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盤是多功能器官,其功能極其復雜,具有物質交換、代謝、防御以及合成功能,是維持胎兒在子宮內生長發育的重要器官,胎盤的結構和功能變化直接影響胎兒發育及安全。
胎盤是母兒的共同體,缺少自主神經支配,合稱為胎兒-胎盤單位。在妊娠6~9周開始形成,孕3個月后完成。母體的底蛻膜和胎兒的叢密絨毛膜形成15~30個胎盤小葉(cytoledon)。胎兒面有羊膜覆蓋表面比較光滑,母體面由底蛻膜構成,較粗糙。成熟的胎盤直徑為16~20cm,厚為1.5~3.0cm,重量為胎兒體重的1/6,平均為500~600g。胎盤有母體和胎兒兩套管道各自封閉互不相混的血液循環,胎兒血與母體血在胎盤內通過胎盤膜進行物質交換。雖然胎盤具有防御功能,但在妊娠的前3個月內,胎盤發育尚不完善,藥物、母體中的病原體等均有可能經胎盤侵犯胎兒,造成畸形甚至死亡。因而胎盤的屏障作用是有限的,孕期應當遠離對母體有害的物質。胎兒胎盤循環血流量大、低血管阻力,主要靠血管活性物質來維持其低張狀態[1]。胎盤含有類固醇激素及相應的激素轉換酶,包括糖皮質激素、鹽皮質激素、孕激素、雌激素和雄激素,也有部分蛋白類激素。進入胎兒血液循環的類固醇的量很少,通過胎盤屏障時被轉化為活性較低或無活性的類固醇代謝產物,使胎兒的正常發育不受母體高濃度的類固醇激素的影響。研究發現只要機體其他部位可以合成的激素都可以在胎盤中尋找到蹤跡[2]。
胎盤是由胎兒的叢密絨毛膜與母體的底蛻膜共同組成的。羊膜下方為絨毛膜的結締組織,臍血管的分支行走在絨毛膜的結締組織中,絨毛膜有40~60根絨毛干,附有眾多細小絨毛,絨毛干的末端以細胞滋養層鉚釘于基蛻膜上。臍血管的分支沿絨毛干進入絨毛內,構成毛細血管。絨毛干之間有絨毛間隙,底蛻膜形成的短隔伸入絨毛間隙內,此為胎盤隔(placental septum)。胎盤隔將1~4根絨毛干分隔到胎盤小葉中。子宮螺旋動脈與子宮靜脈含有母體血液開口于絨毛間隙,絨毛浸在母血中。胚胎的成功著床、胎盤形成及生長發育與滋養細胞的增殖、分化以及侵襲功能密切相關。滋養細胞對子宮內膜組織的合理侵入,是決定正常妊娠的關鍵,著床后滋養細胞對子宮蛻膜層和肌層血管的進一步侵襲,使子宮螺旋動脈出現血管重鑄的生理現象,是妊娠得以順利進行的保障。滋養細胞對子宮組織的侵入過程是受到嚴格的時間和空間調控的,在人整個妊娠過程中存在有兩次侵襲高峰(孕8~12周及孕13~18周)[3]。滋養細胞侵襲行為及其調控因素已成為目前產科學和發育學的研究熱點。母-胎界面各種生長因子、胞外基質蛋白和黏附分子共同對滋養細胞侵襲行為進行調控,這種調控行為主要依賴于細胞內各種信號級聯反應。調控的因素很多,也很復雜,各種促進和抑制滋養細胞侵襲行為的因素相互制約、相互平衡。動態平衡保障了妊娠的順利進展,一旦打破這種平衡,就可造成滋養細胞侵入不足或過度侵入,妊娠并發癥就會接踵而來。但確切的調控機制至今尚未闡明,通過細胞信號傳導途徑來引起滋養細胞侵襲功能變化的研究可能會有新的發現[4]。
胎盤是胎兒與母體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重要場所,通常人們歸結胎盤有物質交換、內分泌、排泄、防御四大功能,可見其在妊娠中的重要性[5]。
1.物質交換功能:胎兒在宮腔內基本不呼吸,胎盤完成胎兒肺部的氣體交換。氧氣、二氧化碳和許多小分子物質以簡單擴散方式,通過胎盤進行母兒間的交換,由母體供給胎兒所需的營養物質均通過胎盤消化吸收,依靠主動轉運和吞飲轉運,攝取水分、氨基酸、葡萄糖、脂類、無機鹽、蛋白質、抗體、激素及維生素等物質。有人認為,胎盤不僅是胎兒生長發育提供能源的“化學加工廠”。
2.內分泌功能:胎盤作為能分泌數種激素的內分泌器官之一,其對維持妊娠和胎兒正常發育的重要作用,已經引起產科醫生的關注。在妊娠第2周人絨毛膜促性腺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開始分泌,hCG與黃體生成素共同促進母體黃體的生長發育,以維持妊娠。兩個月時達高峰,以后逐漸下降,妊娠第8周人胎盤催乳素(human placental lactogen,HPL)開始分泌,替代hCG,第8個月達高峰,并維持到分娩,促進胎兒生長發育的同時促進母體乳腺生長發育。
胎盤在妊娠6~9周開始形成,3個月后完成發育。胎盤產生的激素主要由合體滋養層合成分泌,從妊娠第4個月開始分泌人胎盤孕激素和人胎盤雌激素并逐漸增多,替代了母體卵巢黃體的功能,共同維持妊娠。胎盤還可合成與分泌少量其他激素。胎盤除了合成和分泌大量的胎盤固有激素外,還有種類繁多的腦腸肽、心血管相關肽、物質代謝相關肽等。
3.排泄功能:胎盤的排泄功能類似腎臟,胎兒血液中產生的代謝物質,通過胎盤進入母體而排出體外,如尿酸、尿素等。
4.防御功能:胎盤的防御功能能夠阻擋母體血液內大分子物質進入胎兒血循環,一般細菌不能通過。母血中所含抗體能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母體血清中的抗體有的也能通過胎盤進入胎體,使胎兒獲得免疫能力。
胎盤血液循環發生障礙時,直接影響胎兒宮內安危,導致胎兒缺氧、宮內窒息,甚至死亡。
胎盤的屏障作用十分有限,孕婦用藥時,應考慮對胎兒有無影響,一般藥物如巴比妥類、氯丙嗪、嗎啡、奎寧、乙醚、氯仿、砷劑、磺胺、抗腫瘤藥物、抗生素及內分泌素等,都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血液內,威脅胎兒的安危。
有些病原體如風疹、腦炎、脊髓灰質炎病毒,梅毒螺旋體、瘧原蟲、結核桿菌等能進入胎兒血內或先在胎盤中形成病灶,破壞絨毛,然后進入胎兒血液內,引起病變。
胎盤附著位置異常,發生前置胎盤,當胎盤與子宮發生錯位時,出現胎盤早剝;胎盤局部發生病變,出現白色梗塞;還有各種異常形態的胎盤,如雙重胎盤、腎形胎盤、馬蹄形胎盤,或在胎盤上形成深溝,粘連性胎盤和植入性胎盤,均可使胎盤功能受損,成為產時或產后大出血、子宮卒中、感染的重要原因。
1.血清學檢測:為傳統的檢測手段,主要檢測HPL和血清雌三醇。血清雌三醇是甾體類激素,經胎兒腎上腺和肝臟由胎盤合成,可直接反映胎兒和胎盤功能。HPL是不含糖的單純蛋白質,由胎盤合體滋養細胞分泌產生,是維持正常胎兒-胎盤發育的重要因素,間接反映胎盤功能和胎兒發育。
2.B型超聲檢測:觀察胎盤成熟度(如胎兒呼吸樣運動、胎動、胎兒肌張力、羊水量),并進行生物物理評分,上述4項6~8分為正常,≤5分為預后不良,所發生的改變是胎盤功能的真實反應;還有臍動脈血流速比值、胎心電子監護無應激試驗,必要時做縮宮素激惹試驗,均可判斷胎盤功能。
3.磁共振擴散加權成像:胎盤有形態學變化、體積變小、出現梗死或出血灶和C值下降均可作為胎盤受損的早期指標,還可反應胎盤與子宮壁關系。
胎盤在妊娠期的作用,已經受到廣泛關注和重視,改善胎盤功能,糾正宮內微環境,將有利于胎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李力,韓建.再談胎盤功能[J/CD].中華產科急救電子雜志, 2013, 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