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楷書書法分類
楷書是中國通用的一種書法字體。楷書書法欣賞依據字體可分為大楷和小楷兩種。進行楷書書法欣賞,有必要對這兩種不同的字體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于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杰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于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鉆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準。
再說大楷。一般情況下,人們把一寸以上、數寸以下見方的真書稱為大楷。較此更大的真書大字被稱為“榜書”、“擘窠書”。根據歷代書法家積累的經驗,學習書法應先寫大楷,作基本練習。掌握好大楷的點畫、結構、布白,做到點畫準確精到,結構疏密得當,則退而寫小楷可做到結體寬綽開張,點畫規矩清楚;進而學榜書則能結密無間而氣魄宏闊,不致渙散無神。
(二)中國楷體字
一直在堅持用楷體寫文章,雖然偶爾也羨慕別人的字體看起來花團錦簇色彩艷麗,可是自己始終覺得中國有兩樣基本的文化基礎是最好的,也是最適合中國人的。
第一樣就是中國的楷體,第二就是中國的水墨畫。
中國的楷書外圓內方,象征著中國的民族性格,一種外圓內方的處世哲學,外表的圓代表著中國人的外在的容讓豁達君子之風,內方代表著中國人內心的堅持,一種對自己信仰的堅定,這種人才是最真正的中國人。
外圓是對別人的態度的寬容,它不是圓滑,不是事故,而是對人世的豁達和處世的胸襟,外圓的支撐來自于內方,是對自己信仰的堅持,自己原則的堅持。
外圓內方是一個一體的精神實質,缺少任意一方都只是對中國人的不了解。
就象一些學習中國文化的人,學的一點皮毛即以為為正朔,殊不知中國的文化的形式好學,可中國的實質卻是別人萬難學去的。
學得中國的外圓即以為中國的文化是圓滑,學得中國的內方即以為中國的文化是固執,這樣的學習最終只能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徒惹別人笑談。
所以先了解一國,先了解一國的文化,了解一國文化則必先了解一國的文字。
中國五千年的傳承,沒有其他的東西,所有的一切文化皆在這字里行間。
如今一般所說的楷書,是從漢隸逐漸演變而來的,按照時期劃分,可分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體,它可以說是一種從隸書到唐楷的過渡書體,很不成熟,經常帶有隸書的寫法在其中,但正因為它的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齊放的場面,意態奇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康有為評價有“魏碑十美”。而狹義的楷書則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漸成熟起來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歐陽詢、虞世南、楮遂良、薛稷,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
我們常說的楷書四大家“顏柳歐趙”,前三個就在唐朝。到了唐末,楷書已發展到了頂峰,風格已過于規整,于是逐漸走下坡路了。但是“唐書重法,宋書重意”,宋朝的蘇軾以其詩人的風度開創了豐腴跌宕、天真爛漫的“蘇體”,堪稱“宋朝第一”。宋末元初的趙孟頫U,以其恬潤、婉暢,形成了“趙體”,也就是四大家中的“趙”,但是“趙體”嚴格來講應該屬于行楷,不再是規規矩矩的楷書了,所以初學者一般從“顏柳歐”三體擇一入手,這也被公認為學書之正路。下面我將這三體從多個角度作一對比,有的角度還參考了魏碑和趙體,為的是能夠全面的認識楷書個體。以上重點對比了“顏柳歐”三體的風格與特點,這里面既有時代的影響,又有個人的因素,如歐體形成于初唐,受魏碑的影響較大;顏體受唐朝以肥為美的審美觀點的影響,又較豐腴;而柳體由于柳公權為人正直,“人正則字正”。總之,我們要全面認識書體的特點,這也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