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婚人士,到了中年,上有雙方的老人需要侍奉,下要面臨兒女求學婚戀的巨大開支,事業遭遇瓶頸,各種瑣事纏身;夫妻相處多年,激情退卻,正如眾人所說,這時的夫妻關系,大多如同左手摸右手,生活在一起,不過是一種感情的慣性罷了。
人到中年,婚姻無非就是下面這幾種狀態:
一、相濡以沫。
到了中年,這算是一種比較理想的婚姻境界了吧。
通常,夫妻間彼此忠誠,有著深厚的感情基礎,到了激情消退的年紀,感情就會升華為一種類似親情,但又高于親情的依戀與體貼。
這樣的兩個人,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成就。這樣的關系,實屬難得。
二、和平共處。
雙方性格都比較平和的夫妻,到了一定的時候,兒女離家,對對方的欲念淡漠下來,各自都有著自己的興趣愛好或精神寄托,便很容易形成這種若即若離,同時又井水不犯河水的關系。
通常夫妻兩人,當初是由于現實原因結合,并沒有深厚的感情基礎,但又都比較重視傳統,希望維系著正常的家庭關系。日子長了便會形成一種默契,哪怕沒有多少感情了,也會在一個屋檐下,平淡地相守到老。
其實這種關系雖算不上理想,可相當大一部分的老式中國家庭應該都屬于這種情形吧,不失為一種和諧與幸福的婚姻關系。
三、相互埋怨。
有些夫妻,本是因相愛而結合,卻忽略了對感情的經營。最后把本該和和美美的日子過成了“有情人終成倦屬”的感覺。
這是大多數現實婚姻的模式吧。
為什么會這樣呢?
我想,首先是因為很多人喜歡把婚姻關系理想化,想得過于美好,而人與人相處,如同舌頭與牙齒一般,難免磕磕碰碰,這時有些人就會因理想破滅而失望,開始抱怨與指責;
其次,一些傳統觀念相互矛盾,一方面是“三十而立”,人們普遍晚熟,另一方面,家長又有催婚的習慣,這導致走進婚姻的人們,根本是處于心智不成熟的狀態,遇到事情不懂積極地協商處理,而是采取一種幼稚的方式互相推諉,久而久之,難免產生相互的不滿。
還有就是當代社會背景下,尤其獨生子女家庭成長起來的人,習慣了自我中心,很少具備隱忍與付出的品質,對婚姻存在一些不正確的期待,一旦內心的需求沒能得到滿足,關系很容易產生嫌隙。
四、冷若冰霜。
其實這種關系,往往也是因愛生恨而來的。
會成為夫妻的兩個人,年輕時多多少少也是有幾分感情的。若不是心被傷透,怎么會對對方的一切視若無睹?若不是反反復復地失望,又怎會喪失所有的熱情?
相互抱怨,至少還懷有幾分熱情和一絲改變的希冀。可徹底的死心,才會表現得這樣無情而冷酷。
在經歷了渣男無數次出軌、動輒家暴、常年冷眼相對后,關系基本會演變成這種。
五、反目成仇。
最糟糕的一種關系,從一開始的你儂我儂,過成了水火不容。
有很多因素都可以造成夫妻的反目,但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恐怕還是一方或雙方,對感情的背叛。
婚姻關系,不可避免地會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但夫妻同心,其利斷金。利益上的失衡還可以重新分配,但彼此忠誠是維系夫妻關系的核心因素,當這個本質被觸碰后,關系的平衡就會徹底被打破。失去了基本信任的兩個人,根本就沒有和平共處的可能性。
當兩人情投意合地過了好些年,其中一方才發現另一方竟家外有家;
男人偶然間發現,多年來被自己當成寶的娃竟然不是親生的;
以為忠誠不貳的伴侶,暗地里干著見不得光的勾當……
諸如這些情況,都是可以讓婚姻關系徹底破裂,甚至讓曾經的恩愛夫妻成為仇敵的。
我們會發現,感情中往往愛之深,恨之切。
兩個性情平和的人,哪怕過不下去了,還能做到好聚好散;而兩個情感激烈的人,有可能一開始如膠似漆,難舍難分,到最后卻是勢同水火、你死我活!
與其如此,追求轟轟烈烈的婚戀關系,豈不是飛蛾撲火般盲目?倒不如平淡相守。
你覺得哪種婚姻關系最值得推崇呢?
讀懂這首詩,大概率可以避免“良嫂”、“生病嫂”的悲劇
婚戀故事:女人沒出月子鬧離婚,后又想復婚,這是鬧得哪一出?
生娃這件事,有愛是傳承,無愛是傳銷
懟姐關注心靈,專注原創,讓你遠離情感煩惱,活得從容自在!
如果覺得故事還不錯,請舉起你的發財小手,一鍵三連喲!樂于分享與善于肯定的人,更有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