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讀博士或者拿到博士學位以后經歷和感受是怎樣的?

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導師直接決定你讀博的體驗。我的同學有讀了幾個月導師去世的,有導師造假實驗室被關閉的,有導師天天F word罵得你退學的,有讓你一周工作七八十個小時的,有讓你7,8年畢不了業的。


讀博真心最重要的是導師,而不是國家,學校,專業和研究方向。讀博三年多,我一直慶幸自己的導師是個好人(發卡咯)。

好導師兩大條件:
1. 有錢
現在研究經費越來越難拿,每年寫grant都讓教授們痛不欲生。記得我一年級時去找一個助理教授,他跟我說,grant的結果星期五出來,如果中了就收你。結果我現在都四年級了,他還沒申請到經費,雇了一幫本科生在那兒熱火朝天地干呢。而且發不出文章還好說,拿不到經費的話,tenure一般都沒戲。現在回想起來,那個助理教授的話可以這樣翻譯:我今天去買雙色球,中了就給你開工錢。

我導師在學術圈摸爬滾打幾十年,算是拿到了話語權,幾年沒發paper,經費居然依然十分充足,他秘書都聘用了四個。剛去實驗室,直接給我一張信用卡,實驗用品隨便買,2000刀以下不用匯報。而且就算沒投abstract,每年我都至少外出開會2次,住的都是五星級賓館。 我說我要修生物統計的minor,問他學費怎么辦。老爺子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同意了。導師沒有經費方面的壓力,做學生的少了掣肘,才能有更多的空間施展自己的想法。
(關于經費的事,我解釋一下,以免誤解。雖然我有信用卡,但每筆交易都有秘書來找我核對,所以我并不能亂花錢。另外,一般研究生擁有實驗用品采購權也很正常,況且實驗室就我一個人,我不買誰買呢?另外住五星級賓館在美國并不是很了不得的一件事,大約300到400刀一天,因為開會的地點通常就是酒店,通常就住在會場所在賓館,這樣更方便。)

2. 人品好
遇到極品老板真心得哭死。我一個美國同學去了一個實驗室,導師天天罵她。她有時候來上課時都看得出剛哭過。最后,science文章署名的機會她都沒要,直接退學了。以前有個教授跟我說他們實驗室每周工作七八十個小時,問我去不去他那兒。我嚇得默默退散了。我不是不能每周干那么長時間,激情來了,再長都行,但我不希望是別人要求的。

我導師根本沒時間來看我在不在實驗室,所以幾年來我都是來去自如,一高興就給自己放個假。他為人也很講究,從不對你發火或者生氣。不管是我打翻了2000刀的試劑,還是弄壞了隔壁實驗室的儀器,他都沒說過什么。我的各種有些任性的想法(修雙學位,提前畢業,實習和創業),他也都很支持。當我說我想提前畢業的時候,雖然我走了之后,實驗室很可能沒人接盤,他還是說:Do what you think is right. I got your back。因此,不管我做出什么決定的時候,我都知道,即使身在異國他鄉,都會有個白人大爺在背后堅定地支持著。你能切實感覺到自己作為一個人受到了尊重, 支持和理解。而不是被當作奴隸或實驗室財產的一部分。這種感覺真的很棒。


另外, 我導師不僅從學術上指導我,更多的是做人方面的言傳身教。他教會了我學術圈的社交禮儀,餐桌上的掌故規范, 得體穿衣的方法訣竅和為人處世的張弛節奏。讀博幾年,我真的成長許多。師父師父,也難怪師父二字中有父這個字。 
--------------------------------------------------------------------------------------------------------------------------------
因為有了這樣一位好導師,我的博士生活過得真是很愉快。希望幾個月后,我可從下圖的第四位,變成前三位中的一員。


謝 @老豺邀請,么么噠。

PS: 選導師,學術水平也很重要,但學術水平不高,經費也比較難拿到,因此我的標準中并沒有提到這一點。

我現在的狀態是絞盡腦汁想把 Candidate 這個深惡痛絕的詞去掉。

讀博士讓我喜歡的地方:
每天睡到自然醒
我們實驗室很歡樂
時不時可以出去開會
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很多

讓我不喜歡的地方:
錢少
要寫論文,寫完了還可能遇不到好的 Reviewer。
Research 就是大牛挖坑小牛灌水其他人打醬油圍觀。別說挖坑了,我能灌水就不錯了。
實驗室里的意大利人太勤奮早8晚8. 每天頂著一個比五個意大利人來的晚走的早的光環特別扭

關于常見的別人對女博士的態度:
嫁不出去 -- 還真沒人跟我這么說過。
第三類人 -- 連我爸都拿這個取笑我 -_- 
苦逼 -- 這個我同意。女博士的苦逼程度主要取決于是不是跟了苦逼老板。以及自己的心態。是破罐子破摔(我是破罐子)呢,還是破罐子破摔 (除了我大家都是破罐子)呢。
死讀書 -- 看我這沒文化的樣兒,就知道我不是死讀書型。
長得丑 -- 爹媽賜我容貌,我不給自己動刀子,所以就這樣吧,丑就丑吧。
女博士的段子 -- 唉,有點什么段子流行起來一開微博就會有無數人 at 你…… 比如這個 http://www.douban.com/note/206729387/

但要說玩~
我每年有至少1個半月的時間在旅行。
暗黑三我有3個60級的角色。Monk, DH, 女野蠻人。 但是手笨,過煉獄菠蘿都是朋友帶的。
我多次獲得黑暗料理這一人生成就。
所以你看,女博士的生活也沒那么枯燥。

但讀女博士真的要有一顆彪悍的心靈才行。

就是讀書的時候拿的工資是碩士畢業去硅谷同學的十分之一,看著他們朋友圈去哪玩的照片嘆口氣,繼續14乘7搬磚。。5年苦讀終于放了個大招,照完畢業照揚眉吐氣,然后驚喜地發現發現faculty工作因為自己挫逼申不上,工業界工作因為自己挫逼工資剛到別人(在工業界摸爬滾打三年后的)一半,綠卡eb1不用排期了但人家碩士畢業就排期eb2的已經綠了。結論是。。(從世俗的眼光看)對菜逼來說,博士畢業還是菜逼;博士有牛逼的人,但他不讀博士還是牛逼。。博士不能神奇地讓菜逼變牛逼,只是一種科研的職業教育,申faculty等科研工作的入場券而已。而且在追妹子時還自帶低情商猥瑣男buff。。別問我怎么知道的。。一邊哭去了。。


上知乎以來第一次使用這個詞,倍感榮幸啊。

其實cici已經回答的很好了,我也沒什么可補充的,就分享一下我最近讀到的一篇文,希望對提問者有所幫助吧。

這篇文章是Stanford一個計算機系PhD Philip Guo寫的,叫做The PhD Grind, 他非常詳細的描述了他讀PhD的血淚史,看完之后我也非常佩服他。這篇文章相對來說比較中立,不像某些中途退學的PhD寫的那么憤世嫉俗破口大罵PhD是吃人不吐骨頭的血淚工廠,也不像某些天生溫拿做了faculty的PhD寫的經驗,在文中充滿了一股優越感和老子就是這么NB你們能奈我何的氣質……

這篇文章的地址是:http://pgbovine.net/PhD-memoir/pguo-PhD-grind.pdf

讀博士和上本科我覺得最大的區別就是評價體系變的模糊了,在以前咱們接受的教育大部分都是好好上課,有一本書,書后有習題,做完了你還可以做參考書,CS的情況的話就是還有一些course project, 寫一些code,但是不管如何,評價體系都非常的清晰,也有很簡單的optimization method。

而讀PhD之后,因為你所做的東西,從理論上說叫做research,也就是說很多時候你是一個獨行者,在大多數高校評價你的體系在于”你發了幾篇Paper?“ 而事實上這個很難去optimize,你很難說找到一個發paper,特別是發高質量paper的捷徑,哪怕你非常的努力和辛苦,可是也許方向不對,也許缺少靈感,也許運氣不夠,也許實力不到,總之有太多太多的因素會使得你就是沒paper……此時……

這個時候你身上最大的壓力就是”發不出Paper怎么辦?“而且你會發現你很難把這種壓力跟別人去傾訴,引用The PhD Grind中的一段話:

”I hardly talked to anybody during those ten solitary weeks - not even friends or family. There was no point in complaining, since nobody could understand what I was going through at the time. My friends who were not in Ph.D. programs thought that I was merely “in school" and taking classes like a regular student. And the few friends I had made in my department were equally depressed with their own first-year Ph.D. struggles - most notably, the shock of being thrown head first into challenging, open-ended research problems without the power to aff ect the high-level direction of their assigned projects. Here we were, talented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voluntarily working on tasks that were both excruciatingly di fficult and seemingly pointless, all while earning one-fourth as much salary as our friends in the corporate working world."

上面這一段來源于Year One: Downfall, pp. 17-18

之所以很多師兄師姐會建議學弟學妹”如果不是確保自己喜歡research最好不要讀PhD“也是這個道理,因為如果在你研究上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的興趣無法支撐你繼續做下去,那種壓力有時確實是很大的。

PhD們經常還喜歡說的一個詞是procrastination, 拖延癥,似乎拖延癥也是大多數PhD的一個通病,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到deadline之前決不動筆,到deadline之前整個效率達到峰值,對拖延癥的研究很多,提問者如果有興趣可以看這樣一本書"Procrastination: Why You Do It, What to Do About It Now" http://www.amazon.com/Procrastination-Why-You-What-About/dp/0738211702/ref=dp_ob_title_bk/181-3358947-2176754 (我去年10月買了這本書拖延到今天都沒打開過……每次看到書架上有這本書就覺得,”嗯,我的病有救了……“就開心的不看了……)

我讀PhD最大的感覺就是鍛煉了一身沒心沒肺的氣質,總覺得天塌下來又奈何,自己如果做的開心,從早讀Paper讀到晚也可以,自己如果做的不開心,那就打游戲看電視吃夜宵……=______= 這樣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從二年級我灌了幾篇Paper之后就開始直接放羊放到最后……=_______=

文不對題地回答一下,因為看完上述答案,我覺得有幾個常見誤解需要糾正:

1.博士和博士生是有嚴格區別的(“PhD”和“PhD candidate”的區別):比如倫敦政治經濟學院這樣的學校博士生大概有1/3是畢不了業的(有知難而退的,有被退學的,有中途轉行的,etc)

2.PhD是不是一份工作:不是。確切的說PhD是一個頭銜,仿佛你說碩士是一份工作么?即使平時說的“做”PhD也不是工作——這一點可以從正在“做“PhD的人手里都拿著學生證,持有學生簽證,所得“工資”叫stipend,在很多國家不交個人所得稅等等看出。

3.PhD(學生)未必一定討好老板,PhD(學生)未必有老板:大部分中國留學生,尤其是理科生的獎學金是來源于某個大項目,(國內情況不了解,但國內似乎更依靠老板)因此造成大家有個誤解就是好像PhD都是教授(老板)的勤雜工。其實至少有一半(如果不是一多半)博士課題是學生自己的課題,
每年歐美各大基金會都會有針對博士生的資金,PhD完全可以自己是老板,只是需要找指導老師而已。我的PhD就是我自己的題目,我自己申請的經費,自己是自己的老板,我和教授只有平等輔導關系,在項目操作上沒有上下級關系。換句話說,我如果不滿意我的教授,我可以拿著我的錢去選擇別的教授。

4.PhD(學生)自由支配時間很多,但不好說是相當空閑:我特同意@paradisor 和@珵cici 說的,但這么說比較嚴謹,自己的路自己走,只要能通過答辯,怎么走隨便。所以其實PhD也是一個“高風險”選擇,因為3-5年畢業了,同樣的學校,同一年畢業,同學和同學之間職場上的境遇千差萬別,差距都在怎么利用這些空閑上了。

另外,不是PhD學生空閑,而是學生都空閑。比如按英國規定,全日制的學生(包括博士生)還允許每周學業外打工20小時呢(全職工作法定每周最高才48小時),你就能想象了。

5.可否永遠的(做)PhD(學生)? 可以。只要家里有錢源源不斷地掏學費,以上說了做PhD其實是學業,不是工作。一般獎學金的給予也要通過倫理審查,一般情況下,已經拿到博士學位的人,非特殊原因,基金會很難再把有限的財力資源第二次拿其讀第二個博士(私人基金會也許可以)

當然,永遠的做post-doc是可能的,雖然這在學術上證明一個人是失敗的(缺乏科研產出以換取faculty職位,或缺乏原創能力以換取自己領導課題做fellow的機會),維持生活還是可以的。但是到了一定歲數之后,院校可能更愿意把機會給年輕的post-doc,因為他們更有學術希望。

6.博士從某種角度講是一種“執業資格”,它不證明你多聰明,也不擔保你的社會地位,只是某種生活的敲門磚而已:獲得博士學位在一些特定職業是必須的,比如在高校教學、科研,還有在博物館、國際組織等地方中上層以上職位。這和醫學生必須進醫學院以取得行醫資格差不多,當然讀博士未必一定以后就要做什么,如同進醫學院的學生畢業未必從醫一樣。

多謝被邀請。月底defense,現在忙著最后修改畢業論文。

我07年本科從南京大學數學系畢業后到美國直接讀博士。自認為運氣非常好,我的導師也是中國人,非常nice,跟我一起來到石溪準備拿tenure職位,所以在科研方面非常積極,于是我就幸運的跟著一起發了好多文章。

關于科研題目,基本上還是跟著經費走。做的東西基本上取決于導師的需要,導師做的東西取決于他申請的經費哪個能成功。

五年時間理論知識學到的不多,增長的多是如何編程,如何做研究如何寫paper如何拖延如何什么也沒做但是組會也能匯報點東西這些‘實踐知識’。我一直說學數學是個體力活,讀博士更是,導師是包工頭,博士就是的‘民工’。希望這點能夠形成共識,否則就會失望。

因為研究還算小有成果,導師和其他教授一直認為我應該去做postdoc,然后找faculty職位,但我還是知難而退了,我們專業找個postdoc不難,難的是找faculty職位,晚退出不如早退出。我覺得我當不了教授,喜歡給別人講解東西,但不喜歡大教室授課。美國國家實驗室不需教課,但是大多地理位置偏僻,實習的時候去過,為了盡快找到女朋友,我還是傾向于大城市。

最近在看一PhD的回憶錄,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生Philip Guo寫的,他的主頁免費提供各種格式閱讀 http://pgbovine.net/PhD-memoir.htm。關于導師,關于研究課題,關于工業界和學術界的異同,這本書寫的很好,感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在讀博士之前,應該明確自己的動機,并確信自己知道讀博士付出與回報是值得的,并愿意承受種種付出的代價。作為理工科的學生,我讀博士的動機是希望能夠更 加深入的學習和了解自己的愛好:物理。而且也只有讀完博士,經過了嚴格的訓練之后,我才能在相關的研究機構里面找到合適的職位,從事物理學研究。我也知 道,念博士的代價是讓自己更晚的離開校園,收入很少,而且也缺乏結交異性的機會。但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我愿意承受這些代價。在你念博士之前,要想清楚 自己要什么,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又要付出什么代價。權衡之后,再做出決定。

念博士,首先是一種邏輯思維的訓練,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我雖然學的是物理學,但我相信自己具備了 獨立學習和掌握其他學科研究的能力。未來如果工作需要或者自己感興趣,我能很快的進入新的學科學習和研究。其次,我結識了一批學術同行,與志同道合的一些朋友建立了學術聯系,有了自己的圈子。最后,我靠這個文憑找到了一份適合自己發展的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我個人覺得,念博士后最重要的收獲就是一份自信 ——自己能夠在學術和相關領域取得成績的自信。

念博士的一些經驗體會:首先,你跟誰念博士,就決定了你的學術起點。那么在報考博士之前,你就得仔細斟酌,選好導師。其次,要明白把自己訓練成為具有獨立研究能力的學者是念博士的最重要目標,因此你得不斷的總結自己,不斷的與導師和同學交流討論,并嘗試撰寫筆記以及論文。最后,幫助他人就是在提高自己。沒有人無所不知,所以遇到他人在學術上的求助時,幫助他們解決他們的疑難,你不僅能收獲友誼,同時也能讓自己對相關問題理解得更加透徹深入。

現在我博士畢業快3年了,為了追求職業理想以及個人感情,換了3個工作單位,在3個城市生活過。我覺得博士頭銜只是我從事學術研究的起點,是一種職業資格證書而已。幾點感想:在職業發展上,千萬不能因為感情而做草率的決定,很可能會影響你一生的職業路徑;跟對老板,是個人職業上最大的助推力;跳槽,是漲工資的最快途徑;年輕的時候,為了追求理想而漂泊,是不可避免的代價。

看到這個題目還是蠻欣喜的,有種找到了組織的感覺。我碩士畢業之后覺得周圍的同學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于是我就一鼓作氣報讀了碩士導師的博士。那時的心態是逃避找工作與自我提升二者皆備,對讀博的難度考慮并不多,盡管導師以及諸多前輩們對自己讀博期間經歷的苦難有過詳細的描述,但我自認為一定可以堅持下來。
九月開學我將開始博士生第三年的學習,經過前兩年的博士生活,我最大的感觸便是自己在思維方式上的進步,具體說來就是獨立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較大的提升(特別注明:只與自己曾經相比)。另外就是知識面拓寬了不少,因為我們常常去聽其他專業的課程、各類講座、接觸不同領域的同學老師,這是非常愉快的學術經歷。綜上,從學業而言方面看,讀博士是于我而言絕對是有益無害的。當然,其間不是沒有過困擾,有時因為一個問題鉆牛角尖,后來恍然大悟時想起鉆牛角尖的感覺仿佛是離自殺不遠了。還好我自認尚屬內心比較強大的人,而讀博除了讓我的思維得到極大的鍛煉,還使我的內心更為強大。所以,讀博之后我非常鼓勵身邊的朋友讀博士,這是對心智的雙重歷練。
然而我未曾料到的卻是輿論對于博士,尤其是單身女博士的偏見、邊緣化甚至妖魔化。在我不說自己是博士時,初識我的人從外表判斷常以為我是本科生,當我說自己在念博士時,對方驚異的表情仿佛告訴我他們眼中的博士不是我這樣,而是人到中年或者老年、嚴重謝頂、面容枯槁、目光呆滯、三棍子打不出個屁......總之是各種迂腐的模樣。不知大眾是從何處積累了對博士生的上述刻板印象,其實,我所接觸的博導、博士(生)幾乎都不是如此不堪。他們未必多才多藝,但至少樂觀、上進、心胸開闊,絕不迂腐。再說說大家樂此不彼的話題,所謂女博士嫁不出去,我個人認為嫁不嫁得出去與是否是女博士沒有必然聯系。博士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個人在學術上的階段性成績,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如果女生自恃博士尋找戀愛對象那無疑是緣木求魚,無疾而終也不意外。沒有讀博的人,見識、底蘊未必就輸給博士,雙方只要心靈共振就具備了走下去的前提,至少是前提之一,至于學歷,個人覺得不是那么重要。
總之,讀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兒,但也不是多大個事兒,它就是漫漫人生路上的一段修行,是一段十分值得的修行。讀博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它會使生活更豐富。

2015-05-29 更新如下:
人們常說,人的成長就是一個不斷發現自己SB的過程。按照這個定義,我想必是成長了不少。再次看到我此前的答案,最后的修改日期是“2012-08-20”,而今天是2015-05-29,此時的我剛從博士答辯場上下來。
我當年的回答第一句就是:“樓主的問題很大,幾乎上升到了人生哲學的高度。”我必須得承認,今天的我看到這句的感覺就是想吐。人生有限,哲學無窮,一個博士文憑就是一張紙,一段博士研究經歷也最長不過7、8年時間,上一個境界,心境開闊一點,這都不算事兒。
今天的答辯通過了,談不上順利,博士六年我走得難,或許是路難行,或許是腿有疾,或許這兩者本來就是同一回事,但終究是自己選擇的路,如今也跪著蹭到了終點。博士階段,我學到的是要堅持自我。有充分證據支持的結論誰都會堅持,在證據尚不充分甚至不支持的時候,堅持假說、猜想、理想、信念......并積極執行以實現,才是人和人的差別。
在故事的最后,我終于感覺到自己似乎摸到了science的門檻,但卻再也不會像6年前剛進實驗室的時候SB兮兮地發狀態,說“every assay is a potential NATURE paper”了。是見多識廣了,是成熟穩重了,還是累覺不愛了?呵呵,我也不知道。

待更......


2012-08-20之前的回答:
樓主的問題很大,幾乎上升到了人生哲學的高度。

怎么說呢。一般說來,一個人得到一件東西(或達成一個目標)時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追求這個東西的過程影響的。而追求的過程中的感受,又是受目標的高度影響的。

目前國內博士質量參差不齊,最終的感受也因人而異。就個人而言,在讀博過程中學到最重要的東西應該就是科學的研究方法吧,這其中包括進行有邏輯的思考與表述、分析數據并作出客觀評價等等。這些東西會使改變自己對周遭事物的看法,從而會明顯地覺得自己跟沒有經過科學研究訓練的人在談吐上有些區別。
讀博本身是不太愉快的,原因之一就是國內對博士生的角色缺少明確的定義,讀博是“工作”還是“學習”?博士生是“工人”還是“學生”?如果說是“工人”,我們缺少相應的薪酬與福利保障;如果說是“學生”,事實上我們承擔了大部分的項目研究工作。于是,我們就面臨著這樣的一個局面:在走出大學校園之后,我們步入了一個介乎學校與社會的中間地帶,而且進入了從學習知識到創造知識的過渡。對于自身角色的不明晰以及世界觀方法論的轉變,會在很長時間內給自己的已有觀念造成沖擊。因為我們已經站到了人類知識的邊緣,為了揭示未知的自然規律或是現象,我們首先得對研究領域內已有的知識與方法有個大致的了解,這就決定了我們面臨著龐大的文獻閱讀量。更糟糕的是,很多結論都是相左的,你就得自己選擇取信于哪一個。另一方面,在研究中我們還面臨著大量的實驗,這些都是需要用手來完成的,而在生化與分子生物學這個方向上,“人的手”又成為一個很關鍵的因素,經常出現的一個情況就是“同一個實驗同樣的試劑與protocol,不同的人來做會得到不同的結果”。這是很令人抓狂的客觀現象,但無法回避也無從解釋,肯定有原因,但原因我們察覺不到。有人說:“Scientific research is not itself a science; It is still an art or craft".
除了客觀因素之外,讀博本身的感受基本就取決于你的努力程度,越努力越痛苦,不努力很輕松。當然最后你能達到的高度也取決于你的努力程度。博士生階段的好處就在于,基本上你的努力或多或少都能給你帶來回報。有的時候會被老板罵得很慘,但這些教訓終會體現出它們的價值。另外一點就是,在博士生階段,上級還是能夠一定程度上包容我們犯下的某些錯誤,這也許是因為我們頂著”學生“的頭銜的緣故吧。

在我知道的實例中,有因為經歷了太多了磨難在延期后拿到博士學位情感麻木的,也有在拿到博士學位后痛苦流涕著說“讀博是活到這么大干得最認真的一件事”的,還有興高采烈穿著一身博士服四處拉著人照相的,還有熱熱鬧鬧地向學弟學妹們分發“遺產”并許諾回國時幫忙帶東西的......總之,博士生階段沒有什么特殊的,在博士生階段的所有感受,像上級的訓斥、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困難、同事的摩擦,我相信干其他任何一行,在我們這個年齡段都是會經歷的,除了面對,你別無選擇。

非受邀,從床上拿著iPhone爬起來列提綱怒答。

我曾說過一句話:不看薪水的話,PhD是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沒有之一。對于開始數日子告別PhD生活的我來說,這個感觸越來越深刻。

怎么解釋這句話呢,從PhD本身的工作來說,PhD是最能集中于探索未知和解決問題的工作。發現問題的過程有老板把關,把結果傳達出去的過程有老板把關,你只需要認真負責解決一個沒人解決過的問題就好了。這種在黑暗中摸索然后成功地第一個找到亮光的感覺實在是太有成就感了。

像網上有個帖子“殘暴的數學界”(http://www.douban.com/note/139454552/)里面提到的,“那些解了大猜想的人,覺得別人都是小螞蟻了,上海南京路上男男女女整天象小螞蟻忙忙碌碌、不知道在干什么的所有的人都是trivial的了,只有自己是世界上最硬的人,最tough的人”。雖然咱遠沒到“了解大猜想”,“看別人都trivial”的感覺,但是我是可以想象到這個境界的。

相對來說,PhD的升級版faculty則遠沒有這么爽,因為從別人口袋里掏錢是世界上最難的事,PhD只需要討好老板就可以了,而老板需要通過教課討好本科生來掏他們的學費,通過起初的申請和面試和后來的各種雜事討好同行來掏學校的錢,寫各種proposal扯自己做的東西的各種“實際應用”討好金主來拿funding。比起PhD來,faculty的工作要實際得多、復雜得多,也下作得多,所以才能掙得多。但是如果不看薪水的話,PhD的工作才是最有樂趣,最純粹的。

而跳出PhD所做的東西來看,PhD是空閑相當多的工作。如果你有什么專注的愛好的話,可以搞得非常精通。每次我看知乎上某些博士的某些方面的專業程度(就不說@金晨羽 提到的那些我不認識的nb的老外們了),都讓我贊嘆不已,覺得實在太tmdnb了。

當然像我這樣什么都喜歡的就很難有什么讓人驚嘆的成果,但是我讀PhD的時候可以花很多的時間來閱讀,不論歷史地理人文,我都算是頗有些了解;然后雖然美國大農村旅行的地方沒有歐洲那么多(美國走哪里都差不多~~><~~),但是咱還算是去過好幾個大洲,而且都公費呢;基本沒搞過什么樂器,但是會唱,在追妹子過程中也有significant的作用;最后每周10個小時以上的時間花在足球上,平時大概五六個小時踢四五個小時看,暑假就直接一周踢10個小時,天分不好但是必須樂在其中。

容祖兒《搜神記》里面的一句話一直讓我警醒不已:“評核我自己,只顧投資於愛情,困在你小宇宙損失看大世界的福氣”。我床頭有本牛津出版社的Atlas of the World,10磅重1000頁銅版的地圖冊,每每睡前翻看,總覺得世界之大令人驚駭,若不能把浮生多花在看這個世界上,實在是暴殄只得一次的青春年華。所以照我說PhD為什么特別好,是因為做這一行的人特別能理解這個世界上除了金錢,能令人心動的事物還有很多很多。做這一行,你可以不斷地閱讀、旅行、求知、探索,可以好好看大世界,好好熱愛自己的小小人生。我有一個夢想,就是生為PhD,死為PhD,永遠活在PhD里。

------------------------------------------------------


我正式拿到博士學位不過兩個多月。學術/生活/娛樂方面自己乏善可陳。所以寫點比較“虛”的感受。

更有自信。
倒不是這個學位能證明什么,而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確實做到了很多復雜的事情,也提高了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從未有人解決過的問題可以憑借自己的努力獨立解決,還有什么比這個更難?

更有自知。
7年前準備申請材料的時候,在某系的申請頁面上看到這樣一句話,深深地打動了我:You should apply with high hopes and a willingness to push your boundaries。“push your boundaries”讓十九歲的我熱血沸騰。直到今天這句話仍未過時。只有推進到自己的邊界,才能夠真正認識自我。而博士期間的挑戰給了我這個機會。我了解了自己的局限,了解了知識世界之遼闊,更認識到他人身上有些優點遠遠超過了我的邊界。從此只會更謙虛謹慎。

更有自覺。
這一點未必是博士訓練直接帶給我的,更多的是人適應環境的需要。讀大學有同學作為參照,工作了有老板同事在旁督促,讀博則大都要由自己掌控。曾經以為是自己退步了,所以才會失去自制。后來發現,其實是因為過去沒有受到過這樣的考驗。研究結果未卜,研究進展自控,時間自由,生活無憂,這些都是缺乏動機,散漫拖延的誘因。為了最后獲得學位,不敢說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但是至少還能將其控制在合理范圍,并且有決心去持續改進。

博士畢業以后我選擇的行業,對博士學位并沒有太大需求。經驗比學位重要得多。從薪水待遇上看,美國很少有什么理工科專業,博士和本/碩的薪水差別如此之小的。招聘廣告上也從來不寫要博士學位。在公司里,有一個博士并不會讓人特別高看你一眼,只是聊天時多了一個學校的談資而已。所以,一些人想象中的“與眾不同”感,我感受很少。相反,我覺得更能從身邊發生的事情中提煉出一般化的道理,感受到值得學習和體味的內涵。用我自己的話說,更懂得這個世界是如何運作的。不過是不是別的博士也這么想,我就不太清楚了。

畢竟是四年的感受,濃縮成這么幾段還覺得有些意猶未盡,以后想到再補充吧。

本來想寫寫博士生期間的經歷和拿到學位之后的感受,不過發現畢業論文的致謝里已經把想說的都說了,索性放上來。略有修改,所涉及人物、事件、信息等均真實無誤,請勿作為詛咒、人肉、跨省之用,謝謝。
在上交了博士論文盲審稿之后的某一天,徐勇老師隨口跟我說了一句:“七年確實很久了。”

的確,“七年”對于那些碩博連讀的同學來說都可以博后出站了,而對于我,卻只是讀完了碩士和博士。然而就像我在愛丁堡大學跟南丁格爾老師聊起的一樣,讀博對我來說并不是為了學歷,而是人生的經歷。

回想起2008年初時還在為到底該不該讀博而迷茫,在徐勇老師的指點和張文忠老師的幫助下,也是在張雷老師的收留下我才得以繼續在地理所這個環境里深造。從迷茫到確定方向,從確定方向到完成目標,我在這一過程中又完成了一次研究方向的轉換。

在08年碩士論文答辯工作順利結束之后,趕上了汶川大地震,災后重建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工作由樊杰老師主持展開,我和湯青作為徐勇老師的碩士生參與了這個項目的工作。在那些忙碌到不分晝夜的日子里,突然間感受到一種學以致用的暢快和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在經過幾次與張雷老師的交談之后,很快就確定下了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也正是這篇論文(指博士學位論文)所研究的內容。在與張雷老師的一次次交談中,不但加深了對地理學的認識,還了解到作為一個地理學研究者應有的素質和精神,他形象地給我解釋了地理學面臨的問題,以及我們應當努力的方向,同時,他還告訴我地理學要腳踏實地,更要厚積薄發,作為一個科研人員,更是要關注學科的發展和人民的福祉。

2009年的時候,師妹黃園淅跟我商量要不要在師門內部辦個討論會,可以一起聊聊對學科問題的看法。那時剛好張雷老師的學生還很多,眾師兄師姐也都比較重視,盡管討論會只舉辦了兩三次卻依然收獲不小。尤其是在張雷老師個人的資助下,還將關于“地理環境決定論”的討論結集印刷出來。也是在那段時間里,我對人地關系逐漸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一定程度上也為博士論文奠定了理論基礎。

2010年初,博士論文的題目最終確定,在論文開題報告過程中,劉衛東老師、劉慧老師和徐勇老師對于論文的開展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另一方面,徐勇老師作為我的博士階段的副導師在發表學術論文方面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對我博士階段的順利完成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師道》里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我很欣喜于自己所遇到的老師們,這其中也包括了同意接收我到愛丁堡大學交流的Haggett老師和Nightingale老師,正是她們給予的這次機會讓我體會到異域的風情和他鄉的文化,同時,也讓我有了那半年美妙的經歷以及在那半年里遇到的中外友人。

學習和科研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師友常使我想起北宋張載的四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真正的儒者和名士立世的行為準則,我也曾用這四名自勵自勉過,當然自己離這個目標遠之又遠,說是勉勵,倒不如說是反省,是鞭策。

也正因此,我很感謝讀博期間所遇到的每一個師長、親友,他們幫助我成長,指導我向前,陪伴我經歷。

很久以前的某一天去所里的醫務室拿藥,遇到劉迎春同學,他在問蘇大夫有沒有解酒的藥,蘇大夫說了一句讓我久久回味的一句話,她說:“時間是最好的解酒藥。”

時間不止是解酒藥,它還給每一段經歷固定了一個位置,尤其是當一個“四年”或“七年”忽然間成為過往的時候,生命中出現的每個人都無疑具有他特別的意義,因而他們都受得起我最真摯的感謝。

首先我要感謝一下父母,……。

其次要感謝我的兩位導師,……。

第三要感謝好友……。

第四要感謝眾同門的幫助和相互扶持,……。

然后我要感謝在愛丁堡遇到的每一位朋友,……,以及在TKMC結識的外國朋友和那位駐寺的僧人。

最后要特別感謝一下……還有那些由于篇幅所限無法一一提及名字的諸位同學。

也祝福諸位。

楊 波 
2012年5月于北京

謝邀~說起來慚愧,當初選擇讀博的時候,也許沒想過那么多為什么,因此好像也就沒那么多的猶豫不決。

當我們發現有些事情是無能為力的時候,要么努力地忘記這種不愉快的感覺,從此不再提及;要么深深地扎根在心里,會影響今后很多事情的判斷和抉擇。我想我屬于后者吧。

對于一個從小摸著泥巴長大的小孩子,大約從記事起,便察覺到家里那幾畝地就是幸福的來源,哪年風調雨順,年底的新衣也便格外精神。上學后,父母時常也會帶我到田埂邊,指著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棉花或者水稻,告訴我說,這就是你明年的學費。那個時候,便對這些作物格外愛惜,從播種開直到收獲,都要親自參與,其實不過也是打醬油。每天放學回家也要專門繞道去看他們,有沒有生病或是被蟲吃掉。時至今日,我依然很感激這些上天賜予的禮物,當然更要感謝的是我的父母,因為是他們保護著禮物不被病蟲害奪走。每年7~8月高溫天氣,也恰逢蟲害的高發期,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噴灑一遍,很多藥用多了便失效了,又不得不使用毒性更強的。因此農藥中毒便是家常便飯,父親也曾經與死神擦肩而過。那時候是第一次體會無能為力滋味。 也許是處于私心,我不敢央求他們不要繼續打藥了。于是跟我媽商量說,每天我可以去棉地里捉蟲子,這樣你們就可以少受點苦了。那個時候一個上午下來,蟲子差不多可以裝一大罐,然后倒進草木灰里面殺死。那段經歷應該是童年最刻骨銘心的時刻,后來一些決定可能也受到那時候影響,如果可以重來一次,我想我還是會走上相同的路。

貌似有點答非所聞,請見諒。不過這應該是我選擇讀博的初衷,或許只是從現實起步的地方,為我所珍視的東西付出一點自己的努力,包括家人和那片土地。

拿到博士頭銜的感覺是這樣的:
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讀博理由,沒有之一。totally worth it.

看了知友們的回答,發現理工科居多。文科博士在讀生來湊個熱鬧。

相對理工科,文科不需要做實驗,發paper的壓力也沒有那么大。但苦逼的時候也很多,需要看非常多的文獻,從古至今地看,當八卦一樣看。寫論文的時候,各種腳注引用規則令人抓狂。可是每次論證一個觀點,或者分析某個案例,都是很美妙的時刻。這種歸納和演繹的過程很令人上癮。

出國讀博,相對要比國內辛苦些(個人觀點)。生活上,自由倒是自由,寂寞也真寂寞。遇到過不會做飯的留學生,生生餓出胃出血。學習上,畢竟是用外語表達,一開始上課,連案例也聽不懂,更不用說分析了。曾經有個德國學生對我說,你們中國學生啊,真厲害,翻著字典居然把論文寫完了。

很多人認為讀博的人只會讀書,很無趣。其實,一個人有趣不有趣,和學歷一毛錢關系也無。同樣,一件事情有趣不有趣,也完全看個人視角。平時除了學習,旅游啊,戀愛啊,八卦啊,知乎啊,一件都沒耽誤。周圍讀博的朋友也都差不多。托留學的福,廚藝精進,且對下廚一直保持濃厚熱情。萬一回去海帶了,就開個小餐館,Phd打折(開玩笑)。

期待今年可以順利拿到Phd。然后按照德國的習慣,出個門登記什么的,可以很裝字母地寫上Frau Dr. blabla~

看到問題,特地開skype問美國讀計算機科學PhD的表哥,他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下面基本上就是對聊天內容的總結。

他正常的一天是在某個地方工作6到10個小時,有時候可能和朋友一起吃個午飯,有時候去散個步,一天可能有一兩個會,然后每天通常做一下鍛煉。在晚上,可能會和朋友一起吃晚飯或者參加其他的一些社交活動。他說他盡量每天盡早的開始工作,這樣就可以在晚上做自己想做的項目了。

在其他的日子可能會盡量離研究室遠一點。他說相對軟件工程師來說,作為一名PhD學生,很開心的一部分是你可以過不同種的生活,如果你足夠幸運的話,你可以有足夠的自由選擇你怎樣度過每一天。下面就描述一下作為一名計算機PhD都可以選擇怎么過。

當有課的時候的日子。剛來的PhD總是會在行程表上有那么幾節課和幾個小時的作業時間。日程表和快到截止日期的課程就不是那么靈活了,所以當他們依然有課的時候,他們的日程表要有規律一些。我表哥說在那些他有課的日子里,每天都是同一時間起床的,然后去辦公室讀讀報紙、代碼,或者做做作業知道上課的時間,然后去教室。在那些日子里,他每天都要工作至少8個小時,而且通常沒有周末。

做項目的日子。對于大部分的非理論性學生來說,PhD中一部分會很勤奮的做一個真是的系統。到底有多少系統取決于這個學生參與的項目的特點。對于表哥來說,做項目的日子要長一些,畢竟從一個完整的系統中切換是需要時間的。在那些日子里工作的時間要更長一些,通常是12個小時甚至能達到15個小時。在那些日子里通常會不怎么參與其他的活動,因為那時候考慮其他的事情通常會變得很困難。

思考日。一些日子他會去思考一個項目的方向,接下來要去解決什么問題,或者如何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在那些日子里,他通常會在早上帶著筆記本去咖啡廳或者圖書館,然后很認真的“思考”幾個小時,然后做一些不用動腦子的事情來休息。對他來說,“思考”通常是在早上,而且不會持續超過四個小時。他說他和其他的學生交流過,這種日子對大家來說都是很常見的。

寫論文和準備演講的日子。他通常會花費比想想的多的時間去整理文章,和別人交流他的研究。因為這需要注意力集中,所以他通常會空出半天的時間來做這件事。有時候這將成為“思考日”的第二部分。

會議日和旅行日。大部分的PhD學生通常會花費一些時間去旅行還有參加一些學術會議。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參加會議的途徑。一些人花費全部的時間用來觀光(所以他們經常會去一些很奇怪的地方),而還有一些人會花費時間來聊天,還有一些人會把全部的時間用于呆在旅店里。表哥說他把會議當作一個查看這個領域的新的工作和追趕其他人的有趣的機會。會議日通常會變得很長。他通常會早起,然后去跑個步(通常是和會議的參與者一起的),然后在早餐的時候和其他人聊天,可能去參與一些討論,也有可能和其他人在走廊中聊天,然后和很多人在一起吃晚飯,然后可能在晚餐后出去喝點酒,或者跳跳舞什么的。如果你想好好利用參加會議的社交經歷的話,出席所有的中途休息和宴會。好的會議就像是一個很大規模的和其他研究者一起過夜的這樣一種活動。在會議的最后,大部分人通常在會議宴會結束后出去喝酒跳舞,然后大家一起聊計算機的研究直到凌晨3點。

會議日。大部分的PhD學生呢沒有很多的會要參加,可能就一月一次,當然是很導師在一起,然后和合作者進行點對點的會議。PhD通常會和課外的活動有密切的關系,或者那些管理很多學生的人可能會議要多一些。他說他所知道的會議比較多的人通常會盡量把會議擠到同一天,這樣就可以為那些“真正的工作”留出更多的時間來。對他來說,有回憶的日子通常會包括至少2到3個和導師、學生或者其他合作者的會議。他盡量把會議的日子安排到他已經需要去參加一個與研究相關的宴會或討論的時候。

其他種類的日子。Chris Parnin做過一個關于程序員如何工作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他們只會偶爾有一個“好日子”。表哥說這計算機PhD來說也是一樣的。在很多時候,尤其是在剛剛做完很多工作之后,他通常不會去做很多東西。那時候他通常去辦公室,和其他的PhD聊聊天,發發郵件,可能還回去散步,讀讀文件,重構代碼,寫寫單元測試,還可能在工作室附近玩玩。對PhD來說,他們不僅會這樣度過時間,還會把這些時間當作出產物用一種不同的角度去回顧是相當重要的。你不能永遠都是工作著的,有時候當你工作的時候,靈光一閃的可能性是要低于50%的。
-------------------
哈哈哈哈,終于寫完了,小伙伴們快來贊啊。

原本為了將來可以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去讀博,

卻發現在讀博的過程已經漸漸過上了想要的生活。


讀博士,現在最深刻的感受是,「自己仿佛在荒原上漫游」。

沒有人知道這條路通向哪里,也沒有人知道這條路有沒有盡頭。

導師也許是一張年代久遠字跡不清只籠統描繪山川走向的老地圖,也許是條條框框清楚明白精確到秒的日程表。

家人有時是自己瀕臨崩潰神經的最后依靠,另一些時候又像是投資于你我急急精算收支損益的大股東。

話說回來,這些都很難說能不能成為作為自己是否適合開始這一段漫游的量度。


------
Ansel Adams曾在一本書中寫到:
他在Yosemite漫游時曾有一個傍晚看到遠處荒寂小鎮墓園里有墓碑隱約反射著夕陽,于是他改變方向驅車奔向那一抹神秘的光線。
在架設完相機、拍下第一張膠片、準備換上第二張膠片的時候,這神秘的光就隨著晚霞一起消失了。


就是這一張照片。

------

如果一個人在猶豫是否應該讀博士,我現在的想法是:

如果他在開始荒原漫游之前,腦海里已經有了一個念頭,知道自己在這一片荒野中要尋找什么樣的畫面,并且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去把這一片景象記錄下來,那請不要懷疑,讀博士的四年將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之一。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求生之路:博士生涯的17條簡單生存法則
為何勸君不要輕易讀博?真相在這里
論文拖延癥有多可怕?有人讀了十年博差點沒法畢業
中國博士生遇到德國導師:給博士新生的建議(前言)
就業好,申請容易,認可度高,還不花錢,法國高商博士值得
放棄科研以后,我的世界豁然開朗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川| 巫山县| 来宾市| 常宁市| 石河子市| 江陵县| 会泽县| 洞口县| 汝阳县| 深圳市| 南城县| 常熟市| 茌平县| 博爱县| 来凤县| 观塘区| 湟源县| 历史| 阳泉市| 乌拉特后旗| 庆安县| 吴江市| 高雄县| 平利县| 黄龙县| 台江县| 巫溪县| 建瓯市| 凤城市| 秦皇岛市| SHOW| 甘孜| 龙山县| 南安市| 赤峰市| 馆陶县| 宜良县| 宝山区| 涿鹿县| 甘洛县| 瑞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