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畢業論文要不要存在,每年畢業的時候都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聲音。存在,因為這是人才培養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學術寫作,也是科研實踐表達的一種方式和媒介,這種訓練對于學生今后的相關寫作是很有幫助的。相反的聲音,可能會覺得很多時候本科生實習見不到人,最后半個月東拼西湊一個論文,一點訓練效果都沒有,何必在繼續呢?但是不可否認,在大學教育中,學術寫作的內容是很重要的,這是學習對實驗研究的數據整理、科學表達、總結提煉,學習文獻查閱、比較與綜述,學習表達的一個必要的環節。
我一共帶過三個本科生,幸運的是,這些本科生都自己完成了實驗研究,雖然一開始有很多磕磕碰碰,但是在老師不斷的指導和幫助下,能夠學習到實驗技能,完成實驗,分析數據,直到撰寫論文。當然論文一開始會很稚嫩,但是經過不斷的修改和磨合,最終還是會呈現一個很好的版本。
作為理工科,教寫論文的很關鍵一點就是有實驗數據,也就是實驗要設計好,數據至少要完整。所以從一開始帶學生實習,我就要求學生實驗數據必須記錄下來,并且要在實驗的時候就按照論文上數據處理的模板,畫表格填數據。對于一些別人論文上沒有的模板,就要自己想,再和我討論。
在有數據的基礎上,先是讓學生將自己做了什么重復一下,然后列一個提綱,在這個提綱下,再把論文充實完整。每一個部分其實就和一些期刊論文內容類似,我就會要求學生做模仿,先模范寫。一般模仿寫很容易出現就是抄襲。誠然,一些溶液的配制或者儀器、試劑等,寫作有套路,我對學生要求就是規范即可。但是對于結果、討論、總結等,則是要求他們在模仿的基礎上,進行修改。這就進入了第二個步驟,總結與改寫。
對于每一個結論或者討論,有些是與學生交流時候跟學生說的,有些是學生模仿的。這部分最大的內容不是雷同,而是沒有邏輯性。因此在模仿的基礎上,讓學生總結并改寫相應的文字,達到讓自己的討論或者總結有自己的語言特點,也不失科學性和閱讀性。
先是總結自己的結果,一般多為遞進關系或者因果關系,所以先理出思路;再是按照思路將話語排列,中間加上相應的連接詞,如首先、其次、然后;一方面、另一方面;因為、所以;因此;由此可見等等,將要說的話變的有邏輯性。這樣,即便是模仿了別人文章的一些句子,經過這樣的分解與組合,也就自然而然變成自己的話在被寫了下來。
當然,參考了別人的研究工作,一定要加上引用,并且我曾經還要求過,將引用的文字在原文獻上標注下來,然后再看怎么加入自己的文章中,而不是照抄加引用,這樣也是沒有思考的。所以這個過程就是寫作訓練的過程,沒有經過這樣的訓練,僅僅是自己埋頭猛寫的話,不說是不是抄了別人的文字,就連自己的實驗結果,也是不能很好的表達的。
學生的稿子自然是要老師修改的,所以第三步就是改稿。一般我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與學生面對面的修改,就和上面那種一樣,修改即是教;一種就是用word的修訂模式改稿,改完了,還需要再邊上做批注,告訴學生為什么要修改,大到整個段落的順序,小到標點符號,一一說明,這樣可以讓學生看到修改稿件的過程,也是對他自己以后改稿能力的提升。
當然上面這些,都是要在學生與老師配合的情況下完成的,學生肯學,老師也肯教。所以我說,我是幸運的,我遇見的學生都是愿意自己獨立做實驗,獨立寫論文的,當然這樣也常常會拖到很晚,很多人早就交了論文了,而他們還在跟我一稿、二稿、三稿、四稿的來回??墒俏胰匀粓孕牛@樣的指導是有效且必須的,并且這種指導應該在本科階段就開始,而不是到大學四年級實習后才開始,應該盡早的讓學生掌握閱讀科學文獻和學術寫作的能力,鍛煉他們對問題的理解與分析、提煉和總結。
本科生中很多人將來也許不一定會從事科學研究,但是大學里科研實踐的過程,對于他們今后來說卻是一筆很有價值的經驗,當然取決于教學過程中老師和學生投入的多少。我們不僅僅是要培養一個會做實驗的,會考試的學生,還應該是一個會表達,會思考的學生,這種思維能力,他們將一生受用。
轉載本文請聯系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注明本文來自聞俊科學網博客。
鏈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863127-1059069.html
更多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