是連續創業,一開始創業不成功,過得很不如意。他開過出租車,做過直銷,代理過產品,介入過品牌連鎖,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后機會終于來臨,他通過經營一家租車網站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這是他的轉折點,后面他搭上了成功的順風車,生意如滾雪球般越做越大。
在成功后,他寫了這本《百萬富翁快車道》。在這本書中,他分析了財富増長的兩條金融路線:其一是慢車道,以雇員為表現形式,也是社會期望我們選擇的路.其二是快車道,以老板和投資者為表現形式,是多數人沒有選擇但能獲得真正財富的路徑。
我們大多數人選的是慢車道,包括很多理財師教給我們的也是慢車道,它的方法是:努力地學習,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然后進入一家大而穩定的公司,不斷提升自己的經驗值,爭取年薪穩定增長;盡量遏制消費的欲望,勤儉節約把省下來的錢投入一些理財產品,靠復利效應慢慢實現財富的積累,最后實現財務自由。慢車道的財富公式如下:
慢車道的財富=工資收入+理財收入
=工作時長*單位薪酬+本金* (1+收益率)N
在很多人看來,慢車道的關鍵詞就是“慢”和“穩”:工資收入緩慢但穩定増長,理財收入緩慢但穩健增長。“雖然收入不高,但是沒風險,俗話說得好:平安是福啊!”這是很多人掛在嘴邊的話,但事實真是這樣的嗎?
想象一下我們坐在飛馳的汽車里,看到路邊的人行道上,有人在走路,有人在跑步,但都被快速地甩在后面,或許就能理解“慢”的含義了。這是由慢車道的財富公式決定的。正如分析E象限人生時說的那樣,不管薪酬有多高,個人在職場的收入是以出賣工作時間為代價的,一天工作時間8~12個小時,一年也就365天,這決定了工資收入總有天花板。再說理財收入,雖然理財機構給我們講了很多復利效應的美好故事,但在現實中,沒有一個理財機構敢把25年10%的持續收益率承諾白紙黑字地寫下來。大家往往只能選擇兩條路:要么接受穩健型理財產品年僅5%甚至更低的收益率,要么承受投資高收益產品時本金大幅虧損的風險,而后者往往是大概率事件。我們可以靠慢車道強制自己去積累第一桶金,但指望靠慢車道致富,除非本金已經到了足夠高的程度,否則還是想想別的出路吧。
而且,“慢” 了真的就會“穩”嗎?還是拿開車來類比。如果汽車行業剛剛興起,馬路上跑著為數不多的幾輛車,或者快車道和慢車道截然分開,路上沒有拐彎沒有紅綠燈,走路的、跑步的和開車的人永遠不會相遇,那樣“慢”的確意味著“穩” 。但是,現實中的路還是這樣的嗎?據交管部門統計,走路,跑步的人過馬路時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以及一旦發生交通事故受傷的嚴重性,比開車的人要大得多。同理,慢車道上的很多控制因素沒辦法掌握在自己手里,薪酬的增長大多數情況下不由雇員官己決定,對下一年度的雇傭合同老板有更多的發言權,所以說慢車道上的財富增長是不可控的有限增長模式。
與之相比,快車道是完全不同的邏輯,它賺的不是打工的錢,而是資產增值的錢。想象我們擁有幾套可出租的房子,且對這些房子有足夠的支配權。我們可以收租,每個月都能有一筆固定的現金流入,如果有好的機會需要啟動資金,我們還可以把房子賣出去,或者抵押出去;在這幾套房子上,我們賺的就是資產的錢。創立一家企業也是如此,你可以創造利潤分紅,也可以把公司股票在資本市場出售,這就是“資產價值”。而唯有資產才是有嘉律增長潛力的。快車道的財富公式如下:
快車道的財富=凈利潤+資產價值
=銷售數量*利潤率+凈利潤*行業乘數
行業乘數是資本市場進行估值的一個術語,指的是某個行業內某項資產的價值(資本市場上買賣方認可的成交價)和該項資產盈利的比率。如果該行業處于風口期,盈利預期看漲,資本市場愿意為其支付更高的價格,它就具有高行業乘數,反之則具有低行業乘數。行業乘數是個平均值概念,同一行業的不同企業估值乘數有所不同。估值乘數往往需要一套專業且復雜的模型來測算,為便于理解,德馬科用行業乘數來代替估值乘數,并不影響對快車道公式的理解。
所有的老板都利用這種方式來創造財富。在快車道的財富創造中存在更多変據:,這些變低造就了杠桿效應的機會。在一個好的生意中,銷售數量、利潤率、行業乘數這些變a:都有無限的增長空間,其連乘又進一步放大了各個變量的影響力。當銷售量、利潤率這些影響利潤收入的變量處于良性的循環遞增通路時,整個公司的盈利會爆炸式增長,而資本市場是典型的“劫貧濟富”之地,盈利越增長,資本越看好,賦予公司的估值乗數也會越高。這就讓快車道的財富有了冪律增長的可能。而且,企業家對這些變量有足夠的控制力,他們可以主動通過設計事件營銷、價格調整等多種手段為盈利創造空間,所以快車道上的財富增長是一種“有無限空間的可控制增長” 。
從快車道的財富公式來看,并不是所有的生意都能讓我們走上快車道,只有“好生意”才可以。什么是“好生意” ?好生意要有足夠高的利潤,一種“好生意”是利潤率非常髙,而利潤率非常高的生意要么有極高的技術護城河,要么是被少數人壟斷的“特殊生意”,對我們中的大部分人來說可望而不可即。另外一種“好生意”就是有足夠大的市場,復制成本低,周轉速度快,有冪律增長可能,能充分發揮杠桿效應的生意。
不同生意的周轉率是不一樣的,杠桿效應也不同。很多人說房地產是個暴利行業,但他們只看到了單套房子的高利潤,而忽視了它的高復制成本和低周轉率。想想從拿地到房子蓋好交付,總得兩三年吧,這兩三年內得投大量的錢,不到預售出去的那一刻,資金就沒法周轉回來。而兩三年,手機早就升級換代好幾個型號了,更別說出了多少量了。房地產的周轉率以年來算,手機的周轉率以月來算,哪怕后者單個產品利潤薄,但因為周轉快、出貨量大,其利潤并不一定低。做生意時就要想清楚,你是要做“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慢生意,還是“薄利多銷”的快生意?杠桿效應不同,玩法也不一樣。所以說,我們走的是一條快車道還是慢車道,不僅取決于我們在四象限里的位置,也取決于所處的行業和所在的企
業,尤其是企業采取的是怎樣的商業模式。
樊登讀書會推薦過一本書叫《指數型組織》,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說明什么是指數型組織。比如一個開健身房的,一年掙一百萬。要是想掙一千萬怎么辦?按照傳統的思去開個健身房,這是線性增長模式,沒有杠桿效應。而且,這種模式也更脆弱,10個健身房就多了 10個不確定性因子,萬一其中一個健身房賠得很厲害,甚至發生其他意外,那么前面掙得的錢可能都賠掉了。而指數性思維該怎么操作?就是想方設法做邊際成本為0的產品。于是這個健身機構做了一個App教大家怎么健身,每天發幾條信息,比如怎么做深蹲、怎么在家練瑜伽、怎么利用小型啞鈴塑身等,還找了一些活躍用戶把健身運動秀出來。這樣一來,就等于是把健身房開到了千家萬戶,還能通過手機監控用戶的鍛煉進度,然后點對點提出個人健身方案,用戶只要花少量費用就能得到專業教練的指導。
此時這個健身機構就變成了指數型組織,它只要花時間好好打磨出一系列好的視頻就行。一方面,因為是手機App,人們可以不受地理位置、時間的限制來接受服務,原則上它沒有傳統健身房的那些制約因素,銷售無上限。另一方面,這些視頻一旦錄制出來,無論給10個人看,還是給10萬人看,前期打磨產品的時間和精力是一樣的,邊際成本幾乎為0。最后,用戶如果覺得好用,還會在朋友圈子里分享,帶來新的用戶,這時候用戶就變成了推銷員,相當于有了無限多的渠道,推動這款產品指數型增長。所以說,在互聯網時代,好的商業模式具備三個屬性,其一是可復制,其二是低成本甚至無成本復制,第三就是讓用戶幫你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