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秦漢的商品經濟,是在春秋戰國之際農業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農村自足自給經濟體制的解體,導致城市經濟的興起、繁榮,又導致土地兼并、集中,農民破產流亡,導致奴隸制的發展,終至土地荒蕪、人口減少,使戰國秦漢極為興盛的城鄉經濟走向衰落,出現自然經濟和依附關系,為中古社會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kX[http://www.artx.cn]
一
kX[http://www.artx.cn]
兩周時期,乃至更早一些,農業生產的主要生產工具是木制的耒耜。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力的發展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突變時期。耕牛和鐵農具的使用始于何時,現在還是一個謎,但春秋晚期牛耕似已比較廣泛使用。孔子兩位弟子的名字,已把牛和耕聯系起來。冉耕,字伯牛;司馬耕,字子牛。冉耕是魯人,司馬耕是宋人。在孔子之前,晉國中行氏在晉國政治斗爭中失敗,子孫流落在齊國作農民。晉國一位大夫看見了,說他們是“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就從這些記載,已大體可見,到春秋晚世,宋、魯、齊、晉等地區已用牛耕田了。孟子和重農學派許行的信徒辯論時問他們“以鐵耕乎?”反映戰國時鐵耕已經很普遍。牛耕、鐵農具,加上灌溉水利建設、施肥和種子改良,使得春秋戰國之際的農業生產力突破性的發展起來。
kX[http://www.artx.cn]
傳說中的夏、半傳說中的商和初步進入歷史的周,其稅收都是什一。春秋晚期出現二。魯哀公問于孔子弟子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蓋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
kX[http://www.artx.cn]
依董仲舒所說,商鞅變法之后出現“或耕豪民之田,見稅什五”。(《漢書?食貨志》上。)那就是說,戰國時期出現了什五的剝削量。
kX[http://www.artx.cn]
剝削量的增加,當然反映剝削的加重,另方面也反映單位畝產量的增加,同時也反映有一半或不到一半的人口可以從農業勞動中解脫出來從事別的生產或者作官吃白飯。
kX[http://www.artx.cn]
二
kX[http://www.artx.cn]
戰國秦漢的商品經濟、交換經濟、城市發展,等等,都是在農業生產力發展、生產量增加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春秋以前,城邑少,又小。戰國時期,商品經濟、城市經濟發展。城市多起來,城市中自然集中一些人口。
kX[http://www.artx.cn]
《戰國策?趙策》:“古者……城雖大無過三百丈者,人雖眾無過三千家者。今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也。”家以五口計,萬家之邑有人口5萬。5萬人口的城邑多到彼此可以望見。
kX[http://www.artx.cn]
陶、臨淄,都是大城市。戰國齊時臨淄有7萬戶,35萬人口。漢代的臨淄有10萬戶,即是50萬人口。
kX[http://www.artx.cn]
兩漢的戶口,一般在5 000萬口左右。我們重視的一個問題是:城鄉居民的比數如何?這個問題很難答。我只舉兩條材料,我們從這兩條材料求個仿佛的認識。
kX[http://www.artx.cn]
一條材料是貢禹對元帝上疏里的話:“自五銖錢起以來,七十余年。民生盜鑄錢被刑者眾。富人積錢滿室,猶無厭足,民心動搖。……民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貧民雖賜之田,猶賤賣以賈。窮則起為盜賊。何者?末利深而惑于錢也。是以奸邪不可禁,其原皆起于錢也。”(《漢書?貢禹傳》。)
kX[http://www.artx.cn]
我們注意的是“耕者不能半”。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農業勞動者(種地的)不到總人口的一半。人到哪里去了?“棄本逐末”,作生意(小商小販,小手工業者)去了。而且熱情很高,“貧民雖賜之田,猶賤賣以賈”。“末利深而惑于錢也”!
kX[http://www.artx.cn]
貢禹,西漢后期人。他提出“耕者不能半”,即西漢后期,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農民,不到人口的一半,很多人棄本逐末,到城市里去作小商小販、小手工業者去了。
kX[http://www.artx.cn]
你如果不信他的話,且看又一段材料,東漢前期大學者、政論家王符的話:
kX[http://www.artx.cn]
“今舉俗舍本農趨商賈。牛馬車輿,填塞道路;游手為巧,充盈都邑。務本者少,浮食者眾。今洛陽浮末業者什于農夫,虛偽游手者什于浮末。……天下百郡千縣,市邑萬數,類皆如此。”(《潛夫論?浮侈篇》。)
kX[http://www.artx.cn]
照王符的話計算,100人中98個居住城市,2個在農村。這當然是不可能的。決不會98%的人是城市居民,只有2%的人是住在農村。
kX[http://www.artx.cn]
但問題在如何理解他們的話。貢禹和王符的話,肯定都有夸大,王符的夸大更多。但他們的夸大須要有個“限”。他說話即使是“危言聳聽”,目的也是要人相信。他們都是重農的,反對城市商業交換經濟的發展的。一定是當時人口大量流向城市,已構成引人注目的嚴重社會問題。話雖“危言聳聽”,仍能引人重視。如果當時城市浮末業者只是全部人口1%,游手的人口也只是1%,他說今察洛陽浮末業者什于農夫,虛偽游手又什于浮末,人們就不會重視了。
kX[http://www.artx.cn]
漢代5000萬人口,他們居住的地區,大略可以說等于現在10億人口居住的人口稠密的廣大黃河、長江流域。5000萬人口撒在10億人住的地區,是會稀稀拉拉的。因此,我們可以想想,漢代的耕地多是靠近城區的。農民的居住地區是靠近城區的。這不是我亂說,有史料為基礎,可以作證。有幾條記載漢代農民“流亡”的材料,都是說離開“城郭”,而不是說離開農村。
kX[http://www.artx.cn]
1 《漢書?賈捐之傳》:賈捐之對元帝說:“民眾久困,連年流離,離其城郭,相枕席于道路。”
kX[http://www.artx.cn]
2 《漢書?鮑宣傳》:鮑宣說:“流民亡去城郭,盜賊并起。”
kX[http://www.artx.cn]
3 《漢書?翟方進傳》:成帝對翟方進說:“向者郡國谷雖頗熟,百姓不足者尚眾,前去城郭,未能盡還。”
kX[http://www.artx.cn]
按常規,農民流亡都是離開農村。為什么這里幾位大臣和皇帝都是說:“離其城郭”、“亡去城郭”、“前去城郭”?是城郭,而不是農村?是不是可以說:在遼闊的漢代世界大地上,星羅棋布著一些大大小小的城邑。圍繞著這些大大小小的城邑,城里城外居住著一些城鄉人民。這些星星點點的大小城邑之外,居民是越來越少的。
kX[http://www.artx.cn]
人口是圍繞著城邑居住的,因此才出現農民流亡而說是“離其城郭”、“去其城郭”、“前去城郭”的話。
kX[http://www.artx.cn]
上面所舉的“離其城郭”等三條材料,所說的都是“民從眾”、“流民”、“百姓”,沒有一條明白說是“農民”。因此,能不能說:這里民眾、流民、百姓者是城邑居民,小商、小販、小手工業者,虛偽游手,而不是農民?我看不能這樣說。只要把自賈誼、晁錯、董仲舒的凡是談到流民問題的都是指農民聯系起來,就可以明白。流亡的“民眾”、“流民”、“百姓”,主要是城郊居民,其中主要是指農民,也包括城市中無業的虛偽游手、失業的小商小販等在城里已混不下去的人口。我的理解,漢代的城邑居民,王符所說98%,不可能。貢禹所說“耕者不能半”,可以考慮。我估計:漢代城邑居民可能有40— 50%左右。城郭人口定是相當擁擠,熙熙攘攘,農村(特別離城市稍遠一點的地區)就顯得冷冷清清。這就給貢禹“耕者不能半”的印象。
kX[http://www.artx.cn]
大量城市非農業人口,需要糧食吃;農民需要農具、鹽、日常手工藝品。商品交換成為人們生產、生活所需;商業、交換發展起來。
kX[http://www.artx.cn]
戰國中期,孟子和以生活自給自足為標榜的神種學派許行師徒一群人辯論中,一步一步迫得許行學派不得不承認吃的、用的多是交換來的,不得不“紛紛然與百工交易”(《孟子?滕文公上》。)。正像荀子所說,當時人民的生活是:“澤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魚,農夫不斫削不陶冶而足械用,工賈不耕田而足菽粟”(《荀子?王制篇》。)。這是人民日常生活中,對交換的依賴。
kX[http://www.artx.cn]
兩漢時期,商品交換經濟更發達。《史記?貨殖列傳》里所描繪的各大都市所羅列的各種商品,有的可以說是土特產,有的則是商品生產。就是土特產也通過交換成為商品。東漢趙岐去偃師作醫,道經陳留,見“此境人皆以種藍為業,藍田彌望,黍稷不植。”他慨嘆其“遺本念末”,遂作《藍田賦》(《全后漢文》卷68《藍田賦》序。)。這彌望的藍田,都是商品生產。
kX[http://www.artx.cn]
“藍田彌望,黍稷不植”,商品生產侵蝕到農業中去,破壞了農村的自給自足經濟。
kX[http://www.artx.cn]
兩漢城市商業交換經濟的發達,不能詳述。舉一條《鹽鐵記?力耕篇》上的材料,作個概括:“自京師東西南北,歷山川、經郡國,諸殷富大都,無非街衢五通,商賈之所臻,萬物之所殖者。”
kX[http://www.artx.cn]
城市人口集中,都要吃飯。糧食必然是成為大宗商品,通過交換轉入城市人口的家中。官府的糧食,落入官吏手中除吃掉一部分外,一部分也會轉入市場。農民的余糧也會轉入市場,以交換他們之所需。大土地所有者的糧食,也會一部分作為商品轉入市場,崔寔《四民月令》所描述的大田莊的生產就是有買有賣。南朝劉宋時大將沈慶之指著他的田園對人說:“錢盡在此中。”兩漢的大田園所有者,也應會說這句話的。
kX[http://www.artx.cn]
總之,我國秦漢時期,是城市支配農村的時代。城市商品交換經濟的發達、發展,把農村生活、農業生產也卷入商品交換經濟中來。農業是交換經濟的附庸,農村是城市的附庸。在經濟發展道路上,是農村跟著城市走,不是城市跟著農村走。支配,是決定性力量。
kX[http://www.artx.cn]
三
kX[http://www.artx.cn]
漢魏之際前后,判若兩個世界。一邊是社會熙熙攘攘,繁榮熱鬧,車馬水龍;一邊是人口稀少,土地荒蕪,千里無煙。洛陽、長安古都宮殿頹廢,荒草叢生,無人居住。這種經濟衰落,自然經濟占優勢的時代,一直維持到唐中葉。顯著的特征就是銅錢廢而不用,以布帛為幣。唐中葉以后,情況才慢慢改變。
kX[http://www.artx.cn]
用戰爭(黃巾起義、董卓之亂)是解釋不了的。我常常說,戰國時期是戰亂頻仍的時代,但戰國時期卻是人口增加、經濟發展、社會繁榮最顯著的時代。不能用戰爭來解釋社會經濟的衰落,戰國時代就是最好的例證。
kX[http://www.artx.cn]
漢魏之際社會經濟的衰落,是戰國秦漢社會結構內在矛盾發展的結果,表現上則為商品交換經濟發展的結果。戰國秦漢的小農,是自由民。商鞅變法,秦始皇統一,打擊了氏族貴族、豪強富室與私徒屬的依附關系,把氏族貴族、豪強富室依附下的私屬、食客統一到國家的郡縣管領之下,成為編戶齊民。但并沒有改變他們的自由身份。春秋戰國時期,貴族的私屬和食客,社會道義上、生活上依附于貴族,但人格上他們是自由人。孔子的弟子有若,是微虎的私屬徒。但他是孔子的弟子,又被稱為國士(《左傳》哀公八年。)。有若是自由人是絕無問題的。戰國四公子養士是大家皆知的,他這些食客都是來去自由的自由人(《史記?平原君列傳》。)。商鞅變法有一條是“事末業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史記?商君列傳》。)。這一條在商鞅變法后的秦國和秦漢時期,最沒有明顯的貫徹執行。在文獻中似乎沒有看到一條因為“事末業”而被“舉以為收孥”的。我們看到的是“棄本逐末,貧民雖賜之田猶賤賣以賈”,棄本逐末沒有受到懲罰,賜之田賤賣以賈也沒受到懲罰。
kX[http://www.artx.cn]
自由人身份的農民,兩漢時期大量的連綿不斷的走上流亡的道路,自由的離開土地,離開家鄉,流落城市。雖有士大夫、朝臣不斷地呼吁,建議“毆(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賈誼對漢文帝說的話,見《漢書?食貨志上》。);呼吁建議“方今之務,莫若使民務農”(晁錯對文帝的話,見《漢書?食貨志上》。),但效果很小。因為他們只是呼吁、建議與希望,而不是法令、制度。只要農民有離開土地的自由,在他們種地無法維持生活時,就離開土地到城市去,棄本逐末。農民有棄本逐末的自由是“根”,在商業交換經濟、高利貸的大潮下,就出現“此商人所以兼并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晁錯的話)的大潮。農民流亡,在兩漢400年是連綿不斷的,而且越來越嚴重。
kX[http://www.artx.cn]
貢禹所說,農民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王符所說,洛陽浮末業者什于農夫,游手虛偽又什于浮末,天下百郡千縣,市邑萬數,類皆如此,這一方面反映城市的發展,另一方面卻也反映農業的衰落。但是在《后漢書》里,我們雖然也看到東漢社會經濟不如西漢發達,人口約少1 000萬,耕地減一百來萬傾,卻沒有給人以大衰落的印象。而漢魏之際,忽然天下大變,出現“百里無煙”(《三國志?吳志?朱治傳》。),“千里無煙”(《三國志?魏志?衛覬傳》。),“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仲長統:《昌言?理亂篇》。),“城邑空虛”(《三國志?吳志?朱治傳》注引《江表傳》。)的驚人現象。論人口,比起兩漢來則“天下戶口減耗,十裁一在”(《三國志?魏志?張繡傳》。)。魏滅蜀后,有94 3萬多戶,537萬多口(《通典?食貨七?歷代戶口盛衰》。)。吳亡時,有52萬多戶,230多萬口(《三國志?吳志?孫皓傳》注引《晉陽秋》。)。兩者加起來看(雖然不是同時代的統計,但可看個大形勢),三國時期不過146萬戶,767萬多口,比起兩漢盛世也就是十裁一在。這變化是驚人的,空前的。
kX[http://www.artx.cn]
這個天翻地覆的大變化,不是黃巾暴動、董卓之亂兩次戰亂的結果。就已有的文獻材料看,東漢的人口、墾田頃畝都比西漢少,人口少1 000萬,墾田少100萬頃。但這個數字也是虛報不實的。殤帝時一個敕書說:各郡國,“覆蔽災害,多張墾田;不揣流亡,竟增戶口。”(《后漢書?殤帝紀》)。我們可以斷言:數字是夸大的,不實的。東漢城鄉經濟的衰落,存在于它的社會經濟結構內部;商品交換經濟發達,土地兼并、農民流亡、土地荒蕪、城市經濟衰落。
kX[http://www.artx.cn]
四
kX[http://www.artx.cn]
解決戰國秦漢在社會經濟結構中所存在的內在矛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只有一條路可走,就是犧牲自由民的自由,使他們成為半自由的依附民,沒有離開主人、離開土地的自由。
kX[http://www.artx.cn]
賈誼、晁錯都提出使流民歸回田畝的希望和主張,但沒有提出具體辦法。王莽提出辦法:“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買”(《漢書?食貨志上》。)。他解決土地問題的辦法,就是恢復西周的井田制,先不說他對井田制的理解是否正確。他的王田制就是井田制,他的井田理想就是把農民附著在土地上耕地,不得離開土地。故“奴婢曰私屬”,就是提高奴隸的身份成為主人的依附民。
kX[http://www.artx.cn]
王莽改制是失敗了,他身死名裂。但他提出的“改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卻為解決當時“錢幣、土地、奴婢”三位一體的嚴重社會問題,打開了一個缺口。改奴婢曰私屬,為解決奴隸問題找到一條出路。奴隸主樂于接受這個辦法。奴隸解放了,但仍不離開主人,它解決了奴隸暴動和逃亡問題。奴隸也樂于這樣做,它也為農民流亡開辟了一條新路,農民逃脫了作奴隸的命運,投附在豪人門下作依附民。仲長統所說東漢“豪人之室,奴婢千群,徒附萬計”(《后漢書?仲長統傳》。),這個萬計的徒附,大約就有解放的奴隸,也有依附的自由民。
kX[http://www.artx.cn]
解決戰國秦漢以來社會經濟結構所包含的內在矛盾的劃時代的標志,是曹操的屯田。曹操以強制的辦法,使農民依附在土地上,并以此恢復了農業生產,結束了大規模的農民流亡。
kX[http://www.artx.cn]
屯田生產的顯著特征,就是屯田客身份的逐步依附化。此依附化不是孤立的,隨后的士家、晉的兵戶、占田、深田戶、北朝的均田戶,乃至整個魏晉南北朝的郡縣編戶民,比起戰國秦漢的編戶齊民來,其身份都有多多少少不等的依附化,成為成分不等的依附民。
kX[http://www.artx.cn]
漢魏之際隨著依附制的發展,人口分割出現,豪族強家的依附人口,正式從國家戶口中分割出來。當然,人口分割制由國家不承認到承認,有個過程。曹操對不肯應政府役調者是極力打擊的。(參看《三國志?魏志?賈逵傳》、《司馬芝傳》等。)但是到了曹魏晚年,已正式承認這種制度了。“魏氏給公卿以下租牛客戶,數各有差。自后小人憚役,多樂為之。貴勢之家,動有數百。又太原諸郡,亦以匈奴胡人為田客,多者數千”。(《晉書?王恂傳》。)晉時頒布戶調式,正式規定公卿官僚官品高低占有佃客、衣食客,“客皆注家籍”(《隋書?食貨志》。)。客皆注家籍,就是從國家戶籍中除去,正式成為豪族強宗、達官貴族的私家人口。
kX[http://www.artx.cn]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是錢貨不行以谷帛代行貨幣職能的時代。
kX[http://www.artx.cn]
史書記載把錢貨不行的責任歸到董卓廢五銖行小錢上,說“自是后錢貨不行”(《三國志?魏志?董卓傳》。)。這是無稽之談。錢貨不行,是自然經濟化的結果,它是不隨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kX[http://www.artx.cn]
依附關系,谷帛為貨,成為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主要社會特征,是它(依附關系和自然經濟),使魏晉南北朝隋唐和前此的戰國秦漢及后此的宋元明清區別開來。
kX[http://www.artx.cn]
五
kX[http://www.artx.cn]
瞭望一下戰國到漢魏之際的歷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商業交換經濟在這一段歷史的發展變化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kX[http://www.artx.cn]
戰國秦漢700年間,由耕牛、鐵農具的交易、推廣、傳布,小農經濟的繁榮,城市經濟興起、發展、發達,到土地兼并,農民破產流亡,奴隸制發展,城鄉經濟衰落,再到自然經濟、依附關系的出現、占優勢,成為社會經濟的主要特征,商業、交換經濟都在其中起了主要作用,甚至可說主導作用。它導致古代社會(戰國秦漢時期)的興起和繁榮,又導致古代社會的衰微和沒落,又導致以自然經濟和依附關系為主導的中世社會(魏晉南北朝隋唐)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