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劉興會 廖媛 陳錳(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
背景:全球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發病率約為10%;其中慢性高血壓的發病率為1%,妊娠期高血壓發病率為5%-6%,子癇前期發病率為2%。目前針對血壓輕中度增高、蛋白尿陰性的孕婦該如何控制其血壓結論尚不統一,現有研究提出了有兩種控制策略,包括嚴格控制血壓及非嚴格控制血壓。前者(嚴格控制)指經過降壓治療使患者舒張壓目標值為低于85mmHg,后者(非嚴格控制)指控制患者舒張壓目標值為85~100mmHg。此研究為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實驗,旨于比較兩種血壓控制策略對母兒發生不良結局的影響。
研究方法:納入人群為輕中度慢性高血壓或妊娠期高血壓患者(蛋白尿陰性、未予以降壓治療時舒張壓為90-105mmHg、予以降壓治療時舒張壓為85-105mmHg),且孕周為14周至33+6周的單胎孕婦。排除標準為收縮壓≥160mmHg、蛋白尿陽性、孕期ACEI服用史、其他合并癥者。將患者以1:1的比例隨機分為嚴格控制組(舒張壓目標值為低于85mmHg)及非嚴格控制組(舒張壓目標值為85-100mmHg)。此研究降壓藥物首選拉貝洛爾,每位患者的血壓均由專門的研究人員進行監測,每四周進行一次隨訪,每次隨訪需測量三次血壓,最終血壓取第二、三次所測值的平均值,監測血壓是否達標(波動于目標值[85mmHg或100mmHg]上下5mmHg均可視為血壓達標)。此研究的主要結局指標包括流產、異位妊娠、妊娠終止(不適宜繼續妊娠情況)、死胎、新生兒死亡;次要結局指標包括孕產婦嚴重并發癥(包括死亡、卒中、子癇、失明、惡性高血壓、肺水腫、肝腎功能不全等);其他結局指標還包括新生兒并發癥、孕產婦發生重度高血壓(≥160/110mmHg)。
研究結果:納入的981例孕婦隨機分為兩組,其中非嚴格控制血壓組為493例,嚴格控制血壓組為488例。兩組進行比較,主要不良妊娠結局(流產、異位妊娠、妊娠終止、死胎、新生兒死亡)的發生率分別為31.4%與30.7%(p<>p<0.001);但在非嚴格控制血壓組孕產婦的平均收縮壓比嚴格控制血壓組高出4.6mmhg(95%ci:3.7-5.4);同時40.6%的非嚴格控制血壓組孕婦發生重度高血壓(≥160>p<>
結論:此研究發現這兩種控制血壓的策略(非嚴格控制與嚴格控制血壓)導致發生不良妊娠結局(流產、異位妊娠、妊娠終止、死胎、新生兒死亡、孕產婦各系統嚴重并發癥等)的風險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非嚴格控制組的孕婦更易出現重度高血壓(≥160/110mmHg)。
參考文獻:Magee LA, von Dadelszen P, Rey E, Ross S, Asztalos E, Murphy KE et al: Less-Tight versus Tight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Pregnanc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5, 372(5):407-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