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心理學里面,有一個名詞叫做社會感染,是一種較大范圍內的信息與情緒的傳遞過程,即通過語言、表情、動作其他方式引起眾人相同的情緒和行為。
特點:雙向性
感染者與被感染者可以相互轉換,你感染我,我感染你。
爆發性
在較大群體內部產生循環感染,反復震蕩,反復循環,引發強烈的沖動性情緒,導致非理性行為的產生。
接受的迅速性
在感染的氛圍中,感染者發出的信息及其情緒刺激,被感染者迅速地接受。
社會感染的分類
個體間的感染
發生在個人之間或者小群體成員之間的感染,是社會感染最常見的形式。
大眾傳媒的感染
指廣播、電視、電影、報刊、文藝作品及其互聯網等大眾傳播媒介對個體情緒的影響。
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文化生活與精神生活日趨豐富,大眾傳媒的感染日益突出,影響巨大深遠。
大型開放群體的感染
發生在處于同一物理空間,但其成員又不可能人人都能接觸到的大型群體內的感染。其重要特征是循環反應,個體的情緒可引發他人產生相同的情緒。而他人情緒又反過加劇原有的情緒。這種感染中情緒反復激蕩,易于爆發,導致人群非理性行為的發生。例如,球迷鬧事,邪惡的狂熱,宗教,戰爭,巨大災變。人們的驚慌失措等等,都是此類社會感染造成的結果。
社會感染有積極和消極的不同。
易中天、于丹講課,而引發回歸學習中國歷史,探究中國傳統文化;蛆蟲柑橘,雞蛋里有三氯氰胺而引發經濟死循環,生產者受損;汶川大地震而引發對生命的思考、對社會良知、對高尚道德的呼喚;北京召開盛典奧運會引發愛國情等。類似事件都含有社會感染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