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躍老師讓我來發言的時候,我就在想我來講什么呢。其實我一直對“元培”兩個字特別敏感:什么是元培學院?我們為什么要設立元培學院?同學們作為各省的高分考生,為什么這么踴躍報元培學院?所以我想講一講“元培”的含義。大家要知道,元培學院是北大按照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專門設置的一個學院。這個先進的教育理念,后來發現,和我們的老校長蔡元培先生的大學理念相當契合,所以我們學院的名字叫做元培學院。那么什么是“元培”?蔡先生關于大學的理念是什么?接到吳躍老師的任務之后,我就研讀了蔡校長的一些文章和演說。我發現,蔡校長的大學理念里有三點,基本表達了元培的精神,值得我們重視。
我今天的演講標題或許可叫做“元培的精神”。為什么要講元培精神呢?元培學院沒有自己的教師隊伍,它靠的是什么?它靠的是一個理念。如果我們缺乏一個強有力的理念,缺乏一種真正的精神,那么元培學院如何實現自我認同呢?我自豪,因為我是元培的,那么請問你自豪什么?哲學系同學可以自豪哲學系的歷史、哲學系的名家大師、哲學系在中國哲學界的地位,元培沒有自己的老師、沒有自己的專業成就,我們自豪什么?所以我覺得,元培學院需要一個自我的精神認同,這個精神認同來自蔡校長的教育理念、大學理念。我希望我們能夠經常重溫蔡校長的思想,加強元培的自我精神認同。
第一點,是蔡校長的大學“本科”理念。最近我有一個重要發現,“本科”一詞是蔡校長最先提出來并加以倡導的。可是今天,我們只是把“本科”看成是比“專科”更高的一種大學學歷教育,差別只在于本科畢業可以授學士學位,而專科沒有學位。這樣理解的“本科”完全喪失了蔡校長給予“本科”的源始含義。在蔡先生執掌北大校長的時候,中國的高等教育已經有許多學科,文法商理工農醫七科并舉,北大應該如何辦?蔡校長說:“完全的大學,當然各科并設,有互相關聯的便利。若無此能力,則不妨有一大學專辦文理兩科,名為本科,而其他應用各科,可辦專科的高等學校,如德法等國的成例。以表示學與術的區別。因為北大的校舍與經費,決沒有兼辦各種應用科學的可能,所以想把法律分出去,而編為本科大學;然沒有達到目的。”這里說得很清楚,所謂本科,文科理科合稱之意;蔡校長想把北大辦成一個純粹的本科大學,把文理科之外的各科都分出去,但沒有達到目的。蔡校長為什么要把北大辦成一個本科大學呢?因為本科是其他專科的基礎、基本,所謂本科也就是基本之科。法科、商科、工科、農科、醫科,是應用學科,它們不是基本學科,而是專門學科。專科應該按照德國的慣例,稱高等專科學校。比方說我們隔壁的那個大學,應該稱高等工科學校,它不是本科。當然我們沒有貶低的意思,巴黎高等師范也是很牛的,德國很多高等專科學校也是很牛的。但是,你是高等專科,不是大學啊。大學就是本科,本科就是文科、理科。
我認為元培的理念,第一點,它是真正意義上的本科學院。元培學院實際上回到蔡校長未競的理想,辦成真正的本科學院。我自己一向堅持,整個北大的本科,都應該走元培的道路。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當然也有很大的爭論。我覺得之所以有很大的爭論,是由于沒有對“本科”二字正本清源。元培學院的同學應該自豪,我們的學院是真正的蔡校長意義上的本科學院,其他的都不是,或者不全是。
這一點其實剛才鄂院長也講了,元培學院要搞博雅教育、通識教育,而不是專業教育、專科培訓。我們知道現在的世界一流大學,他們都有本科學院,而本科學院往往是該大學最核心最貴重的部分。比如哈佛,HarvardCollege出來的本科生最牛。我們北大也應該如此,應該最重視我們的本科教育,而在本科教育中應該最重視元培,因為剛才說了,元培是真正意義上的本科學院。元培的才是本科生啊,你說你是光華的,光華那是高等專科學院,那不是本科學院,元培才是本科學院,對不對?我看網上流傳一個“鄙視鏈”,北大如果有鄙視鏈的話,元培學院應該位處最高端,鄙視群雄,哈哈。
第二點,是蔡校長文理融通的理念。蔡校長說:“那時候我又有一個理想,以為文理是不能分科的。例如文科的哲學,必植基于自然科學;而理科學者最后的假定,亦往往牽涉哲學。從前心理學附入哲學,而現在用實驗法,應列入理科;教育學與美學,也漸用實驗法,有同一趨勢。地理學的人文方面,應屬文科,而地質地文等方面屬理科。歷史學自有史以來,屬文科,而推原于地質學的冰期與宇宙生成論,則屬于理科。所以把北大的三科界限撤去而列為十四系,廢學長,設系主任。”
蔡校長當年想把北大辦成一個文理融通的學校。很不幸的是,眼看就要100年過去了,蔡校長講這話是1917年初,后年就100年了,中國的高等教育,我認為沒有達到蔡校長這個本科教育的目標。過去半個多世紀,中國高等教育實行的是嚴重分科教育,文不學理、理不習文。今天剛剛開始覺悟到需要改革這種分科制,而我認為元培學院肩負著這個使命。我們的元培學院,應該給同學們提供一個制度安排,使得你必定要文理兼修。當然你最后也要有一個major,但你在頭一兩年內,你有極大的自由度、極大的自由空間可以去文理兼修,充分地吸取北大里的課程精華。所以大家作為元培的學生是非常幸運的,因為元培學院本質上是一個文理兼修、文理融通的學院。
第三點,是蔡先生“研究學問、養成人格”的理念。蔡先生說:“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學者當有研究學問之興趣,尤當養成學問家之人格”,不是職業培訓所、不為升官發財派發文憑。最近施一公院士也談到這個問題,他痛感清華這樣的名校也把就業問題放在辦學的首要位置。著什么急?大家如此的智商、如此的奮斗熱情,找工作還會有什么問題?
研究學問這一點不用多說,養成人格往往被忽視,需要多說幾句。元培這個名字很好,“元”是original,是指最根本的東西,什么是最根本的東西?是人格,是那種既有中國傳統圣賢之修養,又有西方自由博愛之理想的人格。蔡元培先生本人就是這樣的人格典范。養成人格,是我們元培精神中的應有之義。
我總結一下,元培精神,是大學本科的精神,是文理融通的精神,是研究高深學問、養成人格的精神。我謹以我們老校長倡導的三大理念與諸位共勉,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