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我虛弱性的非特異性表現(xiàn)
克恩伯格認為,邊緣性病人普遍存在幾種“非特異性的”自我虛弱性。首先是焦慮耐受性低下,焦慮耐受性低下是指個體缺乏應對超負荷焦慮的技能。其次,沖動控制能力缺乏,它是指由于彌漫性的心理內部的緊張而引起的不可預測的,突發(fā)性的行為。第三,成熟的升華通道的缺乏,例如,沒有能力從事創(chuàng)造性的娛樂或工作。最后,由于自體和客體表象的分化不充分導致自我邊界模糊。
(二)初級過程思維傾向
在克恩伯格看來邊緣性病人在一般情況下所使用的都是次級過程思維,他們在日常生活中都具有正常的推理和判斷,但在非結構化的情境中以及在應激的情況下,他們就會傾向于使用初級過程思維??硕鞑裾J為,在應激的作用下,在深層心理治療產生的移情關系中或在酗酒及使用藥物的情況下,邊緣性病人又產生簡短的退行性精神病發(fā)作的傾向。除此之外,他們的現(xiàn)實檢驗基本上是完整的。邊緣性病人的精神病發(fā)作并沒有特別的意義,是簡短的,也是可逆的。這種簡短的精神病發(fā)作持續(xù)的時間一般只有幾分鐘,通常不會超過兩天。并不是所有的邊緣性病人都有這種暫時的精神病發(fā)作,這種精神病發(fā)作反映了邊緣性病人在現(xiàn)實檢驗方面的自我機能潛隱著易碎性。
(三)特定的防御機制
克恩伯格闡述了邊緣性人格病人的六種原始防御機制。他認為,這六種原始防御機制是邊緣性診斷的特異性病因。分裂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防御機制。其它幾種原始防御機制分別是原始理想化,投射認同,否定,全能感和貶低化。神經癥病人在兒童期也會使用上述幾種原始防御機制,但他們會隨著成長漸漸更多的使用以壓抑為核心的較成熟的防御機制。盡管邊緣性病人在日?;顒又幸财毡槭褂幂^成熟的防御機制,但在應激的情境中仍然傾向于使用這六種原始防御機制。
(四)病理性的內在客體關系
邊緣性人格組織的內在客體關系的特殊病理表現(xiàn)是,沒有能力對好與壞兩方面的認同和內射進行整合。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似乎是由于在初級自我裝置發(fā)展中的某種缺陷及焦慮耐受性缺乏所導致的原發(fā)性攻擊或繼發(fā)于挫折的攻擊過分強烈。持續(xù)存在的,分裂成“全好”或“全壞”的內射,會導致多方面的后果。首先,力比多與攻擊性驅力派生物之間缺乏相互滲透會妨礙對自我情感傾向的調節(jié)和分化,原始情感狀態(tài)爆發(fā)傾向仍會保持不變。當正性和負性的內射沒有融為一體時,自我就沒有能力體驗抑郁,關心和內疚,進而也不能對同一個包含好和壞兩種特性的客體表現(xiàn)出包容傾向。自我產生抑郁反應的能力似乎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在情感傾向上相對立的自我意象之間的張力,當好的與壞的自我意象整合在一起時,這種張力就會形成,結果攻擊性就能得到承認,并且,當客體不再被看成要么是完全好的,要么是完全壞的時,其結果是,愛欲和攻擊性向整合的客體方向的結合就能得以實現(xiàn),同時也會激起對客體的內疚和關心。邊緣性病人經常表現(xiàn)出沒有能力體驗對客體的內疚感和關心。他們的抑郁反應表現(xiàn)為原始的無力憤怒,并感到被外部力量所戰(zhàn)敗,而不是以哀傷的態(tài)度去對待那些好的,已失去的客體,也不為對自己和他人的攻擊感到后悔。
因為超我整合受阻,自我就會將超我的要求和禁止投射出去。超我對自我整合的壓力消失了,自我體驗內疚的能力也消失了。貶低客體的傾向也會阻礙超我的整合,尤其阻礙了對來自父母意象的現(xiàn)實要求的正常實質性的內化;對父母意象的貶低會妨礙邊緣性人格病人在超我內化形成中對所需的最重要資源的利用。
總而言之,存留于自我之中的原始的,非現(xiàn)實的自體意象,在性質上是極其矛盾的,不能形成整合的自體概念;客體意象不能被整合,因此這些客體意象阻礙了對外部客體的更現(xiàn)實的評價?!叭珘牡摹弊泽w和客體意象持續(xù)投射,使一個危險可怕的客體世界一直延續(xù)下去;“完全好的”自體意象被用來防御這個危險可怕的客體世界,于是,夸大妄想式的理想自體意象就建立起來。自體和客體之間保持著足夠的界限(自我邊界穩(wěn)定),以容許對現(xiàn)實的要求做出實際的,及時的適應,但是,由于這些非整合的自體和客體意象對超我整合的干擾,不可能對現(xiàn)實的要求,尤其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要求進行更深層的內化。那些超我結構的發(fā)展是在與前生殖器期的驅力衍生物密切相關的施虐性前身的影響下進行的,這些理想自體和理想客體意象總是強化全能感和對自體的夸大妄想性的要求,而不是強化起調節(jié)作用的自我理想。一般來說,超我的機能常常保持擬人化,不會發(fā)展到抽象化的程度,并且容易再投射到外部世界去。
(五)身份紊亂
身份紊亂的主觀體驗通常是慢性的空虛感,對他人的知覺是膚淺而貧乏的,對他人,尤其是對自己的知覺常是矛盾的,不一致的。這些病人身上表現(xiàn)出的關于他人和自體的矛盾的方面不能整合,被認為是早期攻擊性的持續(xù)作用而所致。這種隔離作為一種防御作用保護好的方面不受恨和壞的方面的污染。對自己和對他人的片面看法也表現(xiàn)在邊緣性病人沒有能力用有意義和連貫一致的方式來描述他們自己。在心理治療的會談中,病人的語言充滿了明顯的矛盾性描述,行為和個人史的資料都很混亂,治療師很難將這個人視為一個完整的人??硕鞑衽e例說明在這種病人身上出現(xiàn)的行為與情感的相互矛盾和不一致,病人還意識不到這種矛盾和不一致??硕鞑襁€將這種情況與神經癥的典型表現(xiàn)進行了比較。一位嬰兒樣人格(屬于邊緣性人格的范疇)的病人來看病的主訴是:她很厭惡被男人當作性的對象對待,并描述了男人們對于性方面的肉欲態(tài)度。最后她還告訴治療師,她在社交上很退縮以回避與男人在性方面的接近。她還提到,過去她一直作為“兔女郎”為《花花公子》雜志工作。面對這種自相矛盾之處,她自己也很驚訝。與神經癥性的癔癥病人相比較,后者矛盾性傾向更為明顯,后者既害怕自己產生性欲又害怕男人產生性欲。但與邊緣性病人相比較,癔癥病人自己能意識到這種矛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