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海發
“三綱”是指君臣、父子、夫妻三組人倫道德關系: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法家韓非子說:"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不管綱,還是事都說明君臣、父子、夫妻這三組人倫道德關系中,君、父、夫是矛盾雙方的主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臣、子、妻是矛盾雙方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事物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決定事物的性質。因此,處于矛盾次要方面的臣、子、妻服從處于矛盾主要方面的君、父、夫是天經地義、順理成章、合乎情理的倫理道德。其中,君臣關系屬于政治倫理道德,父子、夫妻關系屬于家庭倫理道德。
“五常”是指儒家"仁、義、禮、智、信"五條亙古不變的做人道德標準。
就這么簡簡單單的仁、義、禮、智、信五個字,是由儒家文化的三位圣人歷經三百多年才完整提出的:
儒家文化創始人——圣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義、禮三條做人道德標準;
儒家文化繼承人——亞圣孟子在孔子提出的仁、義、禮三條做人道德標準的基礎上,提出“智”,形成仁、義、禮、智四條做人標準;
儒家文化完成人——季圣董子(董仲舒)在孔孟提出的仁、義、禮、智的四條做人道德標準的基礎上,又提出“信”,從而形成儒家文化完整的科學的亙古不變的五條做人道德標準,這五條做人道德標準不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瑰寶,也是儒家文化的思想精華,更是中華民族做人的道德標桿。
所以,仁義禮智信,不僅是人獸的根本標志,而且是區分人獸的五條亙古不變的道德標準:
第一、仁者愛人,不害人,這是做人的品德;
第二、義者助人,幫助人,這是做人的品行;
第三、禮者敬人,尊敬人,這是做人的品質;
第四、智者知人,聰慧人,這是做人的品質;
第五、信者誠人,不騙人,這是做人的品行。
一個人只有把做人道德銘記于腦,須臾不可忘記,才能形成一個人的品德;
一個人只有把做人品德內化于心,融入到血液里,才能形成一個人的品質;
一個人只有把做人品質外化于行,落實在行動上,才能形成一個人的品行,也叫德行。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在提出三綱五常思想的同時根據"天尊地卑"、‘’天人感應‘’思想,提出了‘’君權神授‘’的荒謬思想一一"惟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從此以后,神權(天)、君權(天子)、族權(父)、夫權(夫)成為鞏固封建統治秩序的四條封建繩索。
綜上所述,
作為人倫道德的“三綱"本身沒有錯,但把"三綱"政治化、制度化、絕對化是完全錯誤的,例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夫要休妻,妻不得不走的封建禮教!
仁義禮智信"五常"是做人的五條亙古不變的道德標準、道德標桿,是超越時空,超越階級,超越國界的價值觀!只要有人類就永遠不會過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