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告訴求。
原、被告雙方系遠房親戚,2005年,原告動遷并獲得210平方米安置房面積,原告購買了其中的128.87平方米,尚有81.13平方米因被告子女上學等需要,向原告協商,原告同意由被告出資購買原告剩余的上述面積安置房,待被告農村房屋動遷時,再將安置面積歸還原告,即由原告出資購買被告同等面積的安置房。
2008年2月,根據雙方約定,被告以原告名義出資購買了101號房屋及儲藏室,同年12月辦理了不動產登記,登記權利人為原告,但不動產權證即房產證在被告處。
2011年被告動遷,2015年12月27日原、被告雙方就101號房屋及儲藏室簽訂收回協議,約定位于101號房屋及儲藏室由原告收回,原告支付被告購房款、裝潢費20萬元,補償被告17萬元,共計支付被告37萬元,原告同意在被告動遷安置房拿到后一年內返還上述涉案房屋及產權證,原告將37萬元支付給被告。
現被告于2017年12月安置于拆遷后的222號遷置房,原告請求履行協議,即請求被告歸還涉案房屋、歸還產權證,但被告拒不履行義務,經多次請求均無果,故原告提起訴訟。
原告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搬離101號房屋及儲藏室,并將該房屋、儲藏室及房屋產權證歸還原告;2,訴訟費由被告承擔。
二、被告辯稱。
被告李四答辯稱:原、被告雙方確實是遠親,簽訂協議也屬實。但是由于原告多次請求協商,一直跑過來,一直打電話,我又是上三班制的,不堪其擾,所以才心軟簽了字,當時我妻子就未同意,我是怕麻煩,做了老婆的工作,就自己先簽了。
被告王五答辯稱,涉案協議是無效的。因為我沒有簽名,故不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原告起訴的事實理由不對。我們2008年買爭議房子的時候,還不知道自己的農村宅基房會不會拆遷,不可能承諾將來有了拆遷安置房再還給原告。2011年我們向合興村報了拆遷,后來才分配了拆遷安置房。當時買這套房子的時候是我出面的,老公將房子再賣給原告(簽訂回收協議)的事情是知道的,但是當時我不同意,我還叫我老公不要簽,故只有我老公簽了名,根據法律是無效的。
三、本院查明。
原、被告系遠房親戚。
2005年,原告動遷并獲得210平方米安置房面積,原告購買了其中的128.87平方米,尚有81.13平方米因被告子女上學等需要,向原告協商,原告同意由被告出資購買原告剩余的上述面積安置房。
2008年2月,根據雙方口頭約定,被告以原告名義出資購買了位于101號房屋及儲藏室,同年12月辦理了不動產登記,登記權利人為原告,建筑面積為68.67平方米,但不動產權證即房產證在被告處。
2011年被告動遷,2015年12月27日原告與被告李四就101號房屋及儲藏室簽訂收回協議,約定101號房屋及儲藏室由原告收回,原告支付被告購房款、裝潢費20萬元,補償被告17萬元,共計支付被告37萬元,雙方同意在被告動遷安置房拿到后一年內返還上述涉案房屋及產權證,原告將37萬元支付給被告李四,被告王五對此知情,但無證據證明其表示了反對意見。
2017年12月19日被告方拿到了動遷安置房鑰匙,2018年11月21日原告向被告發出短信,要求解決老房子問題,即請求被告按協議歸還涉案房屋、歸還產權證,但被告拒不履行義務,經多次請求均無果,遂涉訟。
另查,被告李四、王五夫婦自2015年12月27日簽訂涉案協議后至2018年12月7日涉訟期間,沒有證據證明向原告提出過協議無效及要求將涉案房屋產權過戶至被告名下等主張。
四、裁判結果。
1.被告李四、王五應于本判決生效后三十日內搬離101號房屋及儲藏室,并將該房屋、儲藏室及房屋產權證歸還原告張三;
2.原告張三應于本判決生效后三十日內在被告李四、王五夫婦履行退房義務及歸還不動產權證時將涉案協議款37萬元支付給被告李四、王五。
五、律師點評。
1、法律未禁止拆遷安置房買賣,只是對產權過戶有年限上的限制,同理,法律更未禁止收回已經出售的安置房。本案爭議的焦點是涉案《協議書》是否有效。就此,我認為,涉案《協議書》系原告與被告李四雙方當事人協商一致的結果,雖然被告王五未在協議上簽名,但被告王五知情,且事后在近三年的時間內未提出異議表示反對,或者請求撤銷協議,或者請求將房屋產權過戶至被告名下,故原告完全有理由相信被告李四的行為代表了被告王五。被告李四的行為構成家事代理,這種代理權是基于夫妻身份而產生的一種法定的代理,根據有關法律規定,涉案協議合法有效,被告王五聲稱當時不同意簽訂協議的觀點沒有證據證明,與其近三年時間內的行為相悖,難以采信,其主張合同無效的觀點缺乏依據,不予支持。
2、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依法擁有房屋所有權的唯一合法憑證,具有對世之效力,依法取得的物權受法律保護,妨害物權或者可能妨害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損害賠償,也可以請求承擔其他民事責任。涉案不動產登記于原告名下,并通過收回涉案房屋協議重新明確了原告作為不動產權利人的事實,原告對涉案房屋享有物權,被告不按協議履行搬離房屋的義務,構成對原告物權的妨害,被告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