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派道家有勸善的社會功能,一些道長在長期的修行中發現要成道不僅僅需要的是修行,修行過程中判斷修行的對錯,是通過功德來計量,而功德需要的是發自內心的善與時間的累積,便有了積德行善便可成仙,并形成積善派。積善派道士信奉《太上感應篇》、《太微仙君功過格》、《文昌帝君陰騭文》等勸善書,認為修仙必須積陰德,立善功。
其中《太上感應篇》中有所敘述:“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又有所敘述:“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積善派的含義
積善派說是通過布善行仁,積累功德達到天人感應的境界。在我看來,更應該說是通過自身所作所為體悟人間之道,感應天地之行。功德的大小依何來評判?不是以人的主觀認識,更加不是以物的價值。這個評判不是我們能左右,那修行中我們又如何去實踐功德的大小呢?這是個錯誤的想法,在我們考慮功德大小時,就走入修行的誤區。就是又回到了原點,到底是因為什么而修行?是為了行善?還是為了妄念?還是求不得?
我們行善中,也是更加能認識自己的一個過程。就如一個吃肉的動物,我們覺得很兇殘,它無所善心,內心充滿了邪惡。而一個吃草的動物內心是安詳的,充滿寧靜的。但實則卻不是我們主觀上這種判斷。兩者都是為了生存,沒有邪惡與否之說。那我們的善與惡應該如何判斷呢?實則《太上感應篇》中有了很詳細的描述。唯有通過這些身體力行中我們就會發現真正的自我。這個自我是如何的,應該如何去糾正修行。
積善派中有哪些
作為現行道教幾大派別之一,所倡導的思想已經扎根在我們正常修行中。轉而其他宗教也有所感應,只是因為古人不會強調個人體悟寫出來,導致許多的誤區產生。而又因為這個體悟實則是語言無法表達描述,且會影響他人的正常修行的。
就如我們經常說的,以前的人口算、記憶力都超強,自從有了電腦、手機,大家都把要記錄的東西都保存在里面,于是我們的大腦也就不主動去記憶推演了。而人的感悟更為復雜,卻也有著這一種特點,聽多了他人的體悟自身總是認為他人是對的,停止了自己的體悟。著也是看太上老君所留典籍很少談到體悟上,而是如何去做,怎么做。你怎么想?這個是保留在自我中,通過自我的不斷調整完善印證方能感應天地。
積德派部分功法
據《太上感應篇》中記載:“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夫心起于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于惡。惡雖未為。而兇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后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兇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據《 太微仙君功過格》中記載:“易曰: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科曰:積善則降之以祥,造惡則責之以禍。故儒、道之教一無異也。古者圣人君子高道之士皆著盟戒,內則洗內煉行,外則訓誨于人以備功業矣。”
“明然頓悟罪福因緣,善惡門戶,知之減半,慎之全無。依此行持,遠惡遷善,誠為誡,去仙不遠矣。”
據《文昌帝君陰騭文》中記載:“帝君曰:吾一十七世為士大夫身,未嘗虐民酷吏;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錫汝以福。”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百福駢臻,千祥云集,豈不從陰騭中得來者哉?”
個人上覺得太上老君的典籍說的畢竟經典,外在文字,內在明悟上。其中所列所說能讓人真正認識如何叫善,如何叫惡。如何行善,如何行叫惡。通過這些實際的行動,讓大家明白自己,通過自身的明悟就能慢慢打開天性。
積德派能到何種程度
積德派更多的作用在于修行當中,許多人空談修行,卻總是缺少些,實則卻得就是自身修行的體悟與我們生活是如何。經常可以看見,無論是道士還是和尚各種胡吹爛辭,而真有修行成果的卻遠離這群人。也經常會有,各種神功妙法,卻無任何善果,就因為不得心。連自己在做什么都不明確,只知道別人說這么,或者是大家都這么做。
不明自身,怎么了心,不了心又如何感性,沒有性如何能返還先天。心未煉就,千世修行也不得果位。嘴上說善,卻心中求功,行損人利己之事。
通過我們本身的修行跟積德的行動,我們就能找到正確的路,并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感應到天地,感應到我們的使命,感應到我們自身。
積德派的科學對比
行善積德的連鎖反應更多的科學印證都發生在個人心理與社會行為上。人的欲望跟底線是無止境的,從心理學上說,人在一定環境中是無任何約束,人有選擇從善從惡,但其有的底線會因為環境一次次的打破或者提高。就如古人以誠、信、義、忠為衡量,而我們卻因為打上了迷信封條后,忘記這些。各種社會現場也一次次突破普通人能承受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