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富裕環境與多元化的金錢誘惑,過去“儲蓄等于理財”的觀念早已不適用,大多數父母都贊成要提早落實小孩的理財教育,但是該多早開始?又該如何做呢?
發展心理學大師皮亞杰(Jean Piaget)將兒童認知能力發展分為:從出生到2歲的“感覺動作期”、2~7歲間屬“思想動作前期”、7~11歲則處于“具體思想運作期”、11~15 歲就進入“形式思想運作期”。
瑞士銀行前產品策略暨顧問服務處副總裁及著有《富總裁的投資私房學》等書的財經作家楊偉凱建議,“具體思想運作期”剛好從“國小”開始,兒童已逐漸掌握邏輯思考方法,例如事物的因果、歸類,加上此時也都具備基本的數學、買賣交易概念,正是切入學習理財的好時機。
《Smart智富》月刊專訪長期關注兒童、青少年理財教育的郭乃鋒、陳琬惠與楊偉凱等3位專家,歸納其意見,匯整為4步驟,作為教導孩子學習金錢價值觀與金錢規劃的基礎:
步驟1》常在日常生活中討論 要讓小朋友分清楚“需要”與“想要”這個理財概念的第1步,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生活情境中去討論。
◎方法:陳琬惠建議,像是看了一部影片,就能與小孩討論,影片中人購物的情況是被欲望驅使的“想要”,還是為了生活運轉的“需要”,等小孩有一定概念后,再帶入想給他零用錢這件事。
步驟2》訓練小孩記賬習慣 楊偉凱認為,有了記賬習慣后,不僅能了解錢從哪里來,又花到哪里去,還可以藉此學會當資源有限時,該如何分配、管理的能力。
陳琬惠指出,不一定需要要求小孩天天記賬,不過當剛開始給零用錢時、“國小”生進入高年級、或是剛上 “國中”等重要階段,因為生活型態改變較大,至少要能記賬1個月以上,讓新生活的消費面貌進到小孩腦中,之后即使不記賬了,小孩也會有數字概念,同樣有記賬效果。
◎方法:開始給零用錢后,要求小孩將每一筆支出都要記下來,如果賬本數字和實際金額不符合,則以減少下一次零用錢金額,或是必須縮短玩游戲的時間等作為警惕。
步驟3》一起檢視花費行為 孩子剛開始有零用錢時,會覺得自己變得“獨立”了,可能每樣東西都想要,郭乃鋒建議,記賬之后,還要定期與小朋友進行賬本討論,藉此更清楚小孩的理財性格、想法,進而找到循循善誘的機會。
陳琬惠提醒,在訓練的過程中,父母要有堅持的態度,千萬不要因為小孩提早花完零用錢就心軟而給錢,或答應額外支付買禮物的錢,應該讓小朋友了解,當財務透支時,就必須學會忍耐,而非伸手要錢。
根據臨場上的經驗,比較會花費的小孩,在經過幾次“透支”狀況后,通常就會學到控制預算的重要性。
◎方法:若小孩零用錢花費都在“需要”的領域時,可以問他“那你想買玩具的時候怎么辦?”或是當小孩透支時,詢問“之前的花費有什么是可以省下來的呢?”
步驟4》學會設定目標 “不是把零用錢統統存下來,就是好的理財教育。”郭乃鋒說,人的一生中要不斷面臨金錢、選擇、規劃的問題,因此,協助小孩從小學會設定目標、了解延遲享受就能有計劃達成目標的能力將會受用無窮。
等到小孩有基礎的理財知識后,陳琬惠建議,平常就可以丟問題給小朋友,像是“下星期我們要去百貨公司,你想買什么嗎?”、“等一下我們要去圖書館,但是只有200元的預算,你覺得應該怎么安排?”、“下個月我們有家庭旅游,該怎么安排比較好?”
當小孩畫出夢想后,就能進一步誘導他們思考,如何在“總額框架”中,一步一步學會規劃,朝夢想前進。
◎方法:以出門到圖書館為例,你可以問小孩,要坐公交車還是出租車去?如果選出租車,比較舒服又快速,但是這樣我們就沒辦法吃蛋糕、喝飲料喔!坐公交車比較久,但是便宜,多余的預算可以存起來!把每個選項的優缺點都并列出來,也不需急著給孩子答案,讓他們學習選擇、判斷。
(摘編自臺灣《Smart智富》第141期 文/王妍文) 原文鏈接:http://www.chinanews.com.c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