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福老人歡迎您http://qwp43.360doc.com國內(nèi)油畫國外油畫水墨風韻精致工筆素描白描漆畫瓷板畫精美烙畫鉛筆畫鋼筆畫版畫水彩水粉精美內(nèi)畫cg插畫體育圖片工藝精品奇石花鳥動物美女麗影風光攝影視頻電影學習筆記元-倪瓚繪畫作品欣賞
2012-07-11
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字泰宇,后字元鎮(zhèn),號云林,又署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別號荊蠻民、凈名居士、朱陽館主、莆閑仙卿、幻霞子、東海農(nóng)、無住庵主、絕聽子、曲全叟、滄海漫士、懶瓚、東海瓚、奚元朗。無錫(今屬江蘇)人。世居無錫祗陀里,多喬木,建堂名云林,因以云林自號。他一生不做官,其家是吳中有名的富戶;但倪瓚不愿管理生產(chǎn),自稱"懶瓚",亦號"倪迂"。性好潔,服巾日洗數(shù)次,屋前后樹木也常洗拭。家中藏書數(shù)千卷,親手勘定。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guān)仝、李成 ,加以發(fā)展 , 畫法疏簡 ,格調(diào)天真幽淡。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gòu)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為側(cè)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墨竹蕭爽清麗。論畫主張抒發(fā)主觀感情,認為繪畫應表現(xiàn)作者“胸中逸氣”,不求形似,說“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文人畫家有很大影響,享譽極高,畫史將他與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并稱元四家。工書法,擅楷書,古淡秀雅,得魏晉人風致。作品有:《江岸望山圖》、《竹樹野石圖》、《溪山圖》、《六君子圖》、《水竹居圖》、《松林亭子圖》、《獅子林圖》卷、《西林禪室圖》、《幽澗寒松圖》、《秋林山色圖》、《春雨新篁圖》、《小山竹樹圖》、《容膝齋圖》、《修竹圖》、《紫蘭山房圖》、《梧竹秀石圖》、《新雁題詩圖》、《漁莊秋霽圖》、《虞山林壑圖》、《秋亭嘉樹圖》、《怪石叢篁圖》、《竹枝圖》等傳世。王冕《送楊義甫訪云林》說,倪瓚“牙簽曜日書充屋,彩筆凌煙畫滿樓”。
【名稱】元 倪瓚 幽澗寒松圖
【年代】元代
【簡介】圖軸,紙本,水墨,縱:59.7cm,橫:50.4cm。臺灣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是為友人周遜學所作,并題五言詩:“秋暑多病暍,征夫怨行路。瑟瑟幽澗松,清蔭滿庭戶。寒泉溜崖石,白云集朝暮。懷哉如金玉,周子美無度。息景以橋?qū)Γρ运寂c晤。”倪瓚清高持節(jié),一生不仕,他“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富貴烏足道,所思垂今名。”(《述懷詩》)不僅自己抱守出世的生活態(tài)度,而且對朋友們的入世為官也堅決反對。此幅一為友人贈別,更是勸友人“罷”征路,“息”仕思,含有強烈的“招隱之意”。平遠畫溪澗幽谷,山石依次漸遠,二株松樹挺立于杳無人跡的澗底寒泉,意境荒寒,超然出塵,似乎暗寓著仕途的險惡和歸隱的自得。構(gòu)圖不用常見的“一河兩岸”兩段式章法,但畫幅上方和其大多數(shù)作品一樣,留出大片空白,讓觀者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山石墨色清淡,筆法秀峭,渴筆側(cè)鋒作折帶皴,干凈利落而富于變化。松樹取蕭疏之態(tài),筆力勁拔。此幅作品簡淡超逸,雖未署年款,但從書法由豎長變?yōu)楸夥揭约懊詈彤嬶L來看,當是晚年之作。
【名稱】元 倪瓚 幽澗寒松圖
【年代】元代
【簡介】圖軸,紙本,水墨,縱:59.7cm,橫:50.4cm。臺灣故宮博物院藏。
此幅是為友人周遜學所作,并題五言詩:“秋暑多病暍,征夫怨行路。瑟瑟幽澗松,清蔭滿庭戶。寒泉溜崖石,白云集朝暮。懷哉如金玉,周子美無度。息景以橋?qū)Γρ运寂c晤。”倪瓚清高持節(jié),一生不仕,他“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富貴烏足道,所思垂今名。”(《述懷詩》)不僅自己抱守出世的生活態(tài)度,而且對朋友們的入世為官也堅決反對。此幅一為友人贈別,更是勸友人“罷”征路,“息”仕思,含有強烈的“招隱之意”。平遠畫溪澗幽谷,山石依次漸遠,二株松樹挺立于杳無人跡的澗底寒泉,意境荒寒,超然出塵,似乎暗寓著仕途的險惡和歸隱的自得。構(gòu)圖不用常見的“一河兩岸”兩段式章法,但畫幅上方和其大多數(shù)作品一樣,留出大片空白,讓觀者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山石墨色清淡,筆法秀峭,渴筆側(cè)鋒作折帶皴,干凈利落而富于變化。松樹取蕭疏之態(tài),筆力勁拔。此幅作品簡淡超逸,雖未署年款,但從書法由豎長變?yōu)楸夥揭约懊詈彤嬶L來看,當是晚年之作。
【名稱】元 倪瓚 容膝齋圖
【年代】元代
【簡介】紙本水墨,縱74.4厘米,橫35.5厘米。臺灣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分近、中、遠三景,近處作平坡,上植數(shù)枝樹木,間或綴以茅舍亭閣;遠處作巒頭或低矮的土坡,作為近景與遠景之間的過渡部分則多為大片空白,不著一墨,是為湖水。
【名稱】元 倪瓚 秋亭嘉樹圖
【年代】元代
【簡介】立軸,紙本,墨筆。縱134厘米,橫34.3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描繪秋山嘉樹,沙磧孤亭。山石用折帶皴,橫筆點苔。畫樹取疏松之態(tài),筆筒意賅。風格天真幽淡,意境荒寒。自題“七月六日……寫秋亭嘉樹圖并詩以贈。”
【名稱】元 倪瓚 水竹居
【年代】元代
【簡介】紙本設(shè)色,縱55.5厘米,橫28.2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名稱】元 倪瓚 六君子圖
【年代】元代
【簡介】紙本,水墨,縱:61.9厘米,橫:33.3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六君子圖》寫江南秋色, 坡陀上有松、柏、樟、楠、槐、榆六種樹木, 疏密掩映, 姿勢挺拔。圖的上部有遠山地抹。全圖氣象蕭疏, 近乎荒涼, 用筆簡潔疏放。此圖后有黃公望題詩云:“遠望云山隔秋水, 近有古木擁披陀, 居然相對六君子, 正直特立無偏頗。”《六君子圖》因此得名。
樹木用筆簡潔疏放,似不經(jīng)意而骨力內(nèi)含。故王鐸題語中評道:“畫之簡者,其神骨韻氣則不薄。”畫幅中自題一則,述作畫經(jīng)過。此圖作于至正五年(公元1345年),時倪瓚年四十五歲。畫幅中還有元公望、朽木居士、趙覲、錢云等詩。詩塘中有明人董其昌題識,裱邊有明人王鐸,清人周壽昌、許乃普、陳榮等題跋或觀款。
【名稱】元 倪瓚 虞山林壑圖
【年代】元代
【簡介】立軸,紙本,墨筆。縱94.6厘米,橫34.9厘米。(美)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此畫仍取一河兩岸式的構(gòu)圖,但水中有五道洲渚及一組雜樹,遠山近坡的淡墨皴染較多。畫風較其典型作品繁密。與其盛年所作《漁莊秋霽圖》、《楓落吳江圖》等用線勾括坡石的畫法相比,此圖坡石皴擦善用乾筆,風格渾穆。應是倪氏晚期山水畫的特點。
【名稱】元 倪瓚 琪樹秋風圖
【年代】元代
【簡介】立軸,紙本,墨筆,縱62厘米,橫43.3厘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以淡墨側(cè)鋒皴出坡上喬柯拳石,濃墨寫細竹三五莖,蒼古之中饒有秀潤之氣。倪瓚的作品,被時人稱為“殊無市朝塵埃氣”。畫面總是平遠小景,疏疏落落,悄無人影,枝頭無綠葉,僅有蕭疏瘦硬的干枝,具清冷、寂寞、淡然之意。與其說他表現(xiàn)的是景色,莫如說是心情的寫照。
倪瓚(130l--1374),字元鎮(zhèn),又字玄瑛,別號荊蠻民、凈名居士、朱陽館主、滄浪漫士、曲全叟、海岳居士等,又曾署名東海倪瓚、懶瓚,變姓名曰奚玄郎,題名詩畫時常用云林。元大德五年(1301)倪瓚生于無錫梅里詆陀村。祖父為本鄉(xiāng)大地主,富甲一方,貲雄鄉(xiāng)里。父早喪.弟兄三人,同父異母長兄倪昭奎字文光,是當時道教的上層人物,曾“宣受常州路道錄”、 “提點杭州路開元宮事”、 “賜號元素神應崇道法師,為主持提點”、又“特賜真人號,為玄中文潔真白真人。”二哥(同胞)倪子瑛。在元代,道教的上層人物地位很高,有種種特權(quán),既無勞役租稅之苦,又無官場傾軋之累,反而有額外的生財之道。倪瓚從小得長兄撫養(yǎng),生活極為舒適,無憂無慮,倪昭奎又為他請來同鄉(xiāng)“真人”王仁輔為家庭教師。倪瓚受到這樣的家庭影響和教育,養(yǎng)成了他不同尋常的生活態(tài)度,清高孤傲,潔身自好,不問政治,浸習于詩文詩畫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異其趣。故而一生末仕。
青少年時期的倪瓚雖然家境富裕,生活優(yōu)裕,但未染上紈绔子弟習氣,對自身的學習修養(yǎng),抓得挺緊。家中有一座三層的藏書樓“清泌閣”,內(nèi)藏經(jīng)、史、子、集、佛經(jīng)、道籍千余卷。倪瓚每日在樓上讀書作詩,除精心研讀典籍外,對佛道書籍也多有涉獵。“清泌閣”內(nèi)還藏有歷朝書法名畫,時間較遠的有三國鍾繇的《薦季直表》,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圖》等。倪瓚對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對董源的《瀟湘圖》、李成的《茂林遠岫圖》、荊浩的《秋山圖》,潛心臨摹,揣摹其神韻氣質(zhì)。同時,他常外出游覽,見到有價值的景和物隨手描繪,他精細地觀察自然界種種現(xiàn)象,認真地寫生,歸后往往畫卷盈笥。倪瓚一方面注意繼承傳統(tǒng)技法,博采各家所長,勤奮的學習,為他后來在繪畫上的創(chuàng)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元泰定五年(1328),長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繼之,母邵氏和老師王仁輔相繼去世,使倪瓚悲傷不己。他原來依靠其長兄享受的特權(quán),隨之淪喪殆盡,倪瓚變成了一般的儒戶,家庭經(jīng)濟日漸窘困,他懷著憂傷的情緒, 自作述懷詩,詳述當時自己痛苦的環(huán)境。
元天歷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內(nèi),是倪瓚繪畫創(chuàng)作的成熟期。這時期,倪瓚廣泛交際,友人多為和尚、道士或詩人、畫家。他作的詩作多半也是和這類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張伯雨是有名的道土,倪瓚曾為其精心繪制了《梧竹秀石圖》。另一位他所推祟的名畫家黃公望亦是當時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學深邃,比他年長32歲。黃公望曾花10年時間,替倪瓚畫《江山勝攬圖》卷,長二丈五尺余,是黃氏淺絳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畫卷題款為至正戊子(1348);那時倪瓚48歲。此時,他開始信仰道教(全真教),養(yǎng)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脫塵世逃避現(xiàn)實的思想,這種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畫上,作品呈現(xiàn)出蒼涼古樸、靜穆蕭疏的意向。
從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瓚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蹤飄泊無定,足跡遍及江陰、宜興、常州、吳江、湖州、嘉興、松江一帶,以詩畫自娛。這時期,也是倪瓚繪畫的鼎盛期。他對太湖清幽秀麗的山光水色,細心觀察,領(lǐng)會其特點,加以集中、提煉、概括,創(chuàng)造了新的構(gòu)圖形式,新的筆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藝術(shù)風格。作品個性鮮明,筆墨奇峭簡拔,近景一脈土坡,傍植樹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兩座,中間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遠處談淡的山脈,畫面靜謐恬淡,境界曠遠, 此種格調(diào),前所未有。這一階段,倪瓚創(chuàng)作了《松林亭子圖》(1354)、《漁慶秋霽圖》(1355)、《怪石叢篁圖》(1360)、《汀樹遙岑圖》(1363)、《江上秋色圖》(1368)、《虞山林壑圖》(1371)等許多力作給后來的朋清繪畫以巨大的影響,成為元四大畫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其妻蔣氏病死,倪瓚受到很大的打擊。長子早喪,次子不孝,生活越覺孤苦無依,內(nèi)心煩惱苦悶,無所適從。明初,朱元障曾召倪瓚進京供職,他堅辭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作《題彥真屋》詩云: “只傍清水不染塵”,表示不愿做官。他在畫上題詩書款只寫甲子紀年,不用洪武組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瓚在江陰長涇借寓姻戚鄒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疲,便到契友名醫(yī)夏顴家就醫(yī),夏筑停云軒以居之。倪瓚一病不起,于陰歷十一月十一日死于夏府,享年74歲。他的遺體埋葬在江陰習里,后改葬在無錫英蓉山麓的祖墳。
倪瓚性情清高孤傲,個性迂癖,不事俗務,一生沒做過官。明人搜輯的《云林遺事》中說,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聽到咳嗽聲,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細尋覓,有無痰跡。仆人找不到,假說痰吐在窗外梧桐樹葉上,他就叫趕快把葉剪下,丟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倪瓚還有一傳說:“ 吳王”張士誠之弟張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畫絹請他作畫,并送了很多金錢。倪瓚大怒,撕絹退錢。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張,被痛打了一頓,倪瓚當時卻噤口不出一聲。事后有人問他,他答道:“一出聲便俗”。倪瓚曾作一詩以述其懷“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富貴烏足道,所思垂令名。”
倪瓚詩書畫三絕。倪瓚的繪畫開創(chuàng)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畫風,與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并稱“元代四大家”。畫法疏簡,格調(diào)天真幽淡,以淡泊取勝。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gòu)圖多取平遠之景,善畫枯木平遠、竹石茅舍,景物極簡。其畫多以干筆皴擦,筆墨極簡,所謂“有意無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蕭條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瓚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譽極高。明何良俊云:“云林書師大令,無-點塵土。”明代江南人以有無收藏他的畫而分雅俗。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數(shù)百年畫壇有很大影響。至今乃被評為“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瓚是個性較為獨特的書畫家。他的書法作為在野的高人韻士,參禪學道,浪跡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韻,寫出了他簡遠蕭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風格。 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贊美過他的書法。文征明評曰:“倪先生人品高軼,其翰札奕奕有晉宋風氣 。”董其昌評曰: “古淡天真,米癡(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瓚與格守帖學的書法比較,完全是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不免遭人非議。如項穆指責倪瓚“下筆之際,苦澀寒酸。縱加以老彭之年,終無佳境也”。而近代書家李瑞清認為:“倪迂書冷逸荒率,不失晉人矩 ,有林下風, 如詩中之有淵明(陶淵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倪瓚傳世作品有《三印帖》、《月初發(fā)舟帖》、《客居詩帖》、《寄陳惟寅詩卷》、《與率度札》、《與良常詩翰》、《與慎獨二簡》、《雜詩帖》等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