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當孩子犯錯了,很多家長第一反應就是:罵和打!
因為錯誤就意味著不夠優秀,而打罵是阻止孩子犯錯見效最快的方法。
可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犯錯不可避免。
經常簡單粗暴的打罵,不僅剝奪了孩子在錯誤中學習的機會,而且這種傷害還將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
著名心理學教授錢銘怡,曾提出一份《青少年人格與父母養育方式的相關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父母的負面教育會直接影響子女以后的性格。

研究中提到:
經常遭受打罵的孩子的性格:頑固,冷酷,殘忍,獨立或怯懦的,缺乏自信心、自尊心,盲從,不誠實等等。
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是為了孩子變得更好,而不是揪著孩子已經犯的錯誤讓他付出代價,相反,我們可以抓住機會培養孩子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02 孩子犯錯不批評,5句話就搞定
心理學家說:
“在解決問題方面,最為可靠和真實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嘗試與犯錯。”
“每個錯誤都是一種反饋,孩子犯錯,就是一種嘗試上的失敗。”
如果,家長這個時候給與正確的引導和幫助,可以讓孩子從中有所收獲,也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認知。 具體怎么做,優媽拿優寶的事例來詳細說一說,便于大家理解和實踐。
1、詢問,了解事情經過 控制住自己的沖動,先問問孩子是怎么回事,再做決定。 比如:“發生什么事情了?你能跟我說說嗎?”
優寶小時候有次把水杯摔碎了,我聞聲從廚房出來,看到他的手被碎片劃傷,袖子全濕了,內心一著急,就罵了他,拿不穩還端著亂跑。
然后,他哇哇大哭。 我以為,他是疼的,其實他是委屈才哭。 我冷靜后,問他是怎么回事。 他說想給我端杯水,沒端穩摔了,自己又不小心劃傷了。 頓時,優媽一把老淚在眼里轉,內心又自責又心疼。 經過這個事情之后,才發現,當你給了孩子說話的權利,事情的真相才有了意義。 千萬不要一上來就指責和打罵,這會嚇到孩子,反而不愿意說,或者內心委屈大哭。 甚至,下次做錯了事,為了避免責罰而說謊掩蓋,或干脆“少做少錯”。 
2、問問孩子的感受 比如:“我這樣說你,你內心什么感受呢?是想哭還是委屈……”
讓孩子情緒有個出口。幫助孩子辨別情緒。
等孩子情緒穩定后,你再根據具體的事情來教育他,這比你氣急時說的一大堆都要有效果。 優寶摔碎杯子時,我著急罵他后,他就只知道哭,越哭我就越心煩,但冷靜過后,我問了他的感受才知道他的真實想法。 當時我們倆的對話大致是這樣的: 我問他:媽媽剛剛罵了你,你怪媽媽嗎?
優寶:媽媽以后可不可以不罵我。
我答:好。那你不怪媽媽,為什么哭呢?是刮疼了嗎?
優寶:不怎么疼,是我想給媽媽喝水,摔了,媽媽就喝不到了。
說完,委屈的嘟嘟小嘴,小心翼翼地看著我。
我明白,他這是委屈又怪自己沒做好。
小孩子做錯事了,內心其實是害怕和擔憂的,父母的責罵只會讓孩子更加的恐懼,而且他們可能不知道怎么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哭是他們唯一能快速做到的事。
當孩子犯錯,家長可先安撫好孩子,再引導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這個時候,你再根據具體的事情來教育他,明顯會容易很多。 3、幫助孩子分析對錯
幫助孩子分析對錯,可以讓孩子從中有所收獲,也能幫助孩子提高自我認知。 優寶摔碎水杯這事,可以說是無意識犯錯。 因為,本是好意,但撿碎玻璃會給他帶來危險,他沒意識到這一點,所以被擔心的我罵了。 按理說,他不應該被罵。 為了讓優寶不再傷到自己,所以,我想讓他意識到他哪里做得好,哪里需要改進,從而吸取經驗。 “媽媽知道你愛媽媽,想給媽媽水喝,可是呢,你的小手還小,水杯太大,所以你沒拿住,才摔的,對不對?”
“是,媽媽。”
“水杯摔碎了沒關系,但是你的小手劃傷讓媽媽擔心和心疼,你覺得這樣好嗎?”
“不好。”
當孩子意識到“不好”的時候,其實他心里就已經做出了“需要糾正”的評判。
就算孩子語出驚人,也不要驚慌,不要否定,盡量平靜地去引導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孩子很多時候都是無意識犯錯。 此時,你罵或打或教育他,在他看來都很突然,會手足無措,而耐心的引導,更容易讓孩子清楚自己做在哪里。 
4、詢問孩子解決辦法
看起來,有點困難。 但引導得當,孩子也會有令人驚喜的時刻。 當優寶回答“不好”的時候,我就順桿爬,問他怎么做才好呢? 起初,他說:“那我下次就少倒水,抱在懷里。”
我說:那媽媽還是擔心摔倒劃破你的手,弄濕你的衣服,怎么辦?
優寶歪著腦袋,想了一會:那我就叫你來喝。
然后,小腦袋瓜子似乎停不下來了,還反倒揪著我問東問西,甚至語出驚人。
我們詢問孩子解決辦法的時候,可能不會很順利的就得到答案,甚至得到的答案會讓你生氣,但哪怕這樣,也不要隨意吼叫。
你可以順勢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分析他的答案最終會有什么結果,結果是好還是壞,幫助孩子理清思路,解決問題。 美國托德·帕爾在《犯錯誤沒關系》一書中說: 孩子對待錯誤的方式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你怎樣對待錯誤,孩子也會這樣去對待錯誤,當你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時,孩子也會這樣。
當你用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引導孩子時,孩子以后遇到什么事,也會想著怎么解決而不是選擇逃避。

5、問問孩子希望父母怎么做
這是種情感互補。 犯了錯的孩子內心一般都會感到不安、害怕、內疚、恐懼等等,他們渴望理解、安慰和幫助。 所以,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幫助他疏導壞情緒。 當孩子說出自己希望如何幫助他時,家長一定要積極表示支持。 父母的支持是孩子堅強的后盾,這會讓孩子更有信心。 就像優寶,我問他,希望我下次怎么做時?
他毫不猶豫地說,希望我不要罵他,希望我能停下手上的活,休息休息,順便陪他說說話。
雖然,我有時候不能完全放下手頭的活,去陪他好好說話,但是至少知道了他內心的想法,然后盡量去這樣做。
明顯,我們倆關系更親密了。
最后,別忘了,給孩子審視自己的機會。
當孩子有自己的解決辦法后,根據自己的意愿去這樣做了,得到了某些結果(好的或不好的),不管結果如何,我們要幫助孩子去回顧和分析。 如此,孩子才能從中吸取經驗或教訓。 
03
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一套邏輯和行事風格來解決遇到的問題。 但孩子年齡小,缺乏經驗和判斷能力,所以,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可能出現偏差,但不意味著孩子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恰恰是我們幫助孩子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好機會,也恰恰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筆財富。
當孩子犯錯了,很多家長第一反應就是:罵和打!
因為錯誤就意味著不夠優秀,而打罵是阻止孩子犯錯見效最快的方法。
可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犯錯不可避免。
經常簡單粗暴的打罵,不僅剝奪了孩子在錯誤中學習的機會,而且這種傷害還將影響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
著名心理學教授錢銘怡,曾提出一份《青少年人格與父母養育方式的相關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父母的負面教育會直接影響子女以后的性格。
研究中提到:
經常遭受打罵的孩子的性格:頑固,冷酷,殘忍,獨立或怯懦的,缺乏自信心、自尊心,盲從,不誠實等等。
孩子犯錯不批評,5句話就搞定
心理學家說:
“在解決問題方面,最為可靠和真實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嘗試與犯錯。”
“每個錯誤都是一種反饋,孩子犯錯,就是一種嘗試上的失敗。”
具體怎么做,優媽拿優寶的事例來詳細說一說,便于大家理解和實踐。
比如:“發生什么事情了?你能跟我說說嗎?”
優寶小時候有次把水杯摔碎了,我聞聲從廚房出來,看到他的手被碎片劃傷,袖子全濕了,內心一著急,就罵了他,拿不穩還端著亂跑。
比如:“我這樣說你,你內心什么感受呢?是想哭還是委屈……”
讓孩子情緒有個出口。幫助孩子辨別情緒。
我問他:媽媽剛剛罵了你,你怪媽媽嗎? 優寶:媽媽以后可不可以不罵我。 我答:好。那你不怪媽媽,為什么哭呢?是刮疼了嗎? 優寶:不怎么疼,是我想給媽媽喝水,摔了,媽媽就喝不到了。 說完,委屈的嘟嘟小嘴,小心翼翼地看著我。 我明白,他這是委屈又怪自己沒做好。
小孩子做錯事了,內心其實是害怕和擔憂的,父母的責罵只會讓孩子更加的恐懼,而且他們可能不知道怎么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哭是他們唯一能快速做到的事。
3、幫助孩子分析對錯
“媽媽知道你愛媽媽,想給媽媽水喝,可是呢,你的小手還小,水杯太大,所以你沒拿住,才摔的,對不對?” “是,媽媽。” “水杯摔碎了沒關系,但是你的小手劃傷讓媽媽擔心和心疼,你覺得這樣好嗎?” “不好。”
當孩子意識到“不好”的時候,其實他心里就已經做出了“需要糾正”的評判。

4、詢問孩子解決辦法
起初,他說:“那我下次就少倒水,抱在懷里。” 我說:那媽媽還是擔心摔倒劃破你的手,弄濕你的衣服,怎么辦? 優寶歪著腦袋,想了一會:那我就叫你來喝。 然后,小腦袋瓜子似乎停不下來了,還反倒揪著我問東問西,甚至語出驚人。
我們詢問孩子解決辦法的時候,可能不會很順利的就得到答案,甚至得到的答案會讓你生氣,但哪怕這樣,也不要隨意吼叫。
孩子對待錯誤的方式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你怎樣對待錯誤,孩子也會這樣去對待錯誤,當你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時,孩子也會這樣。
當你用積極解決問題的態度引導孩子時,孩子以后遇到什么事,也會想著怎么解決而不是選擇逃避。

5、問問孩子希望父母怎么做
就像優寶,我問他,希望我下次怎么做時? 他毫不猶豫地說,希望我不要罵他,希望我能停下手上的活,休息休息,順便陪他說說話。 雖然,我有時候不能完全放下手頭的活,去陪他好好說話,但是至少知道了他內心的想法,然后盡量去這樣做。 明顯,我們倆關系更親密了。
最后,別忘了,給孩子審視自己的機會。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