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解讀《富爸爸窮爸爸》。這個本書的名氣很大,你可能早就知道,不過也有可能這你是第一次聽說這本書。不論是哪種情況,相信通過今天的學習,你都會對錢這個東西,以及如何成為一個有錢人這件事,會有新的認知。
你在生活中會不會遇到這樣的場景: 逛街的時候,拼命和店員砍價,只為能省幾十塊錢;工作都幾年了還是月光,存款更是空空如也;看到同事朋友,買大牌衣服化妝品,只能背后偷偷羨慕;工資發下來,還完花唄借唄信用卡,交完房租就只剩生活費;都說30而立,然而你過得并不輕松,不敢辭職,不敢生病,更扛不住家里一點意外和風波…… 如果上述情況你中了2個以上,那么,這本書你一定要認真學習。 正式開始之前,我們先來聽一個小故事:很久之前有個婦人,她每天煮飯的時候總是從鍋里抓出來一把米,放到一個備用的特定米缸中。鄰居譏笑她這種行為,她卻不以為然。 過了不久,當地發生了災害,莊稼顆粒無收,很多家庭都揭不開鍋了,但這個婦人家中因為有備用的米缸,得以熬過了饑荒。 雖然這個小故事看起來和錢沒有直接關系,但其中藏著和財商緊密相關的智慧——不要把雞蛋裝在一個籃子里。 賺錢是門學問,不研究怎么賺錢就開始賺錢,一定會動作變形,事倍功半。 因此,現在社會大家越來越注重財商的教育,甚至有人說,21世紀,財商,將會是僅次于智商和情商的第三大必備能力。 那么,這個財商到底是什么東西?財商的高低跟一個人的賺錢能力有什么樣的關系?這本《富爸爸窮爸爸》都會給你答案。
我們繼續往下看。先來了解一下這本書的作者:羅伯特·清崎。 作為一名日裔美國人,他是全世界第一位提出財商這個概念的人,也是著名的企業家、投資家和教育家。 當然,他更被人熟知的身份是超級暢銷書作家,他的這本《富爸爸窮爸爸》曾在《紐約時報》《商業周刊》《華爾街日報》等銷書榜常居第1名。截至目前發行109個國家,總銷量突破3500萬冊。這本書的中文版連續18個月蟬聯全國暢銷書排行榜冠軍。能達到這種暢銷程度的,估計也只有《小王子》和《圣經》了。除了這些客觀的數字,這還是一本從根本上轉變中國人金錢觀的書,是人人必讀的財商經典。 每隔一段時間,“窮人思維”和“富人思維”就會刷屏一番,可是,好像很少人能說清楚,到底什么是窮人思維?或者我如何才能用富人思維致富? 讀了這本《富爸爸窮爸爸》,你就會知道,真正的窮人思維,不是不會賺錢,而是不會“用腦子”賺錢。 思維上的窮人只會用時間換錢,為錢工作;而精神上的富人善用財商思維武裝大腦,從而讓錢來替你工作。 接下來,我們正式進入這本書的核心內容。 01 我的兩個“爸爸”:成為有錢人是一種人生選擇 作者羅伯特清崎有兩個爸爸。一個是自己的親爸爸,也是他口中的“窮爸爸”,一個是“窮爸爸”的好朋友,也就是書里的“富爸爸”。 他的窮爸爸受過高等教育,學習優異還用全額獎學金讀完了名校博士,另一個富爸爸連高中都沒考上。 兩個爸爸在事業上都很勤奮, 但是最終的結局卻完全不同:有名校背景、高學歷和體面工作的“窮爸爸”,一生都在房貸車貸等個人財務問題中掙扎,去世后只留下了一堆待付賬單。而另一個富爸爸成為了當地最富有的人之一,名下有千萬美元的遺產和慈善機構。
是什么造成了這種結果? 作者羅伯特清崎從小就同時受到兩位爸爸的不同教育理念,對這個問題最有發言權,他說:“他們在各自的事業上都很成功,都在為錢和家庭奮斗,然而,他們對錢的理解卻完全不同。” 比如,談起錢,窮爸爸會說:“錢是萬惡之源”富爸爸說:“貧窮才是萬惡之本。”遇到貴一點的東西,窮爸爸說:“這個我買不起。”富爸爸說“我怎么才能買得起。”說起未來的發展,窮爸爸說:“努力學習,將來就能去一個好公司上班。”富爸爸說:“努力學習,將來可以發現一家好公司并收購它。”對于投資,窮爸爸會說要小心不要冒險,富爸爸勸說要學會管理風險。 正因如此,作者才了解到不同的觀念和思維方式,會帶來怎樣不同的人生。 慢慢地,作者發現,富人之所以越來越富,窮人之所以越來越窮,根本原因在于,他們對金錢的認識、對待錢的思維方式不同。 大多數人對金錢的認識,都是從父母那了解到。所以如果原本就貧窮的父母,就會把自己對于金錢的狹隘認知教給孩子。讓孩子從小就秉承了窮人的理財方式和思維方式。將來也就很難成為一個有錢人。 02 窮人和富人的財富觀 古話說道:“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意思是說,辛苦勞動的養蠶人,穿不起羅綺。 可偏偏很多的窮人啊,還是相信只要辛苦勞動,總有一天可以穿的起錦衣綢緞大富大貴。 書中說到,這和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說勞動光榮、勞動致富。但長大之后,卻發現,工作并不能產生財富。或者準確地說,工作只會產生收入。而這些收入,不足以讓你成為一個有錢人。
如果你仔細觀察,在北上廣深這些大城市,每天早上八九點,走路匆匆忙忙,時不時還看一下手表的,一定不是有錢人。但他們多是根正苗紅的名校出身,受過正規的素質教育,有完善的學科體系和認知能力。為什么這群人,卻很難在短期內進入到富人的行列呢? 因為他們都是學校教育體系的標準產物。而學校并不會教我們財商,不會告訴我們如何跟錢打交道。它只會教我們如何成為一個更合格的打工者,成為律師,醫生,老師或其他行業崗位上的合格員工。由于學校教育只專注于學術知識的傳授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卻忽略了財商技能的培訓。所以許多精明的醫生,會計,老師在學校時成績優異,可還是要一輩子在個人財務問題上掙扎。
而富人則不同,富人相信知識致富。 作者曾經問過自己在大學做教學主管的“窮爸爸”,說為什么學校不教關于錢的知識?他父親回答道:“因為政府不讓教。”好在羅伯特清崎還有一個“富爸爸”,他開始從富爸爸那邊學習有關財務,做生意,以及如何成為一個有錢人的知識。 時間一長,作者發現,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區別在于財富觀:窮人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窮人迷信工作致富,收入結構單一;富人相信知識致富,擁有大量可產生附加價值的資產。 那么接下來,要給大家分享的,就是這本書中,關于如何致富的3個底層邏輯。 03 致富的3個底層邏輯
第一個邏輯:升級個人商業模式。現在“財務自由”這個詞很火。大家都各有各的解釋,普遍認為說,當一個人的被動收入已經可以滿足他的日常開銷的時候,就可以認為是財務自由。 但我覺得還有一個更有意思的說法:當一個人不用再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投入時間,就意味著財務自由了。 大家肯定都對財務自由很感興趣,既然我們前面說,這是一本能教大家學會賺錢的書。因此,在這一部分,我們就來說說如何用個人商業模式的升級,來獲得收入的增長。
我們都知道企業要想長期盈利,必須有企業的商業模式,個人要想獲得財富的快速增值,也要找到屬于自己的個人商業模式。 那個人商業模式有哪幾種呢,接下來我們一個個來看: 第一種,用一份時間換一份錢;第二種,用一份時間換多份錢;第三種,購買別人的時間換錢; 先看第一種,用一份時間換一分錢。我們周圍多數人都是這樣的,上班族,服務從業者,餐館老板,公務員等等…他們都是上一天班,拿一天的錢,當一天的和尚撞一天的鐘。我們都知道時間是稀缺不可再生的資源,因此,用一份時間來換一份錢的個人商業模式,肯定收入上限是很明顯的。一年最多就賺那么多,能計算的出來,而且很難提升。第二種用一份時間換多份錢。這種模式相對就高明一些。比如作家,開網課的老師,演員拍的電影電視劇,程序員寫出的軟件,理財收益等,都是用花一份時間產出的成果,就可以讓別人重復去購買。從而發生“就算不用工作也有收入的情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睡后收入”,是睡覺的睡。
第三種是通過購買別人的時間換錢。比如企業主,工廠老板等。能到達這種商業模式的人,都有比較可觀的財富積累。 因此,如果你想獲得財務自由,光靠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幾乎不可能實現。必須要想辦法,至少達到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 那具體要怎么做呢?我們繼續往下看。在我們朋友圈中,大概會分成這三類人:第一類是在企業里勤勤懇懇做到中層的,薪資是剛畢業時候的三五倍,不買房不結婚不養娃就很滋潤,否則生活質量暴跌。他們就是恪守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的典型代表,也是最大多數人的未來。 第二類是混了好幾年,換了好多工作,保持持續學習。不斷發展自己的副業:比如在網上寫寫文章,或者開個小店理個財來累積資產。這屬于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不高明,但生活也不會太拮據。普通人努努力也可以做到。 第三類是實現財富自由的,開了自己的公司,估值千萬,每年有上百萬的個人收入。想達到這層需要有足夠的魄力,勇氣和智慧。但一旦成功,就可以去購買他人的時間,為自己產生價值。
我們先來小結一下第一個致富邏輯: 對于第一個致富邏輯,就是努力有升級個人商業模式,我們建議的方法是這樣的: 1. 在你用自己的一份時間,換一分錢的初級商業模式時,努力找到一門手藝,并賣個好價錢。這個手藝可以是英語,是寫作,是PPT,是美妝技巧,是淘寶客,是小社群,或是你喜歡且擅長的任何一種可變現的本事。2. 如何找到這個手藝呢?發現自己的天賦,把你擅長的一點點技能,練得天下無敵,你就是神一樣的存在。這份天賦有時候你自己也沒能發覺,但只要是周圍經常有人稱贊你的某一點,或者是在某一點上,你可以做的比周圍100個人都要出色。這時候就牢牢抓住它,放大它,因為大概率上它是你跨越到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的路徑。如果以上都沒能找到,那就從現在開始,依照自己的愛好從零培養一個。3. 第三種商業模式往往是創業。一個普通人若想通過創業獲得爆發式財富收益,也是有路徑的,我建議大家:從甲方公司工作,到自己做乙方,最后再做大變成甲方。或者說,從幫甲方賺錢,變成賺甲方的錢。據我所知,多數人第一份創業,最好的方式就是成為自己老東家的供應商。 第二個邏輯:擁有富人的兩種思維方式。作者羅伯特清崎花了幾年時間,跟蹤研究周圍幾百個樣本人群,試圖找到美國那些底層的窮人和上流富人之間最大的差異,最終他發現所有的富人,在成為富人之前,都有兩種與眾不同的財商思維: 第一個:關注事業而非職業的人,更容易成為有錢人第二個:擁有金錢和消費上的延遲滿足感 我們先來說第一個,為何在富人看來,事業比職業更重要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職業不等于事業。事業的重心是資產項。富人關注事業,是為了建立自己牢固的資產,實現被動收入。窮人關注職業,是為了得到更高的工資。 作者還發現,很多想要通過努力工作,把自己職業做好的人,都把自己的發財夢做成了噩夢。因為他們始終還是沒有跑出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也就是通過出賣自己單份時間獲得單份收益的賽道。 書中有個在美國很普遍存在的案例:一對幸福快樂,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夫妻,畢業后一起租住在一套公寓里。這已經是很不錯的起點。隨著時間推移,他們結婚之后準備要孩子,很顯然現在租的公寓太擁擠。為了能攢錢買一套理想的房子,他們開始更拼命地工作,慢慢兩人收入也都開始增加。但隨著收入增加,支出也增加了:個人所得稅,保險稅,房貸,車貸… 然后他們發現自己的債務也越來越多。在國內通常都是求助雙方父母,用兩代六人一生的積蓄,勉強度過這個坎兒,而在沒有這種傳統的美國,到處都是充斥著債務和信用卡欠款的年輕人。為了能維持信用,兩人不得不更努力地工作,然后更努力地償清債務…
慢慢你會發現,拼命工作會讓人陷入rat race老鼠賽跑的瘋狂競爭,而生活卻進入不停付賬單,勉強養家糊口的循環。 在“老鼠賽跑”的圈內,人為金錢工作,每月的支出主要靠工資維持,沒有屬于自己的資產。成為月光甚至月負族,只能在“老鼠賽跑”中求生存。 曾經有人這樣來解釋上班:Job(工作)的意思就是just over broke,比破產強一點。 窮人和中產階級往往被金錢的力量慣性控制著。他們專注自己的職業,起床工作,卻不問如此做的意義,越是拼命工作越容易陷入“老鼠賽跑”的囧境。究其原因就是因為多數人沒有財商思維,不懂得金錢的意義,因此只能被錢控制,以及通過更努力地工作和錢對抗。那富人一般會怎么做呢?在國內最常見的就是創業,創立自己的事業,累積資產。
很多人會覺得,創業失敗的風險太高了,還是打工更安穩一些。 不過樊登老師認為:打工要比創業的風險大的多。也就是從長期來看,專注職業要比專注事業風險更大。
這是為什么呢? 因為人的一生很漫長,過程中一定會發生很多“人生黑天鵝事件”:可能是親友的一場大病,可能不得不購房置業…任何一個事件一旦發生,絕不是通過上班掙的一個月一兩萬塊的收入就可以應對。富人遇到這樣的黑天鵝事件,可以輕松用錢解決問題,生活繼續。而窮人因為只顧埋頭專注自己的職業,不從長遠考慮這些“人生黑天鵝”事件的發生,導致很多人一旦遭遇類似的事件,就被拖進了一生的債務深淵。不信你想一下自己周圍的有錢人,很少有是通過專注于打工,在自己的職業里深耕,而成為有錢人的吧? 這便是我們要講的富人的第一種思維方式,關注自己的事業而非職業。因為窮人只關注自己的職業和短期收入,沒有抗風險能力;而富人會關注事業,為自己積累能不斷增值的資產。 那么問題又來了,我現在就是一個老老實實上班,在專注自己職業的人呀,我該怎么辦呢?難道就沒救了嘛?當然不是的。你完全可以用做事業的思維和心態,來經營職業。把自己當成這家公司的老板,更有大局觀和長遠眼光,而不要鉆營于自己眼前的瑣事。凡事跳脫出來,多用老板思維審視,久而久之你就也會關注到自己的事業,為自己將來的事業不斷積累能力和資源。
接下來我們來說富人的第二種與眾不同的財商思維:消費中的延遲滿足。什么叫延遲滿足呢?心理學給出的定義是這樣的:延遲滿足是一種甘愿為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而放棄即時滿足的抉擇取向。如果將這個概念平移到消費中的延遲滿足,那就是:富人喜歡用賺到的錢購買為自己產生收益的資產,窮人則喜歡炫耀性消費。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前些時間微博上爆出一個新聞,一女子月薪四千卻買兩萬的包,這種“超前”的消費行為讓丈夫十分不能接受,甚至這件事炒到了網上,鬧得沸沸揚揚。但同樣是月薪不足六千,我的一個同事麟麟就硬生生通過理財和精打細算,給自己一年攢下了六萬多。她是怎么做到的呢?首先,麟麟給自己做了一個有365個方格的表格,規定這一年中每天都要存一次錢,數額分別從1元到365元。因此在她每次剛發工資的時候就存多一些,月末沒錢的時候就少存一些,一年下來只要存滿了這365個方格,加起來就足足有6萬多! 對成年人而言,在收入暫時不是很高的情況下,好好存錢,也是財商的一種表現。把支出維持在低水平,減少借款和勤勞地工作會幫你打下一個穩固的資產基礎。等有了資產基礎,再拿出一部分按比例購置穩健的基金股票等理財產品,實現財富的緩慢增值。
還是上面的案例,麟麟還會在每個月初,固定把10%的工資剝離出來單獨放在一個銀行卡上,一年下來也有將近一萬的額外存款。這筆錢如果不是比例出來,肯定就被各種日常消費花掉了。而且麟麟用自己上一年時間存下來的資產,通過買書報班學習財務和理財知識,買了指數基金和少量股票,已經在隨著時間的復利效應,在慢慢積累自己的小金庫。 很顯然,通過理財手段,麟麟已經慢慢將自己從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的賽道,慢慢轉換到了第二種個人商業模式,實現被動收入了。 如果一個人只知道在第一種個人商業模式的賽道上打拼,只靠雇主的工資,永遠是一頭乖乖待擠的奶牛。 而且案例中月入四千女子卻買兩萬塊奢侈品,很明顯是消費觀出了問題。因為富人是最后才買奢侈品,而窮人和中產階級會先買下諸如大房子、珠寶、皮衣、鉆石等負債型消費,然后慢慢還款。窮人都誤解了奢侈品的意義,真正的奢侈品是對投資和積累真正資產的獎勵,而非是營造自己購買力的假象。人窮窮觀念,人富錢生錢,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對于第二個致富邏輯,就是擁有富人的思維方式,我們建議的方法論是這樣的: 第一、 一定要在工作中關注事業而非職業。用做事業的思維和心態,來經營職業。同時,在職業之外,努力去發展自己的小事業。再加上一些理財技巧,如比上文說到的365儲蓄法,讓自己的資產增值。讓自己在“人生黑天鵝”發生時,盡可能從不確定中獲益。第二、 學會消費中的延遲滿足。如何做到呢?如果你在生活中想買一個非必需品時有猶豫不決。那就證明這件商品的價格已經超出了你的消費能力。這時候就需要調出自己“延遲滿足”的思維方式,先不要去沖動購買。 第三個邏輯:克服對困難、恐懼和不安全感的畏縮。作者在書中的最后一部分,告訴我們恐懼和貪婪是阻礙一個人有錢的兩大情緒元兇。 英國的BBC曾經做過一個社會學調查報告,問那些行將就木之人,你此生最大的遺憾是什么?本來調查者以為答案會是年輕時候沒努力奮斗、沒有認真對待家人、沒有堅持追尋自己的夢想等大家老生常談的遺憾。但結果令人大吃一驚,在1000人的街頭調研中,有近一半人,寫的都是“fear”,因為害怕或恐懼沒有去做。 太多窮人,不敢承擔風險,不敢逃離建立好的安全感。 人窮是一種觀念,時刻想的是“我不能做這個”、“我不能做那個”,正是這些自我施加的桎梏,徹底束縛了一個人追求財富的能力。 其實啊,在中國這個社會,有很多不自由,但是唯獨對追求財富,真的沒有那么多“不能”的限制。 羅伯特清崎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應該怎樣開始致富?”他通常用的一個答案是:“首先改變觀念。” 作者發現,很多人不是不能成為有錢人,而是從一開始就不相信自己可以成為有錢人。因為我們的傳統在教導我們金錢是萬惡之源,教育在傳授我們學習某種技能,并為金錢工作,卻沒有告訴我們如何讓金錢為我們工作。 因此,從今天起,將“窮爸爸”的固有觀念,轉變為“富爸爸”的思維方式。做一個積極的思考者和行動者。 對于第三個致富邏輯的具體建議,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行動。作者見過大量,在了解了致富的邏輯之后,還是遲遲不肯行動的案例。努力讓自己從立場、感受、態度,到目標、方法、行動。在擁有強烈渴望成為有錢人的決心之后,還要用超強的執行力,克服過程中的困難和不安全感,這便是作者在本書的最后,著重強調的,致富的第3種邏輯。到這里,《富爸爸窮爸爸》的全部精華內容我們已經學的差不多了,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吧。 作者通過他在童年時期的親身經歷,告訴了我們他的兩個爸爸,“窮爸爸”和“富爸爸”不同的處事風格和思維方式。因為這種不同,最終導致了兩個爸爸財務狀態有著天壤之別。 然后我們講到,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區別在于財富觀:窮人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最后是一個人想要致富的3個底層邏輯,分別是:找到并升級個人商業模式、關注自己的事業而非職業、以及要有成為富人的決心和渴求。
回望我們周圍的生活,你會發現各行各業的人不外乎這四種人:打工者,自雇者,創業者和投資者。這四者的風險在依次上升,同時收益也在大幅提升。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富人,就務必想辦法讓自己學會承受風險,通過身份的轉換獲得更高的收益。 金錢是一種觀念,如果你想更多的錢,只需改變你的思想。 讓自己成為一個值錢的人,再通過掌握一些財務知識、財商思維,實現人生躍遷,成為富人只是時間問題。 好了,今天這本書就學習到這里,感謝您的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