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楊六香
許多“久坐族”常會受到一種疾病的困擾,那就是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引起下腰痛和腿痛的常見原因,所以“久坐族”如果出現腰痛、腿痛、腿麻等表現,要引起注意。
“突出”是腰椎退變的表現
人的脊柱有25節(骶尾椎算一節),每兩節之間有一個軟墊連接,就是椎間盤結構。腰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是因為椎間盤退變老化后,在外力的作用下,其纖維環破裂,髓核從破裂處突出(或脫出)于后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痛,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癥狀。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鐘沃權解釋說,人類自進化到直立行走以后,腰椎就成了支撐軀干的中心,無論是站立或是坐位,腰部都承受著人體60%以上的重量。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多人的腰椎不堪重負,腰椎老化退變的問題便擺在了面前。椎間盤突出是腰椎退變的常見表現。
“其實,不管大家在不在意,腰椎間盤的退變與老化都是一個自然存在的過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疼痛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祝斌說。隨著年齡的增長,腰椎間盤內髓核的含水量會逐漸減少,用句俗語來解釋就是越來越“抽抽”;并可因失水引起椎節失穩、松動等改變。纖維環的退變主要表現為堅韌程度的降低。每個人都存在退變的問題,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會患腰椎間盤突出癥。什么人易得此病呢?目前,比較公認的危險因素包括:解剖(結構)變異、遺傳與種族因素、長期彎腰工作、久坐與顛簸狀態、腰部外傷與吸煙等。也就是說,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影響。
腰椎老化退變是個不可逆轉的問題,但是正確認識它,對于減緩其退變速度、減輕癥狀甚至防止癥狀的出現都很有幫助。
多數患者可以保守治療
腰痛是大多數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最先出現的癥狀,發生率約91%,一般是下腰部疼痛,有時可伴有臀部疼痛。有的患者表現為坐骨神經痛。典型的坐骨神經痛是從下腰部向臀部、大腿后方、小腿外側直到足部的放射痛,在打噴嚏和咳嗽等腹壓增高的情況下疼痛會加劇。發生放射痛的肢體多為一側,僅極少數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現為雙下肢癥狀。還有的患者會有馬尾神經癥狀,也就是馬尾神經受到壓迫所表現出的癥狀,主要有大、小便障礙,會陰和肛周感覺異常;嚴重者可出現大小便失禁及雙下肢不完全性癱瘓等癥狀,臨床上較少見。
根據以上癥狀以及X線、CT、磁共振等檢查,可以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明確診斷后該如何治療呢?“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多數可以選擇保守治療,在癥狀明顯(急性期)時,首選臥床休息,也可應用抗炎止痛、營養神經的藥物來緩解癥狀。在癥狀緩解期積極進行康復訓練,可鞏固療效。”鐘沃權介紹說,康復訓練包括:避免久坐(建議不超過1小時)、長時間彎腰姿勢、搬重物及腰扭傷等;適度牽引,前提為不引起腰腿癥狀加重,若身體情況允許,也可通過單杠懸吊起到一定的牽引作用;控制體重;腰背肌鍛煉等。
祝斌指出,腰椎的退變是一個逐漸發展的過程,這也就決定了在退變的不同階段需要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這叫作“序貫治療”。也就是常說的“能休息不吃藥,能打針不手術,能微創不開刀”。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序貫治療”順序依次是:休息、改變工作和生活習慣;用消炎止痛藥、手法康復治療、物理能量治療;介入治療,以及神經阻滯(封閉)、神經脈沖射頻治療;微創手術,包括椎間盤鏡手術、椎間孔鏡手術、顯微鏡手術等;傳統開刀手術。
手術有嚴格的指征
對于一些患者來說,保守治療并不能解決問題,這種情況下需要考慮手術。祝斌介紹說,出現以下情況時應該考慮手術:患病半年以上,正規保守治療無效;疼痛劇烈,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出現了肌肉力量下降、肌肉萎縮等問題;保守治療有效,但反復發作且疼痛較重者;特殊類型的突出(椎間孔區、椎間孔外型突出);出現了大小便不能控制的情況等。
“如果出現馬尾綜合征(即會陰部皮膚麻木、感覺減退,大小便功能障礙等)或神經根麻痹(如足下垂等嚴重影響下肢功能的情況),應盡快就醫,此為急診處理指征。”鐘沃權指出。
目前的手術方式有微創和傳統手術。祝斌介紹說,醫生一般會用“車胎理論”來解釋這個問題。微創就像是補胎,新車第一次扎車胎,如果不太嚴重,一般都先補胎。嚴重磨損的輪胎,如果補胎意義不大,就必須更換輪胎,而大開刀(傳統手術)就相當于換輪胎。補胎是為了延長原車胎的使用年限,多次補胎沒法再補的時候可以再選擇換輪胎。所以,病人最初需要手術治療時,醫生多會選擇微創。
以“三鏡手術(椎間孔鏡、椎間盤鏡、顯微鏡)”為代表的脊柱微創手術的核心理念就是用最小的創傷,摘除突出的椎間盤部分,保留椎間盤主體,加速術后康復。祝斌說,脊柱微創內鏡手術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充分證明了其優良的臨床療效。
然而“補胎”技術再高,也不能百分之百復原。脊柱微創手術的目的是取掉突出的部分腰椎間盤,不動主體,一般突出部分大概只占主體椎間盤的1/10。醫生雖然可以去除掉質變部分,但是不能逆轉量變過程。因此,祝斌提醒說,微創手術不是一勞永逸的,必要時還是要用傳統手術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