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忍”堂號的姓氏文化意義
從上述歷史回顧中可以看出,“百忍”堂號與濮陽張公藝家族有關,是一個起源于濮陽的張姓堂號。事實上,這一堂號從唐代開始不僅成為張姓的一個著名堂號,而且也逐漸發展為我國各姓堂號中有代表性的堂號之一,具有突出的姓氏文化價值。
所謂堂號,一般被認為是姓氏文化中表示血緣文化意義的專有名詞,指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號。其中的所謂“堂”,最初是指寬敞明亮的房子,或者指與“室”相對應的住宅正屋。由于它是住宅中的主要建筑,也常常被當作家庭或家族活動的主要場所,或者作為款待賓朋、祭祀祖先的理想之地。尤其是在唐宋以后,民間為了祭祀祖先而建造專門場所,稱作宗祠,有時也取“堂”的上述含義稱作祠堂。為了把一些“堂”與同類區分開來,或者“某一家或某一房”由于某些特殊原因需要為標明身份或為與家族相關的重大事件、典故、傳說等制定專門名號,于是也用“堂”的上述概念,把這些專門所取的名稱稱為堂號。前述張公藝家族為了紀念這位祖先而自稱張姓“百忍堂”,便是這類的典型事例。我們也由此可見,堂號最初與廳堂的名號有關,是“廳堂的名稱”,后來才“多指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號”,或者把與家族相關的重大事件、典故、傳說等當作堂號。
張公藝家族的“百忍”堂號,也是堂號中最具典型意義的“某一家或某一房的名號”,所表示的意思是標明其家族的非同一般,值得標榜和夸耀。也正因如此,這一堂號后來也被當作張姓這一房支的稱號。特別是在這一房支成為望族后,由于不斷繁衍和發展的緣故,又進一步分化為許多不同的房支和系派,而這些房支或系派也會有貧富貴賤之分,為了加以區別,便用一些新的名號如“金鑒堂”“鐵鍋張”等進行區分,這些用來區分的名號也仍然是堂號,或者在有時被稱為房號。
如果從更廣泛意義上研究“百忍”堂號的姓氏文化含義,仍會發現它在早期是一種血緣概念,僅指張公藝家族所居住廳堂或祠堂的名號,后來才指以該廳堂或祠堂為名號的張公藝家族。特別是由于發展或遷徙等原因,原來的“九代同居”家族“分食十道”,進一步分為10個支派;這些支派為了相互區分,進而又用所居住的廳堂或祠堂、有紀念意義的事件、人物、建筑等名號命名自己的支派,從而形成新的堂號。換句話說,這些進一步分出的堂號與原來的“百忍”堂號一樣,所指的都是張姓的相關支派,在空間和范圍上指一件物或一件事,使用范圍較小,所表示的僅是示家族的淵源關系。但到后期,堂號則表現出了更多的復雜特征,所謂的“鐵鍋張”等便是其中的一種代表。
由“百忍”堂號及其進一步分出的“金鑒堂”“鐵鍋張”等堂號,以及張姓的孝友堂、敦睦堂、親睦堂、冠英堂、燕貽堂、宗岳堂、敬誼堂、源流堂等其他堂號,進而聯系到其他姓氏的相關堂號,我們可以發現,堂號在姓氏文化中還具有更多的文化特點。比如,首先,堂號實際上是社會心態的一種表現形式,較多地反映了共同心理特征之下的血親觀念。盡管每個堂號都是一批批具體人群的代表,但由于各自的情況不同,所代表的人群也不一樣。其中的一些堂號可能僅為某一地方的某一特定家族所使用,而另外一些就可能是多個群體甚至整個姓氏的共有標志。如在目前所見的張姓堂號中,不少堂號的適用范圍都不很廣,地方性特點較為突出;但“百忍”這一堂號則有近千萬人使用,幾乎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張姓的代名詞,就是屬于這種情況。在眾多的張姓人都在使用“百忍”這一堂號時,所強調的便是它的血親觀念,與那些單獨由某一支派使用的堂號相比性質相同。
其次,“百忍”堂號是張公藝家族的歷史記錄,意在記錄其非同一般的歷史,稱頌或夸耀張公藝的豐功偉績、嘉言懿行,重溫曾經有過的輝煌,以勉勵后人繼承祖先事業,并將其發揚光大。這與其他堂號由紀念祖先的道德文章、科第功名、官號封爵而來并沒有本質的不同。
第三,“百忍”堂號是張公藝家族道德觀念的一種反映。傳統家族特別注重以儒家道德觀念規范族人的行為,而本族堂號對于多數族人可謂耳熟能詳,其中所包含的道德觀念自然便成為全族人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百忍”堂號之所以廣為使用,其一個方面的原因便是勉勵族人在道德上按儒家的道德觀修身養性,做一個謙恭寬容的儒雅之人,這樣才可以家族興旺,余慶綿長??梢姡@一堂號強調了傳統社會中人人都應當遵守的道德理念,也從一個方面反映出通過這種形式對族人進行道德教育的良苦用心。
總之,堂號作為姓氏的一種血緣標記或延伸,具有自己的鮮明特征。張姓的“百忍”堂號最初由張公藝的“九代同居”家族而來,后來逐漸演變為族人的共同記憶和徽號,用以弘揚祖德、敦親睦族、尋根問祖,這一堂號也因此而廣為人知。
(未完待續)
作者王大良簡介
王大良,著名姓氏與家譜文化研究專家,史學博士,社會學博士后,大學教授。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姓氏文化工作委員會執行會長,中央電視臺百家姓特別節目總顧問,公安部姓氏統計及姓名登記項目專家。已主編“中華姓氏通史”“百家姓尋根探秘”“中國大姓尋根與取名”叢書,另任“中華姓氏簡史”叢書副主編、“華夏姓氏叢書”“中華姓氏譜”叢書編委,編著有《中國古代家族與國家形態》《中國的百家姓》《姓氏探源與取名藝術》《家譜文化知識與編修技巧》等50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