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篇 2010-01-28 11:54:17 閱讀67 評論0 字號:大中小 訂閱
讀《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解決》心得體會2010年1月
這本書,我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認真讀了兩遍,這本書總共就物理提出了13個教學方面的問題。包括難點知識教學如何突破、如何進行實驗教學(學生實驗的設計、實驗器材缺少如何解決、實驗數據的處理方法)、怎樣開展好物理綜合實踐活動、如何在物理教學中滲透STS教育、如何對學生滲透研究方法的教育(控制變量法)、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七個方面來闡述如何搞好物理教學工作。每個問題本書都是從四個方面來進行闡述:現場寫真、問題診斷、解決策略、資源拓展。如果一個物理教師真的能夠如書本中指引的路子開展物理教學研究工作,幾年下來一定是一位出色的物理教師。下面我就其中某些方面談談我膚淺的認識:
一、把握教學的重難點,追求課堂有效性。
新課程改革,教學的時間和學生學習的時間都在縮短,怎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呢?那就是實現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即課堂的有效教學。正確把握教學重難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是物理課堂中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因素。這本書中以四個問題的形式列出了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四個教學中難點問題:規律教學、知識的應用、儀器的使用和概念教學。在課程標準中提到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對于不同的學生,難點也許有所變化,教師不能唯課程標準是瞻。那怎樣才能正確把握教學重難點?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確定:
1.鉆研教材,明確重難點
教師可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教學重難點。教師要了解本冊教材在本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教材編者為什么把某些教材內容安排在某單元,明確一個單元只能有一個重點,每一課時都要為該重點服務,所有的教學內容,能突出的留,無關緊要的、與重點相悖的一律舍棄。“提煉”教學重難點,才能確保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以生為本,確定重難點
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有效的教學重點應該是從學生那里得來的。所謂從學生那里得來,就是要根據學生的現實水平,包括學生的知識水平、能力水平和情緒狀態,這是教學重難點落實的平臺。各個班級的生源、班風、學風、學生學習習慣、接受知識的能力等差異,要求我們老師要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確定教學重難點。
如對我校學生而言:單位換算(長度、面積、體積)就是難點,科學計數法以及運算方面也是難點。物理實驗設計與觀察物理實驗現象的能力方面等都十分欠缺。
3.立足課堂,獲取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還是應該從課堂實踐而來的。教學的重點是逐漸生成的,它是教材內容和學生學習現實相結合的產物。從課堂上來就是說它是來自于前一節課的問題,來自于從前課堂上曾經遇到的疑難困惑,來自與其他教師的課堂(聽課)。我們在教授新課的時候遇到了預想不到的問題,而這個問題不能當堂解決,這就成了下節課的教學重點。我們平時課后應及時作好教學后記,認真所記錄的教學問題。前次課堂上出現的問題如何避免,以前課堂教學重點設置的偏差如何糾正,以前課堂上的得意之筆如何巧妙運用于當前課堂,這都可以成為進行新一輪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對于搜集到的教學難點如何突破,就應該先進行問題診斷,分析造成這個概念和規律成為教學難點的原因,可從規律和概念的本身出發進行分析,再從學生學習的層面進行分析為什么這個問題學生難于接受,是思維受限,還是沒有必要的經驗。最后從教師的層面進行分析,是教學設計脫離學生實際?是教學策略不當?這就是教師反思。
因此,有心積累教學經驗的教師幾輪下來,對教材的教學重難點非常清楚,對學生的學習難點的突破也有了許多好的做法。學生變化教學難點變化不會很大,幾年的積累你所教授的課程也就全在你的掌控之下。當然如果不去積累,跟著感覺走的教師他自己的經驗是盲目的,不系統。我經常問自己初中物理有哪些難點?應該如何突破讓學生學習容易起來?在初中物理中我校學生的難點概念類最多:密度、壓強、功、功率、比熱容、電壓、電阻、力、摩擦力、熱值、短路等共15個。其次是應用類:運用杠桿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運用密度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運用浮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運用二力平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
二、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在本書中現場寫真中提到的實行新課程改革以來,學生對物理興趣有所增加但仍不明顯。在問題診斷中是這樣分析的:初中學生的正處于具體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變的階段,形象思維仍占主導。學生判斷分析事物習慣于用經驗材料,不善于用理論進行推導。心理學表明:初中生認識事物存在著知覺優先的傾向。在教學中教師給學生提供感性材料與活動的機會較少,給學生提供有強烈探究興趣的任務極少,老師都是按部就班的用教材進行教學,按書本的安排做實驗,目的是為了完成教學和實驗任務,為實驗而實驗,提不起學生的興趣。
的確如此,在我的教學中這樣的現象也同樣存在著。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物理課得天獨厚的優勢。物理課中的各種現象深深地吸引著學生,使他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教師對實驗如何處理就成了能否吸引學生,引起學生興趣的關鍵。
教師都十分看重課堂的45分鐘,以完成自己教學任務做為自己的最高使命。關注自己的教,勝過了關注學生的學,在公開課中也是如此。生怕學生的活動或實驗的過分自主沒辦法把握自己的教學進度,課堂調控能力成了教學的又一瓶頸。因此學生的學習也就沒辦法關注,似乎成為情理之中的事。但我們教學是為了什么?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同時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教育等。教師的教育價值是在學生掌握的情況中得到體現。
學生不聽,我們往往都責罵學生,有時是老師的過,我們的課脫離了學生的實際,我們設計的教學過程即使是學生參與活動的部分也不能觸及學生興奮的神經。活動也成了一種演戲,學生沒有多大的收獲,這樣的活動,也逐漸被學生冷落。
正由于此,關注學生的學似乎更重要。因此教師應該想方設法讓學生喜歡自己這門課,每個知識點的教授都必須以這個為出發點,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讓學生由聽眾、觀眾,向演員甚至是導演轉變。同時實時在學生中進行課堂教學問題調查,了解學生對自己教學的意見與評價,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讓自己教學為學生量身定做,學生的潛能才能得到激發,學習成績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三、做研究型的教師,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魏書生、李鎮西等教育改革實踐家的成長經歷,清晰的告訴了我們如何由一個普通的教書匠成長為研究型、學者型教師。作為一名教師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不斷學習、努力工作、積極思考、研究。
作為一名教師,一定要積極進行自我反思。被稱為“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師”的著名教育實踐家李鎮西對教師教研有獨到的見解,他說,學習、工作、思考是教師教研的三大法寶。一線教師不同于專門從事教育科研的人員,搞研究不一定要“立項”,關鍵是要有問題意識,要結合教學實踐對優秀教育理論進行創造性運用。
教師要經常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如教學手記、教育日記、教學隨筆、教學博客、教學案例等等都是進行教學反思的有效形式。做一名研究型教師必須結合自己的日常教學和班級管理,或以教育日記的形式每天記錄自己的所思所感,或以教學隨筆的形式反思自己的教學心得,或以教學案例、教學實錄的形式來反映自己教學的過程,或建立自己的教學博客,通過網上交流,總結推介自己的教學成果??傊?,只有通過不斷的自我反思,才能促進自己的專業成長,為成長為研究型教師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本書為我們做好教學問題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在不斷學習教學理論的前提下,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進行教學創新,才能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研究水平。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研究型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