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物語
斗指甲,斯時積陰為雪,至此栗烈而大,過于小雪,故名大雪也。
大雪時節,太陽黃經為255度,時值每年陽歷的12月7日前后。“大雪”從字面上理解,就是表示降雪開始大起來。古人的解釋說:“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矣。”
當地面有積雪,就是雪大的一種象征。北方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自然景觀,南方也有“雪花飛舞,漫天銀色”的迷人圖畫。我國北方常有晝夜大雪、壓斷樹枝、封鎖道路的情況出現。在農業上,有“瑞雪兆豐年”的說法,這主要是說雪鋪蓋在地上,因溫度低,能殺死越冬的蟲子,給農業帶來好處。大雪節氣三候為:
一候鵑鵬不鳴;二候虎始交;三候荔挺出。
這是說此時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由于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正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所以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三候的“荔挺出”的“荔挺”為蘭草的一種,也可簡稱為“荔”,也是由于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大雪時的民俗,基本與小雪相同,只是更注重食補,在我國北方,一般都以大熱的滋補品進補。
大雪,是個比小雪嚴寒的節氣。《禮記·月令》說:“仲冬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這是在黃河以北才有的冰封雪凍現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十一月節,大者盛也,至此而雪盛也。”(這里十一月是指農歷)這是古人對大雪的解釋。大雪節氣常在十二月七日前后到來,此時我國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北方則呈現萬里雪飄的迷人景觀。
“大雪”表明這時降雪開始大起來了。南方地區冬季氣候溫和而少雨雪,平均氣溫較長江中下游地區約高2℃_4℃,雨量僅占全年的5%左右。偶有降雪,大多出現在1、2月份;地面積雪三五年難見到一次。如果能夠目睹大地白雪皚皚,綠樹披銀飾玉,常是終身難忘的趣事。
大雪養生經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大雪已到了“進補”的大好時節。說到進補,很多人只是狹義地理解,認為所謂的“補”就是吃點營養價值高的食品,用點壯陽的補藥,其實,這只是進補的一個方面,而進補則是養生學的一個分支內容。
談到養生,我們首先應該知道何為養,何為生。所謂的養,即保養、調養、培養、補養、護養;所謂的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長之意。具體地說,就是要通過養精神、調飲食、練形體、慎房事、適溫寒等綜合調養達到強身益壽的目的。在運用過程中,應當注意兩點:
一、養宜適度。所謂適度,就是要恰到好處,不可太過,不可不及。若過分謹慎則會導致調養失度,不知所措。稍有勞作則怕耗氣傷神,稍有寒暑之異便閉門不出,食之惟恐肥甘厚膩而節食少餐,如此狀態都因養之太過而受到約束,不但有損健康,更無法“盡終天年”。
二、養勿過偏,綜合調養要適中。有人把“補”當作養,于是飲食強調營養,食必進補;起居強調安逸,靜養惟一;此外,還以補益藥物為輔助。雖說食補、藥補、靜養都在養生范疇之中,但用之太過反而會影響健康。正如有些人食補太過則會出現營養過剩,過分靜養只逸不勞則會出現動靜失調,若藥補太過則會發生陰陽的偏盛偏衰,使機體新陳代謝產生失調而事與愿違。所以,在進行調養時應采取動靜結合、勞逸結合、補瀉結合、形神共養的方法。
俗話說“寒從腳下起”,腳離心臟最遠,血液供應慢而少,皮下脂肪較薄,保暖性較差,一旦受寒,會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細血管收縮,使抗病能力下降,導致上呼吸道感染。因此,數九嚴寒腳部的保暖尤應加強。
大雪食療要點
大雪時節,為了預防和減輕冷感,應積極參加適宜的體育鍛煉,尤其是從事久坐或久立工作的人群,應重視休息時間多活動,多做手、腳和腰部的運動。同時多吃羊肉、牛肉、狗肉、雞肉、鵪鶉、大蒜、辣椒、生姜、香菜、洋蔥、花山藥、桂圓、栗子及杏脯等性屬溫熱的食物,也有助于御寒。
大雪進補食療方
增液粥
原料:生地黃60克,麥門冬20克,蜂蜜30克,粳米100克。
制作:將生地、麥門冬洗干凈,分別煎取藥汁。先將麥冬藥汁與粳米同人沙鍋,加水適量,文火煮粥,待煮沸后加入地黃藥汁,粥將熟時,調入蜂蜜,稍煮片刻即成。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服食。
功效:滋陰、增液、潤燥。
應用:陰液虧虛、或氣陰兩虛所致的神疲氣短、心悸心煩、唇焦El燥、咽喉干痛、大便燥結難下等。
鹿角膠粥
原料:鹿角膠15-20克,粳米50克,生姜三片。
制作:先將粳米加水以武火煮沸;將鹿角膠熔化,生姜切碎,加入粥中,后以文火慢熬至粥稠為度。
用法:每日早、晚溫熱服食。7天為一療程。
功效:溫腎陽、益精血。
應用:腎陽虧虛、精血不足所致的虛勞形瘦、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陽痿不舉、遺精早泄、腰脊酸冷、精冷不育、婦女宮寒不孕、小腹冷痛、崩漏帶下等。
注意:感冒發熱及陰虛火旺者,均不宜服。以冬季服食為宜,夏季慎用。
栗子豬肉湯
原料:栗子肉200克,瘦豬肉250克,精鹽、醬油、味精各適量。
制作:先將豬肉洗干凈,切成小塊,入鍋稍炒片刻。再將豬肉倒入沙鍋,放人栗肉,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沸,后改用文火慢燉,熟爛后加入精鹽、醬油、味精調味即成。
用法:食肉、栗,飲湯。
功效:補脾肺、益腎氣。
應用:脾肺氣虛、腎氣不足所致的久病咳喘、咳聲低怯少氣、神疲乏力、常自汗出、腰酸腿軟、食欲不振、大便溏瀉,以及慢性支氣管炎、肺結核、支氣管哮喘緩解期、咳喘而屬脾肺腎氣虧虛者。
花生香菇豬蹄湯
原料:花生米50克,香菇20克,豬前蹄1只,精鹽、味精各適量。
制作:先將豬蹄去甲,燒去茸毛,刮洗干凈,砍成小塊備用。將花生米、香菇洗干凈,與豬蹄同人沙鍋,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開,后改文火慢燉,待豬蹄熟爛后,加入精鹽、味精調好味即成。
用法:分次食用,吃蹄肉、香菇、花生米,飲湯。
功效:滋陰血、增乳汁。
應用:產后陰血虧虛所致的乳汁稀少或乳汁不通、面色萎黃、煩渴氣短、唇舌干燥等。
豬腎黑豆湯
原料:豬腎一對,黑豆100克,茴香5克,生姜10克,味精、精鹽各適量。
制作:將豬腎剖開,除去內層白色筋膜,清洗干凈,切成小塊;生姜洗凈切片。將豬腎與黑豆、茴香、姜片同入沙鍋,加水適量,先用武火燒開,后改文火煎煮,待其熟爛后,加入少許精鹽、味精調味即成。
用法:飲湯食肉與黑豆。
功效:補腎強腰、祛風除濕。
應用:腎陰精虧虛,兼夾風濕所致的腰酸腰痛、轉側不利、耳鳴耳聾、兩目昏暗、風濕關節痹痛、屈伸不靈活以及腰肌勞損而屬腎陰精虧虛者。
當歸羊肉湯
原料:當歸20克,炮姜12克,羊肉200克。
制作:先將羊肉洗干凈,切成小塊,用較多的水煮湯。待羊肉熟后,取湯煎當歸、炮姜服飲,同時食羊肉(拌蘸少許醬油)。
用法:佐餐食用,適量。
功效:補血、溫經、散寒。
應用:血虛有寒所致的經行、產后小腹冷痛、月經后期、量少色暗、經閉不行、手足麻木不溫等。
參芪鴨條
原料:黨參15克,黃芪15克,陳皮10克,鴨子1只(約2千克),豬肉100克,料酒、醬油、細蔥、生姜、菜油、味精、精鹽各適量。
制作:將黨參、黃芪洗潤后切成斜片,陳皮切成絲,備用。將鴨宰殺后,去凈毛,剁去爪,剖除內臟,沖洗干凈,瀝干水,姜、蔥洗凈切成姜片、蔥節、備用。鴨皮上用醬油抹勻,下人熱油鍋中炸至皮呈金黃色撈出,用溫水洗去油膩,盛人沙鍋內,將豬肉切成塊,下沸水汆一下撈出,再洗凈血污放在砂鍋內,加入料酒、姜片、蔥節、黨參、黃芪、陳皮、醬油、味精、精鹽、清湯,用中等度火燒沸,后改用文火燜至鴨爛肉熟,取出鴨子拆去其大骨,斬成條塊,放人大湯碗內,注入原湯即成。
用法:佐餐食用,適量。
功效:益氣健脾、養血消腫、行氣開胃。
應用:脾胃氣虛所致的神疲氣短、不思飲食、食后脘腹脹滿、頭暈眼花、氣墜乏力、小便不利。
熟地酒
原料:熟地黃120克,枸杞子60克,檀香2克,白酒1.5千克。
制作:將熟地切碎,枸杞搗破,檀香碎成小段,共用絹袋裝好,扎緊口備用。將白酒倒人壇里,放入藥袋,加蓋密封,置放于陰涼干燥處,經常搖動,經14天后開封,嘗酒中帶有香味便可取飲。
用法:每日早、晚各飯服10-25毫升。
功效:養精血、補肝腎。
應用:肝腎精血不足所致的形瘦體弱、頭暈眼花、視力減退、腰膝酸痛、精液稀少、陽痿不舉等。
注意:食少便溏、腹脹苔膩及咳喘痰多者不宜服。飲完后隨添新酒,直至味淡止,后再依法重新配制。
養神酒
原料:熟地黃45克,枸杞子30克,白茯苓30克,淮山藥30克,當歸身30克,薏苡仁15克,酸棗仁20克,川續斷20克,麥門冬20克,蓮子肉(去心)30克,桂元肉120克,木香10克,丁香3克,大茴香10克,白酒5千克。
制作:將以上諸藥用細紗布袋裝好,扎緊口備用,將藥袋放入瓦酒壇中,倒入白酒,加蓋密封,隔水加熱至藥材浸透,取出藥酒壇置放于陰涼干燥處,經常搖動幾下,經10天后即可開封,澄明取飲。
用法:每日早、晚各溫飲10~20毫升。酒飲盡后,可再添白酒,至氣味淡薄則止。
功效:益精血、安心神。
應用:精血虧虛所致的形體消瘦、精神萎靡、面色無華、食欲不振、腰膝酸軟、心悸不寧、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頭暈眼花等,中老年精血虧虛者,經常服飲,可養身提神、振奮精神。
常見病大雪調治法
冬季寒冷多變的氣候常會導致各種疾病,須注意預防,在本節我們為大家介紹如下幾種常見疾病的調治方法:
凍瘡
凍瘡是冬天極為常見的皮膚病,中醫認為,凍瘡是由于暴露部位御寒不夠、寒邪侵犯、氣血運行凝滯引起,此外,還與患者體質較差、不耐寒冷及少動久坐、過度勞累等因素而引起。
辣椒油膏
用料:干辣椒細粉2份,凡士林8份。
制用法:將辣椒細粉和凡士林攪拌均勻,每遇風雪寒冷中行軍或長途旅行時,預先搽于凍傷易發部位,如耳輪、手背、足跟等處。
功效:散寒除濕、通絡。
適應癥:預防凍傷。
辣椒酒
用料:尖辣椒60克,60%白酒500毫升。
制用法:將尖辣椒切細,浸入白酒內,密封貯存。每日搖蕩1次,3-5日即成。使用時取藥酒頻頻擦拭傷處,每日3-5次。
功效:祛風散寒、活血祛淤。
適應癥:凍瘡初期,局部紅腫發癢時。
橄欖核外用方
用料:橄欖核100克,輕粉少許,香油適量。
制用法:將橄欖核燒存性,研為細末,加入輕粉拌勻,用香油調敷患處。每日3次。
功效:理氣散結、解毒殺蟲、潤燥生肌。
適應癥:凍瘡已漬爛者。
大蒜方
用料:紫皮大蒜適量。
制用法:將紫皮大蒜去皮搗爛,涂在常患凍瘡部位。每日1次,連用5-7日,如皮膚起泡,可暫停用。
功效:解毒殺蟲、破淤除濕。
適應癥:預防凍瘡復發。
中耳炎
中耳炎,俗稱“爛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癥,中醫將本病稱為“耳膿”、“耳疳”,認為是因肝膽濕熱(火)邪氣盛行引起。
蓮心茶
用料:蓮子心10克。
制用法:將蓮子心放入杯中,用沸水沖泡,代茶飲用。每日2劑。
功效:清心瀉火。
適應癥:中耳炎。
韭菜汁
用料:韭菜適量。
制用法:將韭菜擇洗干凈,切碎搗爛,取汁滴人耳內。每日3次。
功效:消炎、排膿。
適應癥:化膿性中耳炎。
蛋黃油冰片方
用料:雞蛋黃2只,冰片粉1.2克。
制用法:將雞蛋煮熟,剝取蛋黃放入鐵鍋內,以文火熬煉至出油,將蛋黃油與冰片粉調勻。使用前先拭干耳內膿水,然后滴人藥液。每日3次,連用3~4日。
功效:清熱、消腫。
適應癥:中耳炎流膿。
鼻竇炎
冬季空氣濕度較小,鼻腔黏膜干燥,彈性降低,容易造成微小的裂口,病菌乘虛而人,造成此類疾病的發生。
花生熏鼻方
用料:帶衣花生米7~8粒。
制用法:將花生米放入鐵罐內,用紙糊口,中間開小孔,置于火爐上,候煙從孔出,令煙熏鼻孔,至煙盡為止。每日1次,連用30日。
功效:潤肺、消炎。
適應癥:鼻竇炎。
大薊根煮雞蛋
用料:鮮大薊根90克,雞蛋2~3只。
制用法:將上2味洗凈,加水同煮,雞蛋熟后去殼再入鍋煮10分鐘,吃蛋喝湯。每日1劑,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功效:滋陰潤燥、祛淤消腫。
適應癥:副鼻竇炎。
辛夷花散
用料:辛夷花適量,蔥汁少許。
制用法:將辛夷花研為細末,以蔥汁調勻,用藥棉蘸藥末塞人鼻內。每日1~2次。
功效:祛風通竅。
適應癥:鼻竇炎、鼻炎。
牙痛
牙痛是一種常見疾病,其表現為:牙齦紅腫、遇冷熱刺激痛、面頰部腫脹等。牙痛大多由牙齦炎和牙周炎、齲齒(蛀牙)或折裂牙而導致牙髓(牙神經)感染所引起的。
丁香油方
用料:丁香油適量。
制用法:將丁香油滴人蛀孔,或用棉球蘸丁香油塞人孔中。
功效:止痛。
適應癥:齲齒牙痛。
黑豆煮酒
用料:黑豆60克,黃酒200毫升。
制用法:將黑豆洗凈后晾干,浸入黃酒內,12小時后一同置于沙鍋,文火煮豆爛,取汁頻頻漱口。
功效:消腫止痛。
適應癥:實火牙痛,癥見牙齦紅腫、疼痛、得冷痛減、口渴喜飲、口臭、便秘及牙齦出血等。
豆豉皮蛋粥
用料:淡豆豉60克,皮蛋1-2只,粳米150克,熟豬油、精鹽各適量。
制用法:將皮蛋去殼,洗凈,切成小塊,加入八成熟的豆豉粳米粥內,再煮至粥熟,調入豬油、精鹽即可服食。每日1劑。
功效:滋陰降火、養血安神。
適應癥:虛火牙痛,癥見牙齒隱痛而牙根松動、牙齦不腫,疼痛夜間為甚,兼有顴紅、咽干等。
腸胃炎
腸胃炎(腸炎)對于嬰兒及孩童而言是十分常見的疾病,腸胃炎的起因通常是因為腸子受到病毒的感染,這個疾病尤其在冬季里最為常見,一般而言,腸胃炎的開始癥狀為嘔吐,孩童相繼而來的癥狀為經常性腹瀉,同時小孩也會有腹痛及發燒等現象。
石耳散
用料:石耳(又名石壁花)適量。
制用法:將石耳焙躁研末。每次服3克,每日2次,以米粥湯送下。
功效:清熱解毒、利尿止血。
適應癥:腸炎。
生姜桔皮湯
用料:生姜、桔子皮各12克。
制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2次分服。
功效:止痛止嘔。
適應癥:慢性胃炎、胃痛、嘔吐粘液或吐清水。
蘿卜纓汁
用料:鮮蘿卜纓(萊菔英)適量。
制用法:將蘿卜纓洗凈切碎,搗爛取汁飲服。或取蘿卜纓干品90-120克,煎取濃湯飲服。
功效:和中、理氣、消食。
適應癥:急性腸胃炎。
扁豆粉
用料:白扁豆適量。
制用法:將白扁豆炒熟,搗碎,研為細末,每次10-12克,每日3-4次,溫開水送服。或取白扁豆30~60克,加水煮熟,當日分2~3次服下。
功效:健脾化濕、利尿消腫、清肝明目。
適應癥:急性腸胃炎、上吐下瀉。
時令果蔬谷排行榜
茼蒿
茼蒿為菊花科一年生草本,原產地中海,在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栽培歷史。茼蒿生長期短,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種,冬春之時,采肥嫩莖洗凈鮮用。同屬植物有大葉及細葉之分,目前我們食用的均為大葉茼蒿。茼蒿一般為藥食兩宜,但一般人習慣把它當作蔬菜食用。
茼蒿營養豐富,含有礦物質、維生素、膽堿、揮發油等,是一種高水分、低熱能的蔬菜。茼蒿有潤肺消炎、養心清血、養脾和胃、寬胸利腸、降低血壓的功效,凡脾胃虛弱、氣脹食滯、口臭痰多、二便不暢者,均為適宜。
蘿卜
蘿卜屬十字花科草本植物蘿卜的根莖,其肉質肥厚,形狀有長、圓之分,呈白或紅色。蘿卜原產于我國,栽培食用歷史悠久,早在《詩經》中就有關于蘿卜的記載。全國各地普遍栽培,為民間秋冬之時的家常蔬菜。
蘿卜含葡萄糖、蔗糖、果糖,以及多種維生素、粗纖維、蛋白質、淀粉酶、鈣、磷、錳、硼等成分。其中維生素C比梨、蘋果、橘子高8倍以上,特別是所含的胡蘿卜素又稱維生素A原,可促進血紅素增加,提高血液濃度。
蘿卜既可用于制作菜肴,炒、煮、涼拌等俱佳;又可當作水果生吃,味道鮮美;還可用作泡菜,醬菜腌制。
蘿卜和肉一起燉煮,味道也很好,比如蘿卜燒豬肉,肉不走味,蘿卜也香。
香菇
香菇又稱真菌、冬菇。由于它味道鮮美,香氣沁人,營養豐富,不但位列草菇、平菇之上,而且素有“植物皇后”之譽,為“山珍”之一。香菇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多糖、多種氨基酸和多種維生素的營養特點。由于香菇中富含谷氨酸及一般食品中罕見的傘菌氨酸、口蘑酸及鵝氨酸等,故味道特別鮮美。
香菇能起到降低膽固醇、降血壓的作用。香菇汁完全可以代替降壓劑,而且沒有副作用,香菇中有一種一般蔬菜缺乏的麥甾醇,它可轉化為維生素D,促進體內鈣的吸收,并可增強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多吃香菇對于預防感冒等疾病有一定幫助。正常人多吃香菇能起到防癌作用,癌癥患者多吃香菇能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腹壁脂肪較厚的患者多吃香菇,有一定的減肥效果,香菇性味甘、平、涼,有補肝腎、健脾胃、益智安神、養容顏之功效。
羊肉
羊肉為牛科動物山羊或綿羊的肉。山羊和綿羊均可供肉食,都是我國廣泛飼養的家畜品種,且分布很廣,遍及全國各地,綿羊以北方較多,山羊以南方較多。
羊肉含蛋白質多達17.3%,而脂肪含量僅為豬肉的一半,也有少量糖類,以及鈣、磷、鐵,此外,還含膽甾醇、尼克酸、維生素B1及B2,羊肝營養價值相當于豬肝,但各種維生素含量均高于豬肝,尤其維生素A含量為豬肝3倍,居肉類食品之首。
羊肉含有的鈣、鐵高于豬肉、牛肉,所以吃羊肉對肺部疾病如肺結核、氣管炎、哮喘和貧血、產后氣血兩虛、久病體弱、營養不良、腰膝酸軟及一切虛寒諸癥,最為有益。
并且,羊肉具有益氣養血、溫中暖下、補腎壯陽、生肌健力、補虛、御風寒的功能,可治虛勞贏瘦、腰膝酸軟、產后虛冷、寒疝腹痛、中虛反胃等癥。另外,羊肉熱量高于牛肉,鐵含量高于豬肉,對造血有顯著的功效。
獼猴桃
獼猴桃為獼猴桃科落葉木質藤本獼猴桃的果實,它是我國的一種特產,產于我國中部、南部至西南部,因此又稱中華獼猴桃。因獼猴桃是獼猴喜愛的一種野生水果,故名獼猴桃。果呈卵圓形,披棕黑色毛,熟時酸甜清香。于秋冬果熟時采收,果實大如雞蛋,有“世界水果之王”的美稱。
獼猴桃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每百克可食部分含維生素c高達400毫克,尚含糖、蛋白質、維生素B1,胡蘿卜素、有機酸、獼猴桃堿,以及鈣、磷、鐵、鉀、鎂、硫等多種礦物質。
獼猴桃含有蛋白水解酶,能幫助食物尤其是肉類食物的消化,阻止蛋白質凝固;其所含纖維素和果酸,有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的作用。獼猴桃鮮果及果汁制品,可降低膽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對高血壓、高脂血癥、冠心病等有輔助治療作用。
大雪起居宜忌
大雪節氣后,天氣越來越涼,寒風蕭蕭,雪花飄飄,我國北方開始出現大幅度降溫降雪天氣,遼寧、新疆等地還會有暴風雪。俗話說“冬天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瑞雪兆豐年”,雪景是美麗的,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雪可以使城市空氣清新濕潤,還可以保護農作物。可是大雪帶給人們的不全是浪漫的詩情畫意,雪既令人欣喜滿懷,又讓人手忙腳亂,讓人喜憂參半,有時候還真挺惱人的,尤其是給市民出行、生活帶來了不少麻煩。俗話說“風后暖,雪后寒”,伴隨著大雪而來的是溫度下降,摔傷、凍傷、感冒、交通事故等成為雪天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雪天氣溫變化較大,較易誘發呼吸系統疾病、心腦血管疾病。
雪天,老年人摔傷以手腕、股骨等處骨折的居多,年輕人則多是軟組織挫傷。從預防的角度看,老年人應減少戶外活動,出行最好由其他人攙扶上街,行人出行時則盡量放慢騎車或步行的速度,避免滑倒。雪后的大風使氣溫驟降,咳嗽、感冒的人比平時多了好幾倍。醫學專家研究發現,有些疾病的發生與不注意保暖有很大關系,中醫認為,人體的頭、胸、腳這三個部位最容易受寒邪侵襲。
因此,在寒冷的冬天不宜穿厚衣服睡覺。大雪節氣后,由于天氣變冷,有些女子容易患有冷感癥。現代醫學研究認為,女子由于經期、孕期和產褥期或患有貧血、胃腸癥及久病體虛等,機體的抵抗力降低,抗寒能力差,故在冬季就特別怕冷。另一方面,婦女如果營養缺乏、低血壓或甲狀腺功能減退,會引起局部或全身的血液循環不良,特別是肢體末梢血管血液循環障礙導致手腳冰冷。
在寒冷的冬季對五官的保養也不容忽視。冬季空氣干燥,嘴唇發干,如果用舌頭去舔,唾液在干燥空氣下立刻蒸發,從而越舔越干,致嘴唇、口角干裂,口腔中的細菌乘機侵入口角,引發炎癥,醫學上稱為口角炎;另外冬季進食新鮮蔬菜減少,造成維生素B2缺乏而誘發口角炎。因此,冬季應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并且應多練習唱歌,因唱歌不但可增強肺活量,而且可提高唇部肌肉的擴張力。由于冬季氣候寒冷干燥,鼻粘膜容易結癡,人們常用手挖鼻孔導致出血;冬季又是感冒和鼻炎發病高峰期,這兩種疾病都容易引起鼻出血。因此,冬季應注意預防感冒和鼻炎,并克服挖鼻孔的壞習慣。耳凍瘡的主要原因是耳部肌膚對寒冷(氣溫在10℃以下)的異常反應,還與肢端血液循環障礙、氣血運行不暢等因素有關。耳朵的血液供應比其他部位少,除耳垂有脂肪組織可保溫外,其余部分只有較薄皮膚包著軟骨,里面的血管很細微,保溫能力較差,因而很容易凍傷。耳凍瘡的復發率很高,往往“一年生凍瘡,年年都復發”。所以,冬季一定要注意耳部保暖。
青光眼是一種致盲眼病,多在冬季最冷的月份發作,其癥狀是眼痛、眼脹、視力減退,并伴有頭痛、惡心等癥狀。平時一定要保持穩定的情緒,避免精神緊張和過度興奮;注意起居要有規律,不在黑暗處久留,防止瞳孔擴大,引起眼壓增高;在晴朗的天氣下適度參加戶外活動,因為這樣可增加眼底血管氧氣的供應,減少血液中二氧化碳的聚積,避免眼壓升高;在氣候寒冷的惡劣天氣里盡量減少外出,以減少對眼部的影響。人們在雪中待久了,極容易患上“雪盲癥”,即“雪光性眼炎”,該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太陽光中的紫外線由雪地反射到人眼角膜上,引起角膜損傷,癥狀為畏光、流淚、異物感、奇癢、刺痛、水腫,因此,在雪地玩耍的時間不宜太久,如在雪地工作或旅游觀光時應戴上具有防紫外線功能的墨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