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的衰落:后也先時代瓦剌分崩離析,巾幗女英雄中興東蒙古!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阿剌知院發動兵變攻打也先,也先被暗殺身亡。阿剌知院的兵變,不但終結了也先的生命,也使衛拉特自身的力量遭到沉重的打擊,幾乎一蹶不振。處在核心地位的綽羅斯部受害最深,也先的弟弟賽罕王,伯顏帖木兒都死于這次變亂之中,另一個弟弟伯都王帶領部分人馬南下哈密地區,其母與其妻被阿剌俘獲,長子火兒忽答孫率余部退回葉尼塞河上游衛拉特人的故地。而與此同時,一直堅持元裔為正統的東部蒙古各部則在這次變亂中抬起頭來,迅速聯合起來,恢復了正統汗廷。
1456年(明景泰七年),成吉思汗弟別勒古臺后裔毛里孩,另一弟哈撒兒后裔齊王孛羅乃,哈喇嗔首領孛來、少師阿羅出等人,擁立脫脫不花幼子馬兒古兒吉思為汗,汗號"烏珂克圖汗",毛里孩與孛來同為太師。同時,正統派部落也開始了對衛拉特的清算,發兵攻伐。這使得衛拉特勢力大衰,內部又矛盾重重,一度相當被動。弒殺也先的阿剌知院便在征伐中戰死,雖然還能勉強保住漠南、漠北的牧場土地,但也大顯敗象,難以為繼。正當衛拉特諸部處于坐困愁城之時,一位救星回來了,他便是奉也先之命西征、攻略中亞的太師斡失帖木兒。1463年(明天順七年),斡失帖木兒從中亞返回蒙古,帶回了經略西方的精銳之師,從而迅速改變了東西蒙古的力量對比,衛拉特諸部迅速團結在他的麾下,重新崛起。
斡失帖木兒回來的第二年,汗廷孛來太師率眾出征衛拉特,迎頭遭到衛拉特的抗擊,慘敗而歸。這一仗,不僅使得孛來損失慘重,也讓汗廷的內訌進一步發展。因為此役讓孛來"稍衰",另一位太師毛里孩便趁機將其襲殺,而此時烏珂克圖汗正在孛來營中,結果玉石俱焚。舊"牌位"不小心弄壞了,只好找個新的,太師毛里孩與少師阿羅出另立脫脫不花汗另一兒子脫古思蒙克為汗,汗號"摩倫汗"。可僅一年后,摩倫汗就因為小人挑唆與毛里孩發生爭執,被毛里孩所殺。之后,齊王孛羅乃、少師阿羅出聯合兀良哈三衛以為大汗報仇為名進攻毛里孩,雙方鏖戰5年之久,到1469年(明成化五年),毛里孩終于兵敗,被齊王孛羅乃襲殺。
在汗廷內斗不已的時候,斡失帖木兒頻頻發兵東征,1465年(明成化元年)將汗廷勢力全部逐出漠北草原。1469年又擊敗欲圖收復漠北的齊王孛羅乃,使之逃往遼東后不知所終,并趁勢滲透到遼東一帶,降服了兀良哈三衛。東蒙古各部雖然沒有如脫歡、也先時代被完全征服,但也狼狽不堪,紛紛撤入漠南草原,甚至爭相到河套"恃黃河以為險","懼瓦剌阿失帖木兒(斡失帖木兒)與之仇殺,不敢渡河而北"。斡失帖木兒不愧為一代英雄,從中亞回到蒙古,短短6年時間,便恢復了除漠南之外也先時代的疆土,東據漠北草原,西有天山北麓,北起林木中百姓故地,南至哈密北山。這時的東蒙古各部只有招架之功,毫無還手之力.連明朝的史籍中也記載:"成化年間,大抵瓦剌為強,小王子次之"(鄭曉:《皇明北虜考》),成化是明朝憲宗朱見深的年號,在位期間是1465年到1478年,在這14年當中,由斡失帖木兒領導的衛拉特,仍是蒙古第一大勢力,無人能膺其鋒。
也就在此時,衛拉特也有了"額魯特"或"厄魯特"的名稱,意為"眾中之大者","眾中之強力者"足顯現其威勢。在日后清朝的典籍中,厄魯特便成為衛拉特的泛稱。然而,水滿則溢,月滿則虧。斡失帖木兒雖然一度復興衛拉特的霸業,可他仍沒能改變其父親時代的行政、經濟狀況,終究不能擺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命運。1478年(明成化十四年),斡失帖木兒去世,其子克舍繼位。克舍才能不如其父,但也并非無能之輩,本來能做個守成之君,但其運氣不佳,在他登上太師之位后一年,東蒙古出現了位杰出的巾幗英雄,東蒙古開始崛起。
這位巾幗英雄便是滿都海徹辰夫人,蒙古大汗滿都魯汗的側妃,在滿都魯汗去世后,以汗后的名義進行監國。滿都魯汗沒有兒子,原本是想將汗位傳給自己的侄孫巴彥蒙克,可由于奸臣挑唆,祖孫二人發生戰爭,巴彥蒙克敗死。如此一來,黃金家族的元裔正宗忽必烈一支,幾乎要到了絕嗣的地步。黃金家族其他支系的首領們都躍躍欲試,如成吉思汗二弟哈撒兒后裔,科爾沁部首領兀捏孛羅特等人便積極向滿都海夫人求婚,希望用婚姻的方式獲得繼承汗位的合法性。但國公桑海之妻濟罕阿噶向滿都海夫人進言道:"如果嫁給哈撒兒的后裔,就會招來厄運,離開你所有的國土人眾,失去你所有的哈屯冊封。如果守著大汗的子孫,就會被皇天佑護,主宰你所有的國土人眾,讓你哈屯的聲名遠揚!"于是,滿都海夫人堅決拒絕了各部首領的求婚,尋找忽必烈家族的后裔所幸,在巴彥蒙克遇害時,其獨生子巴圖蒙克被一個小貴族哈達克收養,得以保全,現年7歲。
原本人丁興旺的忽必烈家族,此時的男性后裔,僅此一人了。滿都海夫人沒有食言,下嫁給僅7歲的巴圖蒙克,并在自己的主持下,于1479年(明成化十五年)立巴圖蒙克為汗,汗號"達延汗"。滿都海夫人此時已經33歲,嫁給巴圖蒙克是極大的犧牲。從此,她身兼母親、妻子、輔臣三項重任,成為蒙古歷上著名的巾幗英雄。新組織的汗廷主少國疑,全靠滿都海夫人支撐,她巾幗不讓須眉,于1480年(明成化十六年)親自率軍遠征衛拉特。克舍認為女流之輩沒什么了不起,率軍迎戰,豈料卻在滿都海夫人的一路猛攻之下難以招架,在博爾塔拉(今新疆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被打得大敗。衛拉特人被遷往杭愛山以西,蒙古圣地哈喇和林被汗廷收復。此役標志著衛拉特的衰落,不但丟失了漠北大量牧場土地,還不得不與汗廷簽訂盟約,規定衛拉特首領的住帳只能稱宅而"不得稱殿",其"冠纓不得過四指"等條件,這等于宣誓衛拉特承認達延汗為汗,不得自行稱汗,獨立于蒙古之外。
克舍在位8年后,于1486年(明成化二十二年)病逝,其子阿沙繼太師之位,衛拉特更為衰微。在東部,巴圖蒙克達延汗親政,初步統一東蒙古各部,頻頻向衛拉特出兵,爭奪漠北草原。而在西南,東察合臺汗國的阿黑麻汗也開始向北擴張,欲圖控制整個蒙古斯坦(意思為"蒙古人的地方"。東起阿泰山,西到塔拉斯河之東,北界塔爾巴哈臺山至巴爾喀什湖一帶,是天然的良好牧場),對衛拉特人發動了迅猛的攻勢。根據《拉失德史》記載:"整個蒙兀兒斯坦全境再也沒有人敢反抗他。他幾度用兵喀耳木(衛拉特),連戰皆捷,斬獲頗眾。喀耳木非常畏懼他,一直稱他為阿勒札汗……這就是把他稱為'嗜殺之汗'。"這雖然是伊斯蘭史學家對伊斯蘭君王功業有所夸大,但衛拉特的節節敗退卻是事實。
外患頻仍,內部的分裂也隨之開始,克舍的弟弟阿力古多自稱"太師",不再服從阿沙太師,率部自行其是,兩方遂起仇殺。綽羅斯部至此分裂,阿力古多統領的部眾,被稱為杜爾伯特部,而阿沙所統領的,便是準噶爾部。此后的衛拉特每況愈下。中興了北元的達延汗將從前各小領地合并為六個萬戶,仍分左、右兩翼。左翼三萬戶為察哈爾萬戶、兀良哈萬戶,喀爾喀萬戶;右翼三萬戶為鄂爾多斯萬戶、土默特萬戶、永謝布萬戶,汗廷設置在察哈爾境內。這六萬戶除兀良哈萬戶以外,達延汗把其余五個萬戶都封給自己的兒子領有。在達延汗之后,掌控了右翼三萬戶的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以及喀爾喀部的阿巴岱汗等杰出的首領相繼西征,而東察合臺汗國也不停向北侵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