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國 女 性 第 一 刊 遇 見 幸 福 的 自 己
01
都說虎毒不食子,
然而,在江蘇泰興
卻發生了一幕駭人聽聞的慘劇:
一個9歲的男孩被親生母親活活打死,
原因竟然只是孩子把手機弄丟了。
很多人看到這個新聞,
不禁在問:
是親媽嗎?哪有這么狠的親媽?
可是殘酷的事實就擺在這里,
只是因為丟了一部手機,
只是因為沒有好好寫作業,
這位媽媽就把親生兒子毒打致死了。
小區的保安大叔回憶,
當孩子發現自己弄丟手機之后,
一直不敢回家,坐在雪地里嚎啕大哭。
令人唏噓的是,雪化了之后,
手機被找到了,而孩子卻再也醒不過來了。
明明對媽媽說的最后一句話是:
媽媽,我不想看到你。
能讓一個9歲的孩子說出這樣的話,
可見這個孩子對父母已經失望透頂了。
也有網友指出,
那個長年不回家、
不給一分錢生活費的孩子父親,
也是悲劇的導火索。
鄰居們都說,
明明的媽媽對人客客氣氣的,
但是對明明卻易燃易爆,
三天兩頭就會打一下明明。
很顯然,
這位媽媽將對生活的不滿和怨憤,
還有對配偶的不滿,
全都轉嫁到了孩子身上,
最終打死了孩子。
這是一個特別讓人傷感的悲劇,
一個喪偶式的家庭,
一個內心積怨的媽媽,
還有一個最無辜的孩子 ,
都讓人痛心不已。
有人說,
是憤怒的情緒讓泰興的媽媽失控,
在盛怒之下,才失手殺了孩子。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這位媽媽,三天兩頭打明明,
而且下手特別狠,已經不是秘密。
就連門衛錢大叔也知道,
孩子丟了手機,必定少不了一頓打。
這明顯已經是家暴行為了。
有家暴行為的親人已經不再是親人,
而是劊子手。
老一輩的人都講“棍棒底下出孝子”,
可是很多情況下,
棍棒底下出不了孝子,
出來的全都是有心理陰影缺愛的孩子。
02
可怕的是,類似于明明這樣的事件并非個案。
在網上一搜,這樣類似的事例并不少。
2010年6月11日上午,在西安某商場工作的市民劉某送9歲的兒子上學,得知其有一門課考了70分,當場便扇了兒子耳光,還踹了他幾腳。當天晚上,孩子遭到父親的毒打,活活被打死了。
2010年6月18日,西安長安區一對夫婦因為懷疑8歲的女兒在家里偷錢,用搟面杖將孩子打死。
蘭州的倆兄弟,因未寫作業,父親用兩根電線對折,在兩個孩子的腿上、胳膊上進行毆打,最終打死7歲小兒子,打傷9歲大兒子。
南通的一個4歲孩子,因為不會寫數字5和8,狠心父親用手抽打面部數百下,將其打死。
在杭州,11歲女孩因為抄別人作業,父親拿出了繩子,將女兒的雙手反綁跪地,接著用另外的繩子抽打她嬌小的身軀,一鞭又一鞭……將其打死。
……
這些事件都有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是父母都習慣用暴力來管教孩子。
兒童暴力并非中國獨有的現象,
而是全球問題。
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
及相關國際組織的數據,
全球每天有16000名兒童死亡,
其中每5分鐘就有一名兒童死于暴力;
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在兒童時期遭受過身體虐待。
父母的暴力對孩子來說,
是毀滅性的災難,
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創傷。
即使脫離了暴力的環境,
經過幾十年的時間,
童年的陰影依然會在他們的生活中留下印記。
有人曾經這樣描述過童年時期遭受的暴力:
@喵姍兒:那時候我以全校第二的成績考入了初中,之后幾乎每次考試我都是全年組第一。一年八次考試我只有兩次第二名,剩下的全是第一,還有一次拿到全區第十一名的成績,各種榮譽證書??
然而在父親說教我的時候,我只是頂了嘴,父親就拳腳相加,把我堵在墻角踢我,脖頸被打的腦袋都支撐不住,一個手背拍過來,整個眼球都紅了。那時候我也想過自殺,但是沒有勇氣,也許是因為我還能感受到父母的愛吧。
@Q小瑜:小時候為了一個冰淇淋被打的流鼻血不止、覺得魚有腥味說了一下被一耳刮子打的找不到北、他們打麻將不回家把我關在門外到凌晨、承諾過的獎勵也從來不兌現。
七大姑八大姨家的小孩他們都給買東西就是沒有我的、為了一件衣服當眾在商場扇我耳光…到現在為止都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么。
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對個人的生活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
甚至會決定一個人的一生的幸福。
從小生長在一個充滿暴力的家庭,
孩子內心會極度缺乏愛,
性格變得非常叛逆。
更重要的是,
他們從父母那里學會了以拳頭去講理,
以后在人際交往中遇到矛盾的時候,
他們的語言,行為會充滿著攻擊性,
在學校,伙伴們不喜歡他,
不愿意跟他玩,老師會經常批評他,
會導致他的自尊心受到傷害。
時間長了,孩子內心會覺得大家都不喜歡他,
逐漸的越來越自卑,要么性格變得內向,
要么變得更加富有攻擊性,
總之,難以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兒童暴力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還有很多。
研究還發現受過家暴的孩子,
產生心理疾患(抑郁癥,焦慮癥,人格障礙等等)
的概率要比沒有遭受過家暴的孩子大,
而且,受過家暴的孩子,也更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03
2014年一項新浪教育的調查稱,
84%的家長承認打過孩子,
88%受訪者表示自己曾被父母打過;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的調查曾顯示,
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
有超過70%的孩子最近被父母打過;
而有90%的美國家長承認有過打孩子的行為。
美國兒童教育家海姆·吉諾特曾說過:
“懲罰不能阻止不良行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時變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飾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覺。孩子遭受懲罰時,他會暗下決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誠實和負責?!?/span>
所以打罵孩子時,
雖然孩子表面上誠惶誠恐,
態度也已經軟了下來,
因為他害怕遭到更嚴厲的懲罰,
所以他開始討好父母,
希望施父母原諒他,不要懲罰他。
通常此時家長都會以為
孩子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
其實不是,孩子只是暫時屈從于
權威的一種策略而已。
只要他們內心的感受
沒有得到尊重和理解,
他們永遠不會覺得自己有錯。
他們只是暫時壓抑起了心中的恨,
等待某個時候再爆發出來。
甚至有些極端的孩子
會想辦法趕快逃離家庭,
逃離父母的管束。
當孩子成長到有足夠的能力反抗時,
他們就沒那么容易被制服了。
到時候家長就會頭痛,
不知道用什么方法能管住孩子了。
打罵孩子,
其實是父母無能的一種表現。
很多時候,
父母打罵孩子往往是因為
他們不知道如何用更好的方式
來教育孩子,甚至有時候,
僅僅是因為自身壓力大,
或者夫妻關系不和諧,
而遷怒于孩子,將孩子當作出氣筒。
有人說,打孩子是會上癮的,
而盛怒下打孩子,
更像是脫韁的野馬,
一不小心就是無解不服的懸崖,令人痛心的是,
掉下去的卻是孩子。
04
孩子大了以后,
讓父母最痛苦的一件事是:
孩子不聽話,反而是知錯犯錯。
當孩子犯錯時,
很多爸媽都忍不住
用打罵這種暴力方式去解決問題。
打罵過孩子之后,
爸媽往往又會后悔、自責,
覺得不應該這樣對待孩子。
那么,孩子犯錯,如果不打不罵,
又該怎么處理呢?
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
史蒂芬·葛雷媽媽的教育方法,
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
史蒂芬小時候,
有一次想自己在冰箱里拿一瓶牛奶,
可是瓶子太滑了,沒抓牢,
瓶子掉在了地上,
牛奶濺得滿地都是。
他媽媽看見了,并沒有批評懲罰,
只是說:
哇!你制造的麻煩可真是棒極了!
我還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一汪牛奶呢!
哎,反正奶瓶已經摔碎了,
那么在我們把它打掃干凈之前,
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幾分鐘呢?
史蒂芬聽媽媽這樣說,
簡直高興極了,
立刻就在牛奶中玩起來。
幾分鐘后,媽媽對他說:
你知道,今后無論什么時候,
你都必須要把它打掃干凈,
并且要把每件東西按原樣放好。
那么你打算怎么收拾呢?
我們可以用海綿、毛巾或者是拖把來打掃。
你想用哪一種呢?
史蒂芬選擇了海綿,
和媽媽一起把那滿地的牛奶打掃干凈了。
等他們打掃完之后,
史蒂芬媽媽說:剛才,
你所做的用你的兩只小手
拿起大牛奶瓶子的試驗已經失敗了。
現在我們到后院去,
把瓶子裝滿水,
看看你有沒有辦法把它拿起來,
而不讓它掉下去。
史蒂芬很快就發現
只要用雙手抓住頂部、靠近瓶嘴的地方,
瓶子就不會從我的手里滑掉了!
從那以后,
史蒂芬知道他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錯誤了。
因為犯錯不是無能的表現,
而是學習的良機。
很多時候,孩子犯錯,
大多數只是行為上的偏差,
而并不是品格上的污點。
犯錯是孩子的權利,
也是孩子成長的資源。
孩子犯錯誤并不可怕,
重要的是家長的處理方式。
父母要讓孩子在懲罰中吸取教訓,
修正錯誤,
而不是讓孩子因為過度的懲罰而怨恨父母,
從而變得更加叛逆、難管教。
如果泰興的媽媽認識到這一點,
或許悲劇就不會發生了。
每一次孩子犯錯的時候,
都是最好的教育機會。
給他一頓打罵,不如給他一堂愛的教育。
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
是最需要你的愛的時候。
這世上有哪個人,
你怎么兇他,他都愛你?
答案是:我們的孩子,
無論你怎么兇他,他都愛你。
在孩子最愛你的時候,
別讓他對你失去期待。
教育從來不是靠打罵,
而是要靠陪伴、成長。
這里的成長包括父母自己的成長,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開始。
我們做父母的修行也才剛剛開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