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文是清代錢幣的一大特色,清代古錢幣的背面通常有光背,漢字,滿漢文,滿文,這幾種形式。
清太祖努爾哈赤天命年間,鑄造滿文以及漢文的“天命通寶”,純滿文的“天聰通寶”。
順治年間,錢幣的背面由一開始的光背,單字,逐漸發展成為“一厘式”,然后演化成“滿漢文”,京局為純滿文。
雍正朝開始至清代末朝的宣統通寶的翻砂幣,背面改為純滿文,左邊為“滿文寶”,右邊為“滿文鑄地名”。(少數樣錢套子錢等偶爾仍帶有滿漢文)掌握滿文的含義以及地理位置,有助于系列收藏清錢。
舉個例子。如果按照面文“順治通寶”四個字分別作為主干進行分類,那可就混亂不堪了。
按“順”字作為主干分類有:長川順、短川順等。
按“治”字作為主干分類有:連水治、狹治等。
按”通“字作為主干分類有:單點通、雙點通、角頭通、方頭通等。
按”寶“字作為主干分類有:爾寶、缶寶、闊貝寶、開足寶、并足寶等。
順治通寶背符號類
(上圈、右圈、上星、下星、左星、右星、陰月等)
指錢幣幣身上有像月亮和星星樣的陰陽紋,一般在錢幣的背面。
順治通寶背上圈
順治通寶背記值類
順治通寶背一
順治通寶背二
順治通寶背單漢字類
其形式類似于唐代的會昌開元:錢背由一個單一漢字(有穿上、穿右及穿左三類)
記載順治時期全國先后有二十三個錢局開鑄單字記局錢,但從現存順治錢實物來看僅發現了工、戶、薊、宣、云、延、原、同、陽、河、臨、東、浙、寧、昌、福、荊、襄和新共十九局。錢重一錢二分。順治八年錢重改為一錢二分五厘。清朝初期制錢重量不斷變化,順治通寶錢漢字錢的大小輕重差異較大。有的錢局開鑄時間短,開鑄不久即停鑄,所以有的記局記地錢數量很少,其中“延”、“宣”、“薊”,存世甚少,極為罕見。
順治通寶單漢字六枚 面
順治通寶單漢字六枚 背
順治通寶背一厘錢
較背單字錢制作精好,背文由穿右一本省記局漢字與穿左“一厘”組成。由于“一厘”二字取折銀一厘之意(一千厘準銀一兩),可直接與官銀兌換,故稱其為計銀一厘式。
史料記載順治一厘式共有十九局開鑄,分別有:戶一厘、工一厘、薊一厘、宣一厘、云一厘(密云局)、東一厘、臨一厘、原一厘、陽一厘、陜一厘、同一厘、河一厘、浙一厘、寧一厘、昌一厘、江一厘、福一厘、云一厘(云南省局)、荊一厘。各局版式基本固定,變化不大,除原一厘、浙一厘、寧一厘、昌一厘、江一厘、福一厘、云一厘等南方各局使用較為特殊的面文書法而外,其余各局多數采用了戶部鑄幣的標準面文體系。
順治通寶背戶一厘
順治滿文和滿漢文
滿文:由戶部寶泉局和工部寶源局開鑄“新錢”即順治通寶背滿文“寶泉”、“寶源”錢,每文增至一錢四分,且銅制金黃徑大精美,俗稱大制錢。此次改制完全脫離了明代體系而確立了清代制錢風格,完成了從型制上仿造明代制錢到鑄造真正意義上的清代錢幣的轉化過程,在整個中國錢幣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順治通寶寶源寶泉各一枚 面
順治通寶寶源寶泉各一枚 背
滿漢文:分別有同、福、寧、東、江、宣、原、薊、昌、河、臨、浙、陜、密字,除寶泉、寶源兩局所鑄制錢仍為滿文錢局外,其它各省錢局所鑄錢背文都為滿漢文錢。其中十二局:即“臨、寧、原、宣、同、江、東、河、薊、昌、浙、陜?!贝朔N錢式制作較好。鑄量最多,存世也較多。
順治通寶背滿漢文10枚 面
順治通寶背滿漢文10枚 背
順治通寶其他類
(順治通寶合背、順治通寶背龍鳳、順治通寶背十一兩、順治通寶背大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