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不老是人類永遠的夢想,從古到今,從東方到西方,從帝王將相到平民百姓,人們從未停止過對延年益壽的追求和探索。前些年,網上瘋轉著一篇顛覆人們三觀的數千百歲老人身上總結出的長壽秘訣,后面還特別注明:別誤解,鍛煉不重要。別誤解,飲食習慣不重要。這些結論真的正確嗎?
首先, 我們看看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研究,2013年,江蘇某地出版了一本《歡度百歲——江蘇長壽老人風采》,該書總結了對該省當時存世的5千多名百歲老人中的2千多人的調查,特別是對他們的長壽原因和生活方式進行的探究。
迄今為止,對于這類的研究,基本上都認可健康的生活方式使人更為長壽,不過也承認,如果是和普通人的平均生活方式(當然不是那種極差的生活方式)相比,它的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大致一般都是在8年到10年左右。
目前還沒有任何研究說過,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超過普通同代人30歲以上,或長命百歲的。因此,說健康生活方式可使人均活過百歲這確實是有些不科學。
2018年,遺傳學期刊發表了一篇涵蓋5,443萬個家族的4億多人的研究論文,研究人員發現遺傳對壽命的影響大約7%. 但是,這是指達到預期的平均壽命而言。而后壽命越長,遺傳因素對長壽的影響會越來越大,而對于那些超過同代人預期壽命60年的百歲長壽者,長壽在很大程度是由基因和運氣決定的。
根據江蘇這份研究的報告,2013年江蘇省共有5千多名100歲到111歲的百歲老人。而120年前江蘇省的人口已經超過2千萬,當時的預期壽命在30多歲左右。到2013年,江蘇人口大約是七千多萬多,也就是說,上千余名同代人才會出現一位百歲老人。
同時,生物學的特點是總會出現有例外。我們知道,心臟病患者平均比無心臟病的普通人要短壽。打個比方,前者的平均壽命為75歲, 后者為80歲;但這并不排除個別心臟病患者活到100歲的,盡管這個例外改變不了心臟病患者平均短壽這個事實。
所以,從理論上來說,這個研究對普通人的指導意義相當有限。況且,并不知道同代人的各種生活方式如何進行比較?并且也不知道老人們是否準確地記得他們在40年前甚至70年前的生活方式。因此,對這代人比較靠譜的生活方式探究必須是在1950年前就開始收集的資料的前瞻性研究才更為靠譜。
例如,我們每天都會睡著,坐著,站著或動著。其中每一項過多過少都會對健康產生影響。工業化后,現代人類比我們的祖先不知身體活動減少了多少,因此今天的我們知道我們需要增加一些身體活動或鍛煉來抵消一天的靜坐。
但該研究文章報道說:“絕大多數百歲老人都不經常進行鍛煉”. 但是,這些百歲老人是在中國的工業化以前度過他們的青壯年時期的,那個時代由于生產力的低下,所以勞作程度比今天要繁重多了,所以那時的身體活動不是過少而反倒是過多。
有些人對“鍛煉”的了解是僅限于體育運動,其實各種的身體活動,包括種地、養花、除草等活動也同樣有類似的效果。并且即使是近期的幾代人,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在1985年前,光是步行和騎自行車的時間也遠多于世界衛生組織關于身體活動的基本要求。
該研究還說:“百歲老人喜歡吃豆制品,早上喝水,早上喝粥,主食粗雜糧,常備蔥姜蒜”等,這點倒和改革前我們這一代的生活方式極其相似,或許是老人這一代到目前這一代的常態,后來有些也成了習慣,這確實是一種挺健康的飲食方式,
還有老人因為牙齒不如壯年了,所以比較喜歡吃軟的。多數老人常吃肉,魚,蛋,今天我們常人也常吃這些,只不過不同的是,這些食品是到了八十年代后才逐漸豐富起來,而這些老人在青壯年時期應該很少有這樣的待遇。
該報告還說:“愛吃江海河三鮮和當天的菜,還有腌菜。江蘇的百歲老人對食材基本上就地取材,從調查來看,吃江海河三鮮的不在少數。 無論江海河三鮮還是蔬菜,從百歲老人們的習慣上不難看出,壽星們都喜歡吃自家地里種的菜,肉要當天宰的,菜要當天采的,魚要現場剖的。也喜歡吃腌菜”。
這是特殊的年代造成的,八十年代以前中國家庭普遍沒有冰箱,因此必須吃新鮮的,而新鮮的時吃不完就只好腌起來,過些天再拿出來吃。不要說百歲老人,就算很多今天的許多人當年吃新鮮和吃腌菜的習慣也保留下來了。經常食用新鮮的蔬菜與食物相信確實也是其中長壽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中報告中還提到:“近九成百歲老人常喝的是白開水,只有約1/8的老人平時喝茶”。這確實是報告中一個特別值得關注和研究的結果。中國人有近5千年的喝茶史,早已形成了一種濃厚的茶文化,保守估計當年的中國最少半數人口有喝茶的習慣。
因此,喝茶者僅占百歲老人的12.5%確實明顯比例過低。但是,如上所述,這確實可以提供一個有關長壽的某些研究思路。相信起碼,能不一定表明茶對人類的健康作用那么巨大,喝茶者就一定會健康長壽。
所以在這份報告中,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但也存在有很多爭議,而很多人認為,其中這些老人的長壽在報告中真正最重要的一點是:樂觀自信。這點上倒是為大多數人認可。
報告說,無一例外,被調查的這些百歲老人一般都“非常想得開”,生活滿意度和快樂感都比一般人高,并且大多數百歲老人特別自信,人生態度十分寬容。一方面,從心理學來看,樂觀自信寬容給人身心愉悅,確實可以延年益壽,是一個值得提倡的健康心理。
另一方面,或許長壽也可使人樂觀從容。科學家檢查過死人大腦的REST (休息) 因子水平和神經興奮程度,發現85歲或以上的死者的平均REST因子水平增高和神經興奮減少。而那些60-70歲死者的平均REST蛋白水平較低和神經興奮較高。
今天的生活越來越好,人們的物質也越來越豐富。長壽,也越來越成為一個人們特別關注的話題。但生命科學至今還是一個人類還存在無數無法攻克的疑難的尖端領域。或許,生老病死這個自然規律,看開一點,你反倒會獲得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