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者:唐代 褚遂良(公元596年—公元658年)
撰文者:唐代 岑文本(公元595年—公元645年)
《伊闕佛龕碑》亦稱《三龕記》《龍門三龕碑》,額篆書題:“伊闕佛龕之碑”。唐貞觀十五年(641)十一月,刻立于河南省洛陽龍門石窟壁賓陽洞內。
碑文文學藝術價值突出,記述了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為其母長孫皇后死后做功德等事跡。全文不僅造句工整,辭風華麗,而且書法瀟灑,被稱為是文辭家和書法家的“天合之作”。現存32行,行51字,計1600余字。
唐太宗時宮中掌管詔令的中書侍郎岑文本撰寫碑文。岑文本,字景仁,鄧州棘陽(今河南新野)人,有姿儀,以文墨官至宰相。《伊闕佛龕碑》碑文用駢體文,文中贊頌了長孫皇后的“盛德”,文章對仗工整,文采斐然,全篇一氣呵成,滴水不漏,堪稱岑文本的代表作。
此碑為摩崖刻石,為唐初楷書大家褚遂良書寫碑文。該碑字體清秀端莊,寬博古質,氣韻廣博,用筆極合法度,點畫之間洋溢著清秀挺勁的氣息。其點畫橫平豎直,間架方正平穩,如佛像穩坐大堂;橫畫兩頭偏粗中間細瘦,略帶波勢,使得平正中顯出一股遒勁之氣。是早期傳世褚遂良書法的最知名代表作,也是我國現存最大的褚體碑刻。
傳世最佳拓本為明代學者何良俊清森閣舊藏的宋拓本,拓工精致、字口如新,比《金石萃編》所載猶多50余字。尾有何元朗、畢瀧、張效彬、沈志達、趙烈文等題跋,鈐“靜逸庵書畫印”“蓉初珍藏”“清森閣書畫記”“元和顧子山秘籍之印”等近30方印。歷經清代畢瀧、沈志達、費念慈等遞藏,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