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的富川縣城。
資料圖片
前不久,廣西象州縣被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評為“中國長壽之鄉”,這是廣西第二十五個。在目前該學會評選出的全國73個“中國長壽之鄉”中,廣西占34%,數量居全國首位。
廣西長壽之鄉為何特別多?本報記者近日進行了調查采訪。
長壽之鄉生態環境得天獨厚
巴馬、永福、昭平、金秀、恭城、凌云、龍州、象州……記者考察廣西這25個“中國長壽之鄉”,發現它們都具備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這為當地人的健康長壽創造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位于廣西東北部的賀州市,233萬人口中,百歲老人高達474位,百歲老人占戶籍總人口的比例為20.3/10萬人,遠遠超過國際公認的長壽地區標準7.5/10萬人。賀州市的昭平縣、富川瑤族自治縣和鐘山縣,均被評為“中國長壽之鄉”,是全國唯一實現“中國長壽之鄉”縣域全覆蓋的地級市。
2015年,中國科學院的科研團隊用3個月的時間,全面考察了賀州市的生態環境,系統采集、檢測了空氣、飲用水、耕作土壤、農特產品和百歲老人頭發等環境—生物樣品605件,入戶調查獲取了99位百歲老人的個體行為、生活方式、膳食結構、健康狀況等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研究,形成了“長壽賀州”調查研究報告。
報告表明,賀州市百歲老人的健康長壽,與良好的環境緊密相關。賀州市位于南嶺山地向兩廣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自然景觀絢麗多姿,氣候條件優越,森林覆蓋率高達72.85%;大氣環境質量優良,監測期間,空氣質量達到“優”或“良”的點位,分別占總監測點位數的96.8%、100%;全市空氣負離子平均含量為3489個/立方厘米,92%的監測點位空氣清潔度指數達到“最清潔”或“清潔”等級。與此同時,賀州市飲用水水質優良,富含生命必需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營養素。
在同樣擁有“中國長壽之鄉”美譽的金秀瑤族自治縣,森林覆蓋率高達82.8%,全年平均氣溫為17攝氏度,氣候宜人,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高。
與越南接壤的龍州縣成為“中國長壽之鄉”,同樣得益于當地優美怡人的人居環境——四季如春,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氣溫為21.5℃。境內青山碧水,植被良好,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全縣居民飲用水質達到國家Ⅱ類標準,水質呈弱堿性,非常有益健康。
“人的長壽與所處的環境十分相關。”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學會常務副會長趙寶華強調。
我國五大長壽地帶均是富硒地區
長期從事環境與健康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王五一說,從氣候條件來說,中國的長壽地區大多海拔高度適中,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同時,有關專家調查發現,凡是長壽地區其土壤和食物中必然含有較豐富的硒元素,我國五大長壽地帶廣西巴馬—都安—東蘭、廣東三水—佛山、四川都江堰—彭山、云南潞西—勐海—景洪、新疆阿克陶—阿克蘇—吐魯番,均是富硒地區。
硒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抗衰老等功能。世界營養學家、生物化學協會主席巴博亞羅拉說:“硒是延長壽命最重要的礦物質營養素,體現在它對人體的全面保護,我們不應該在生病時才想到它。”
我國2/3的國土面積缺硒,72%的人口生活在缺硒地區。廣西土肥站副站長何禮新介紹,廣西有豐富的富硒土壤資源,南寧、河池、北海、欽州、貴港的富硒土壤面積達2.1萬多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國區域地球化學調查工作圈定出的最大面積連片富硒土壤。
廣西土肥站富硒辦主任陽繼輝說,經過多年調查檢測發現,廣西“中國長壽之鄉”特別多與硒息息相關。此前,中國科學院、廣西地礦局、環保局、農業廳等多個部門,曾對巴馬等多個“中國長壽之鄉”進行調查研究,結果發現在空氣、水資源等自然環境相同的情況下,這些地方長壽老人特別多的重要原因,就是土壤和食物中的硒含量高。其中,巴馬瑤族自治縣的土壤和谷物中硒含量,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0倍以上;永福縣土壤中硒含量為每公斤1.1毫克,為全國平均值的3.8倍,均達到富硒土壤的標準。
此外,多項研究證明,百歲老人的健康長壽,與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樂觀的心態緊密相關。中國科學院的“長壽賀州”研究報告指出,“起居有常、生活有序、飲食有節、心態平和、樂觀向上”,是百歲老人的基本特征。這些百歲老人飲食清淡,無煙少酒好茶。
除了日常生活方式健康外,尊老重孝的社會氛圍,也是老人增福添壽的重要因素。岑溪市委書記覃頌介紹,古代二十四孝子之一的丁密就出自岑溪,同治皇帝為旌表岑溪百歲老人五世同堂建的牌坊至今猶存,尊老敬老的風氣源遠流長、深入人心。此外,政府出臺了部分公共服務免費、發放生活補助等多項優待老人的政策,讓老人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樂享天年。
打“長壽牌”要注意保護環境、差異化發展
80歲很正常,90歲不稀罕,100歲精神爽——這是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長壽狀況的真實寫照。全縣12個鄉鎮均有百歲老人,2012—2014年百歲老人數量持續增長,分別為37人、40人、51人。
富川縣位于廣西東北部的桂、粵、湘三省(區)交匯處,長期以來,富川把湘楚吳越飲食風格與當地的飲食習慣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瑤族飲食文化。富川還以當地生態綠色農產品為食材,推出長壽宴、長壽食譜,包括煲類、燉品、糕點等1000余種食物,倡導健康飲食生活方式。
富川縣對于長壽飲食文化的開發,是賀州市打造長壽品牌的一個縮影。賀州市委書記趙德明表示,賀州正全力打造“生態賀州 長壽勝地”健康養老品牌,積極開發養生養老產業、開發功能完善的養老服務產品、構建養老服務支撐網絡,以此吸引粵港澳及周邊省區的高端人群前來休閑養老,建設國內知名的頤養勝地。
依托“中國長壽之鄉”的品牌,桂林市恭城瑤族自治縣正在發展油茶加工和相關的有機農產品產業,幫助農民增收。天峨縣深入挖掘有助于長壽的資源和元素,研發具有獨特性、實用性的長壽產品。龍州縣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將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旅游支柱產業結合,協調推進。
事實上,對許多地區尤其是欠發達地區而言,“中國長壽之鄉”品牌可以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為食品產業、旅游產業、養老產業、房地產業、休閑文化產業和健康產業等提供新的發展機遇。
廣西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長趙明龍說,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之所以熱衷打“長壽牌”,與當地經濟發展的客觀條件有很大關系。在其他資源匱乏的情況下,發展養生健康、旅游休閑等產業來脫貧致富,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1991年,巴馬瑤族自治縣被日本國際自然醫學會確認為世界第五個長壽之鄉,成為國內眾多長壽養生愛好者追捧的圣地。但是,近年來巴馬發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不僅是巴馬,其他地方也有這樣的問題。”趙寶華認為,利用長壽品牌、生態環境搞旅游,肯定是一條富農之路,但蜂擁而來的游客給當地水質、生態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趙明龍提醒,那些熱衷冠名長壽之鄉的地方政府不要把長壽經念歪了。想通過這塊牌子來發展旅游,帶動經濟發展,初衷挺好,但是旅游經濟,最講究差異化發展。如果每個縣都打長壽旅游牌,誰還能像巴馬那樣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