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話說“是藥三分毒,無毒不是藥”,類風關的“治本藥”說明書中列舉出了許多有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實際上這些藥品在治療過程中出現副作用的機率就象是買彩票中獎一樣,與大多數人無緣。如果患者能夠在醫生的指導下服藥,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但部分患者讀了藥品說明書后就不敢服用或擅自減量,在起病后的2年內沒有能很好地控制類風關的病情發展,而且并發關節結構損害。也有部分患者接受正規的聯合治療后,病情也可以得到臨床緩解,就自以為病好了而不再服藥,往往在半年內病情復發,再次從頭開始治療的效果往往不如原來好,而且在這個復發過程中關節損害也在悄悄發展。這些不良結局的出現,令人惋惜。
現代醫學觀念認為,類風關的治療目標是最大程度地緩解關節腫脹和疼痛,預防關節畸形,幫助維持正常的運動功能。藥物治療是該病治療方案的核心部分。現有治療藥物分為三大類——“治標藥”(消炎止痛藥、非甾體抗炎藥)、“治本藥”(改變病情抗風濕藥)、“激素”(糖皮質激素)。隨著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在傳統“治本藥”(化學合成的小分子藥物)的基礎上,近20-30年成功研制出多種生物制劑類“治本藥”(基因工程合成的大分子藥物),使類風關的預后得到顯著改善。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傳統“治本藥”
傳統的類風關“治本藥”,主要包括甲氨蝶呤、來氟米特、柳氮磺吡啶、氯喹和羥氯喹等,它們可減輕疾病的活動性及延緩關節結構的損傷,即有助于阻抑疾病發展,所以被稱作“改變病情抗風濕藥”。它們又因為起效時間長,往往需幾周甚至幾個月才出現作用,所以又被稱作“慢作用抗風濕藥”。這些藥物的共同特點是,都是從治療其他疾病的藥物中借用于類風關的治療,因此藥品說明書中都沒有“類風關”這個適應證。例如,甲氨蝶呤原來是抗腫瘤藥,其副作用包括肝功能損害、口腔潰瘍、白細胞減少等;來氟米特最初是殺蟲劑,后發現其有免疫抑制作用,其副作用包括皮膚瘙癢、脫發、肝功能損害、白細胞減少等;柳氮磺吡啶原來用于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其副作用包括胃腸道反應、過敏(皮疹)等;氯喹和羥氯喹原為治療瘧疾的藥物,氯喹有視網膜蓄積毒性而影響視力,現已較少應用。羥氯喹可能影響眼外肌的調節而出現可逆性的視物模糊,總體而言羥氯喹的安全性最好,甚至孕婦在妊娠期間都可以繼續服用,但是其抗類風濕的作用強度也最弱。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新型“治本藥”
新型的類風關“治本藥”,以生物制劑為代表,主要包括高度選擇性阻斷具有致病作用的腫瘤壞死因子(TNF)的益賽普或恩利、類克、修美樂,以及高度選擇性阻斷具有致病作用的白介素-6(IL-6)的雅美羅。它們的共同特點是,均為蛋白質類藥物,采用基因工程技術生產,所以被稱作“生物制劑”,這類藥物口服無效,必須注射給藥。相對于傳統“治本藥”,生物制劑類“治本藥”一般在數天內即起效,且作用強度明顯提高,并可有效地預防關節結構損害。其主要副作用是繼發感染的風險略有增高,尤其是原有結核病史的患者在應用生物制劑后可能會出現結核復發。其主要缺點是昂貴的價格,難以在大多數患者中普遍應用。
除了類風關的治療藥物在近年取得了長足進步,醫學上對類風關的治療理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即根據病情活動指數和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盡早采用2-4種“治本藥”(甚至包括強的松)聯合治療,在治療過程中定期復診,及時調整治療藥物的種類和劑量,盡可能在疾病的早期階段最大程度地抑制病情,在病情獲得緩解后,醫生再逐步把毒副作用相對稍大的藥物減量、撤除。由于醫學科學技術的限制,目前尚無法把類風關徹底治愈或斷根。因此在病情獲得緩解后,仍需保留1-2種“治本藥”繼續鞏固治療,以免病情復發。
類風關是一種慢性持續性、進展性、破壞性關節炎,需要終身治療。在30年前,80%以上患者因關節畸形而殘疾,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類風關的治療藥物以及治療策略均取得了顯著進步。患者只要長期堅持合理的治療,完全有可能達到臨床緩解(病情基本不發展),與疾病共生存。
希望以上內容能夠幫到您!名醫匯,讓病人家庭輕松一點!提供預約掛號、網上咨詢、陪診服務等多項就醫服務,依據患者真實的就醫分享與點評,傾力打造“名醫排行榜”,精準讀取你的就醫需求!
更多疾病知識,以及預約掛號、就醫咨詢等服務,可掃碼關注名醫匯官方微信“mingyihuinet”(或復制此名稱,進入微信搜索添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