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樂郭氏正骨
平樂正骨即洛陽平樂郭氏正骨,自郭祥泰于清嘉慶元年(1796年)在平樂村創立平樂郭氏正骨醫術以來,其后的幾代傳人都秉承祖訓,致力于中醫骨傷醫學的發展、創新,使得源遠流長的平樂正骨,由治病救人的民間樸素醫技上升為造福人類的中華骨傷科學。2008年6月“平樂郭氏正骨法”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平樂郭氏正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果你有膝關節炎,并伴隨疼痛,請記住下面這四句話: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心情是寧靜,最好的最治療是鍛煉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又稱為膝關節增生性關節炎、退行性骨關節病等,是一種多發的慢性進行性骨關節疾病。臨床表現為膝關節出現彈響、腫脹、疼痛、活動受限等一系列癥狀。
關節積液能抽么?會不會越抽越多?
對于抽積液是否能抽,目前醫學界沒有定論,對于膝蓋腫脹特別明顯的患者,抽取積液確實可以讓關節變得更輕松,但這一方式只是暫時緩解,并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腫脹的形成。而且經常抽積液,還容易導致關節腔內感染,但積液并非是越抽越多,只是在沒有控制炎癥的情況下,積液剛抽完,新的積液又會產生而已。
帶護膝是好是壞?
護膝對于關節炎患者能起到保暖、維持關節穩定的作用,但護膝適合短期佩戴,如果長期佩戴反而會導致關節周圍肌肉萎縮,加重關節不穩。另外,如果是髕股軟化,就不適合佩戴傳統的護膝,這樣會導致髕骨軟骨磨損加重,可以選擇專用的髕骨固定帶。
為什么熱敷后關節越來越腫?
熱敷確實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除腫脹,但骨性關節炎的腫脹并不是一般的腫脹,而是炎性腫脹,本質是毛細血管的擴張,而熱敷會使得毛細血管進一步的擴張,加重炎癥反應。所以,對于這種炎癥反應引起的腫脹,應該用冷敷來收縮毛細血管,減輕局部的炎性充血。
膝關節積液
靈活與穩定,是膝關節非常重要的兩個特性。但這兩個特性天生是一對矛盾體,過度靈活,就不容易穩定,過度穩定,就不容易靈活,二者在此消彼長中掌握著一定的平衡。
人年輕的時候,膝關節是非常靈活的,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因為這種“靈活”,帶給了膝關節很多損傷,作為下肢的“運動軸”,膝關節表面有一層非常光滑的軟骨,這層軟骨既能起到減少摩擦的作用,又能起到緩沖壓力的作用。當人活動量過大,體重增加時,最容易損傷關節表面的軟骨,導致骨性關節炎。
“膠著”現象:即關節在某一位置較長時間靜止不動之后,再活動時非常疼痛,屈伸不能,必須緩慢地逐漸活動一會之后,“膠著”現象才會消失,膝關節才能屈伸運動。
絞鎖:是指在行走等運動過程中,膝關節突然被鎖在某一位置上不能運動,像有東西將關節“卡住”一樣,常需要試探著將關節搖擺屈伸,往往在感到“咯噔”響后,關節才恢復原先的活動。關節軟骨剝脫形成的游離體及破裂的半月板是引起關節絞鎖的常見原因。
疼痛:活動多時疼痛加重,休息減輕,再活動時仍可疼痛,甚至更重。上下樓梯尤為困難,只能用好腿或癥狀輕的一條腿一蹬一蹬上下樓梯,而不能像正常人一樣兩腿交替上下樓梯,并且往往是下樓梯比上樓梯更加困難。關節扭傷、著涼、過勞通常可誘發或加重關節疼痛。疼痛嚴重者腿不能活動,還會影響睡眠質量。
膝關節組織
冬季,是一年當中治療膝關節問題的關鍵時期。中醫上稱其為“痹癥”。意思是,遇到冬季降溫,癥狀會明顯加劇;另一方面,在這個時期的治療效果,要比其他季節要好。
1.冬病冬治,三九貼的作用:消除無菌性炎癥和水腫、疏散積液
貼劑外敷,是中醫治療膝關節炎的最基礎方法。尤其是純中藥的黑貼劑,可以將藥物濃度高度集中在膝關節,外敷通過強力穿透骨膜 ,可以使膝關節腔內組織的充血、水腫等無菌性炎癥反應消退,迫使膝關節養分吸收,消散積液。
2.冬藏三九貼,貼敷在膝眼穴和委中穴,依據“透骨拔毒,以熱驅寒”的原理,貼敷在患處,熱力蒸騰不息,循環往復,宛如一股暖流周流全身,以熱驅寒,消除膝關節處寒涼與疼痛。
寒冷寒邪是非常容易通過毛孔侵入膝關節的,一旦收到侵襲膝關節疼痛就會變得劇烈。但是,反之,在三九天里,我們中醫通過暖膝三九貼的方法,將“陽氣”通過毛孔輸送到膝關節,不僅避免關節處受冷,更做到了“冬藏”的妙用!
膝關節健康的重要性早已超過了它本身的支撐作用,甚至可以稱為人體的“第二個心臟”!人體 50% 的神經、血管、血液都在在膝關節經過。從膝關節分散在小腿上還有 60 多個穴位,足三陽經、足三陰經這六條重要經絡也從膝關節經過,是人體重要的交通要道,維護著氣血的上行下行。
鍛煉促進人的整體健康,堅持長期鍛煉是增強體質的前提,也有助于治療各種常見內科疾病。
其次,適當膝關節運動也是治療退行性骨關節炎的自身要求。關節炎不僅導致關節疼痛,也使關節僵硬。運動可有效減緩關節僵硬,維持關節靈活性,同時,鍛煉關節周圍肌肉、減緩因疾病導致的肢體肌肉萎縮,這些最終會減少骨關節炎患者因關節無力或不協調所致的關節反復損傷和退變加劇。
1.等長收縮訓練
患者取長坐位,在患側膝關節下放置一毛巾卷,讓患者主動伸膝下壓毛巾卷,每次堅持5s及以上。(50-100次/小時)
等長收縮訓練
2.等張收縮訓練
患者仰臥,患肢屈膝90°放于床上,保持大腿固定,緩慢將小腿伸直抬離床面,盡量伸直膝蓋,末期在空中維持5s,而后再緩慢回復至屈膝90°起始位(20-30次/組)
等張收縮訓練
3. 臀橋訓練
患者仰臥,雙足踩在床面上,用背部和雙足支撐,緩慢盡力抬起腰部和臀部至最大限度,末期在空中維持5s,然后緩慢回復至起始位。若患者完成較輕松,可進階至健側平放,患側下肢踩在床面,單腿撐起腰部和臀部。(15-20次/組)
臀橋訓練
4.仰臥位踩單車訓練
仰臥,雙下肢屈髖屈膝90°,交替伸髖伸膝,模擬騎自行車動作,動作緩慢而有力。必要時可于踝關節處加沙袋等負荷。(20-30次/組)
仰臥位踩單車訓練
5.下蹲夾球訓練
患者靠墻站立,重心置于健側,背部緊貼墻下蹲 30~40 度,在兩腿之間夾住籃球,不讓其掉下。末期在空中保持5s,然后緩慢回復至起始直立位。
下蹲夾球訓練
7. 站立訓練
患者于床旁站立,雙足與間同寬站立,足尖朝前,重心置于健側,患肢行內外前后抬腿訓練,至最大角度保持一定時間或完成動作為1次。
站立訓練
站立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