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張姓始祖源濮陽是由中國權(quán)威歷史文化專家認證的
(一)
著名歷史、考古、姓氏學家題詞選
張岱年題詞
李學勤題詞
張文彬題詞
張忠培題詞
謝辰生題詞
張希清題詞
張政烺題詞
傅振倫題詞
楊向奎題詞
朱紹候題詞
楊靜琦題詞
謝鈞祥題詞
(二)
權(quán)威論文選
1. 中華張姓祖根在濮陽已經(jīng)成為學術(shù)界共識
張希清
(北京大學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常務(wù)副會長兼秘書長)
河南濮陽,地處中原,古稱帝丘,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帝嚳均建都于此,故有“顓頊遺都”之稱,“中華帝都”之譽。華夏張姓源于濮陽。戰(zhàn)國時期的史籍《世本》記載:“張姓,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就是說,與顓頊同為中華人文始祖黃帝之孫的揮公,顓頊為帝時任官為“弓正”,因觀弧星得到啟發(fā)而發(fā)明弓箭,輔佐顓頊成就偉業(yè),并主持祭祀弧星,遂得姓為“張”。于是揮公被尊為華夏張姓始祖。顓頊建都于濮陽,揮公作為顓頊的弓正,自然生活于濮陽。因此,“中華張姓根在濮陽”,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學術(shù)界的共識。
(編者注:本文摘自《中華張姓之根·序》,題目為編
者據(jù)內(nèi)文所加。)
2. 張姓祖根在濮陽
朱紹侯
(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 河南省歷史學會會長 河南大學歷史系主任)
張氏是中華四大族姓(張王李趙)之一。據(jù)姓氏專家統(tǒng)計,張氏族姓居住在中國和世界各地的總?cè)丝冢s有一億左右。對于這樣一個顯赫大族的祖根的研究,從目前的情況看,除賜姓、改姓(如三國時諸葛亮賜龍佑那為張姓,世居云南;張遼本為聶氏,后改為張氏,世居馬邑)之祖根外,有關(guān)張氏祖根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根于濮陽,始祖揮公說;二、根于山西,始祖解張說;三、河北清河為張氏祖居之地說。
據(jù)筆者所看到的文獻資料,除《通志·氏族》不承認揮為張姓始祖,主張解張為張姓始祖外?,其它所有資料都認為揮為張氏之始祖。
《世本》(秦嘉謨輯補本):“張氏,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為弓正,觀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張氏。”(唐《元和姓纂》所引與此相同)
北宋《姓解》:“張氏,出自軒轅第五子生揮,始造弦弧,以張網(wǎng)羅取禽鳥,世掌其職,遂以為氏。”(《廣韻》所記與此全同)
《路史·后記五》:“黃帝子揮封于張,為張氏。”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張姓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
明張浚《張姓統(tǒng)宗譜》:“吾張氏得姓者,自軒轅黃帝第三妃彤魚氏之子揮,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
清朝乾隆重修《張氏族譜·受姓淵源考》:“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昊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類似資料,不再一一贅引。從以上所引用的資料中,可以看出來張姓始祖揮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但由于揮是歷史傳說時代的人物,各書記載互有出入,如揮得姓張氏的原由就有三種說法:一說“揮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世掌其職,賜姓張氏”;一說“揮始造弦弧,以張網(wǎng)羅取禽鳥,世掌其職,遂以為氏”;一說“揮封于張,為張氏”。雖有不同,但在揮為張姓始祖這一點上則是一致的。再從張字的結(jié)構(gòu)上分析,弓長或長弓為張,《說文》:“張,施弓弦也”,說明揮的得姓與發(fā)明弓矢、弓弦有密切關(guān)系,這也是不容懷疑的歷史事實。還有揮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各書記載也不一致。根據(jù)《國語·晉語》(《國語》是中國最早一部國別體著作,傳為左丘明作,與《春秋》并列。—編者注)的記載,“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有二人同為姬姓,二人同為己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在這十二姓中沒有張姓,可以斷定揮不是黃帝之子,而是黃帝之孫。但揮是黃帝哪個兒子之子,各書記載也不相同。一說是青陽之子,一說是青陽少昊之子。據(jù)古書記載,黃帝之子中,有兩個青陽氏,除少昊之外,還有一個青陽玄囂(枵)。據(jù)《史記·五帝本紀》《索隱》考證:“案:皇甫謐及宋衷皆云:玄囂青陽即少昊也”,企圖調(diào)解少昊、玄囂兩青陽氏并存的矛盾。但據(jù)現(xiàn)代學者的研究成果,認為少昊金天氏是東夷族的首領(lǐng),與黃帝族不是一個族系,這就排除了少昊為黃帝之子,揮之父的可能性。另外,從姓氏學的角度來看,少昊為己姓,玄囂為姬姓,而揮在得姓之前,亦為姬姓,這就說明揮只可能為玄囂之子,不可能是少昊之子。所以《路史》注說:“以揮為少昊第五子尤無據(jù)也。”
以上是從所引用的資料中,論證揮為張姓始祖的歷史根據(jù),盡管這六條資料互有矛盾,但是,作為后人追記的傳說時代的歷史人物,在追記中存在矛盾是正常現(xiàn)象,是可以理解的,而這些互有出入的資料卻都證明了揮是張姓始祖的事實。
揮是張姓始祖,但為什么張氏祖根在濮陽呢?這還要從揮之父青陽玄囂研究起。
《史記·五帝本紀》載:“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這里所說的青陽,是玄囂的封號,江水是玄囂的降生地。意思是說玄囂降生于江水,封邑在青陽。《正義》引應(yīng)劭云:“(江水)古江國也”。《地理志》亦云“安陽古江國也。”又引《括地志》云:“安陽故城在豫州新息縣西南八十里。”按豫州新息縣即今河南息縣,這就是說玄囂降生地古江國安陽,并不是現(xiàn)在的豫北安陽。但玄囂的降生地與揮的一生活動關(guān)系不大,而玄囂的封邑青陽才是揮成長、生活的地方。
按中國以“山南曰陽,水北曰陰”的傳統(tǒng)解釋,青陽即在清水之陽(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經(jīng)濮陽,這就證明張姓始祖揮就生長活動在今濮陽地區(qū)。
《水經(jīng)·清水》曰:“清水出河內(nèi)修武縣之北黑山,東北過獲嘉北,又東過汲縣北,又東北入于河。”酈道元注:“謂之清口,即淇河口也,蓋互受其名耳。”《地理志》曰:“清河水出內(nèi)黃縣南。無清水可來......蓋河徙南注,清水瀆移,匯流逕絕,余目尚存,故東川有清河之稱。”《讀史方輿紀要》曰:“淇水東過內(nèi)黃為白溝水,亦稱清河。”又曰:“淇水......經(jīng)內(nèi)黃、清豐之間,其下流入于大河,故瀆今湮。”上引《水經(jīng)注》及《讀史方輿紀要》,說明古清河與淇河、白溝為一河的不同名稱,它源出于修武之北黑山,流經(jīng)獲嘉、汲縣、內(nèi)黃、清豐之間,后因河水南移,故內(nèi)黃、濮陽一段清河斷流,但遺跡尚存。現(xiàn)在濮陽東18公里有一地名清河頭,足證古清河與濮陽有密切關(guān)系。又據(jù)實地調(diào)查,在今濮陽張儀村、班家村一帶的村民,仍稱村北為北清河,村南為南清河,說明在古代,濮陽、內(nèi)黃確實存在過一條清河。
清河,在中國境內(nèi)何止一條。河北、山東、安徽等省都有清河;同是在河南,鄧縣流入湖北境內(nèi)的也有一條清河。怎么能斷定濮陽的古清河就是玄囂的封邑青陽所在地呢?這是因為帝丘(濮陽)是“帝后所都”,并有顓頊、帝嚳二帝陵(在今內(nèi)黃境,古屬帝丘)可作見證。
帝丘(濮陽)在上古時期是東夷族勢力與黃帝族勢力的交接地區(qū),因此黃帝必須在帝丘設(shè)防,所以才把其子玄囂封于青陽。在蚩尤族北進之后,黃帝族的經(jīng)營重心也移向豫北冀南地區(qū),故黃帝族才能在涿鹿(河北省西北部桑干河流域)大敗蚩尤。至黃帝之孫、昌意之子顓頊帝時,遂以濮陽為帝都,其后玄囂之孫帝嚳也以帝丘為都城,故《路史·國名紀丙》記載說:“濮陽,帝后之都,今澶之屬縣,所謂帝丘,有顓頊城。”顓頊、帝嚳死后又都葬在濮陽。由此可知,張姓始祖揮幼年隨其父玄囂生活在濮陽,成人后輔佐其堂兄弟顓頊帝任弓正,工作在濮陽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據(jù)此,可以說張姓祖根就在濮陽。
關(guān)于“根在山西,始祖解張說”,是宋人鄭樵最早提出來的意見。他在《通志·氏族三》中說:“按晉國有解張,字張侯,自此晉國世有張氏,則因張侯之字以命也,可無疑也。”晉之解張(張侯)在晉齊鞌之戰(zhàn)中立了赫赫戰(zhàn)功,確實是張氏族中的一位佼佼者,但要說解張為張氏的始祖,“因張侯之字以命氏”,并不是“無疑可也”,而是大有可疑,或說難以成立。因為早在周宣王時代就有一位叫張仲的人。《詩經(jīng)·小雅·六月》:“侯誰在矣,張仲孝友。”注曰:“張仲,吉甫友也。善父母曰孝,善兄弟曰友。此言吉甫燕飲喜樂......而孝友之張仲在焉。”張仲以孝友著稱于時,并能參加周宣王大將吉甫的宴會,可見他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周宣王時有卿士張仲,其后裔事晉為大夫。張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晉,張氏仕韓。”這就說明,晉國的張氏,并不始于解張,而是周宣王卿士張仲的后代。從《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的上下文意來看,歐陽修(《新唐書》作者)也認為張仲是揮的后代。盡管由揮到張仲之間出現(xiàn)一段歷史缺環(huán),由于史書失載,后人也無法使它銜接上,但從姓氏淵源來考察,晉國張氏出于姬姓,而揮在得姓張氏之前也源出姬氏,故說張仲為揮的后代,也不能算是無據(jù)的推斷。
根據(jù)以上的論證,關(guān)于解張為張氏始祖之說,已是不攻自破。王利器、王貞珉在《漢書古今人表疏證》中說:“張氏其來甚遠,不得言始于張侯”。晉解張既然不是張氏始祖,則張氏祖根在山西之說,自然也就成為無源之水了。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