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精煉
上海動遷新政之傅鼎生教授解讀公共利益
傅鼎生,華東政法大學民商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上海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期刊研究會副會長,《東方法學》主編,在民商法領域造詣頗高。下文為傅鼎生教授在華東政法大學“上海動遷新政”講座中的部分演講實錄,供大家學習!
一、舊區改造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一)公共利益的標準
國務院的規定講了六種情況。公共利益:(1)國防和外交的需要。(2)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3)由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和資源保護、防災減災、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共事業的需要。(4)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需要。(5)由政府依照城鄉規劃法有關規定組織實施的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后等地段進行舊城區改建的需要。(6)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舊區改造是不是公共利益的問題。上海市的規定是市人民政府做出決定,然后公告,要有80%的附和。如果沒有80%的附和,就要終止執行;超過了80%的附和,那就繼續進行。
(二)舊區改造是否符合公共利益
80%是沒有法律依據的。如果從理論的角度來探討,市政府的規定不合法律要求。前面我們講了80%的人同意,首先,這個80%是不是全國人民的,不是;而是被拆遷地塊上居民的80%。也就是說有權簽署拆遷安置補償協議的人中的80%。第二,這個80%又是以戶為單位計,不是以成年人為單位計;那么以戶為單位計,涉及到所有權的問題不大。如果這個房屋是兩個人共有的,各占50%,一方不同意,另一方也沒辦法簽(協議)那就很難算出80%。從理論上來說,兩人各占50%,沒有簽這個協議,就是雙方都不同意,其實也就是一個人不同意,可以說這個80%的數字本身計算就是不準確的。再比如,一套房屋5個人共有,5個人是共同共有,一定要是一致決的,4個人同意,一個人不同意,也就是不能同意(簽這個協議)那么這個80%到底是按照什么計算出來的呢?按人頭數算,不對;按照戶數算,也不對。
二、安置補償的對象
(一)私房的安置補償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動遷補償范圍是什么。一是對這所房屋價值的補償,房屋價值可以用除以人頭來分配。二是因房屋征收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的補償。沒有搬遷就沒有臨時安置的問題。三是因征收房屋造成的停產停業造成的損失的補償。言歸正傳,有其他住房不能拿安置的補償,因為他們已定居了,不需要安置。補償款我們要具體進行分類,盡管政府給的是一筆錢。為了進一步分析問題,我們必須把家庭內部的關系弄清楚。除了補償問題,還有一個安置問題。這里的協議其實是由補償協議和安置協議組成的,但表面上就是一份協議,叫做安置補償協議。然而,物權法講的很清楚,國家征收不動產,首先要給不動產進行補償,第二不動產上的居民需要安置的必須安置。其實我們協議中的動遷款有很大一部分是安置款。在其他地方已定居了也就不存在需要安置的問題。盡管補償款是一筆總額,但是我們應該分析哪些人應得,哪些人不該得。以上是講的是和房屋所有權人簽協議的問題,補償要關注的是給房屋所有人的補償,安置問題需要關注的是安置的對象。
(二)公房的安置補償
1.政策的演變
過去,動遷公房必須和公房所有的同住人一起簽合同。因為公房有承租人,而承租人只能有一個,同住人則可以有很多。動遷舊政是和所有的同住人以及承租人一起簽協議。假如有一個人不同意簽協議,這戶人家則不能完成拆遷安置補償。但是要做到和所有同住人簽協議,這個協議就根本簽不下去,85%的簽約率根本是做不到的。因為現在政府拆遷的基本都是公房。那么提高效率呢?于是政府想了一個新政,這個新政就是政府和公房的承租人簽約。要知道政府做承租人的工作和做所有同住人的工作效率是不一樣的。
2.新政的不合理性
政府和承租人一個人簽約,是因為承租人是其全家的代表。但是這個代表理論在法理上是講不通的。公房是不是給承租人一個人的呢?形式上是,但實質上卻不是。承租人只是同住人的代表,他代表同住人來和政府簽租賃合同(指的是新中國當時的分房政策)。那么既然是代表,現在政府要跟其簽訂安置補償協議必須要有全體同住人的授權,但是現在我們上海的動遷新政不需要全體同住人的授權了。假如又是要全體同住人授權,那就是又回到動遷舊政了。對政府的行政行為來說,效率至上,于是乎,政府顧不上法律制度的完整性。政府只是從形式來考慮,才規定只和承租人簽協議。
雖然政府和承租人一個人簽合同效率很高。但是問題還是沒有完全解決。大量的問題還存在,比如家庭內部擺不平,那就協議還是簽不下來。現在好了,政府把這個問題甩給法院去解決,也即家庭內部不能達成一致,就由法院去解決。于是大量的案子都涌向了法院那里去了。于是市政府和法院講,為了提高城市建設發展的需要,我們只能搞高效率,人民群眾家庭內部的糾紛就由法院來解決。法院下判決必須依照法律,問題是完全依照法律,那就有悖于動遷政策和規定。如果按照政策和政府規定來下判決又和法律相去甚遠。于是法院也是左右為難。
3.承租人的認定
承租人如何認定,就要看租賃合同如何認定。認定租賃合同,上海有一整套體系,這個體系就是藍卡,藍卡上寫著誰是承租人,那么誰就是承租人。但是現實社會中,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現象都會發生。比如承租人在房屋征收前死亡的,上海的規定是應先確定新的承租人。
首先講一下實體制度上的依據。上海市房屋租賃條例有一條關于“公房租賃”的規定,公房租賃必須確定承租人,承租人死亡以后,在這個房屋當中的同住人之間推選出一個承租人。接著的問題是:兩個同住人地位相同,推選誰呢?推選不出來,由出租人來決定,那么出租人根據什么來決定呢?按照同住人和已死亡了的原來承租人的親疏關系來決定。假如沒有配偶,是讓哥哥當承租人呢?還是讓弟弟當承租人呢?雙方協商決定。協商不成怎么辦?由房管部門決定。第三個做法就是當該幢房屋里無所謂同住人,那就在本城市有戶籍的親屬。當親屬有很多人時,那么還是按照親疏遠近的關系確定承租人。但是這樣還是問題不斷,從而確定新的承租人始終有困難。
那么假如承租人確定了,如何分拆遷補償安置補償款呢?其中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只分給成年人,其理由就是未成年人不享有動遷利益。但是我國沒有一條法律說未成年人不享有動遷利益。未成年人也是安置對象,那么其有何理由說未成年人不具有動遷利益呢?
(三)售后公房的安置補償
對于售后公房,如果是按照94方案確定的,那么協議的對象應當是所有同住人,如果是按照95方案確定的,那么協議的對象應該是房屋產權證登記名義人。如果對登記名義人有爭議,可先訴訟弄清。(完)
文稿整理:劉富城、孫磊
編輯:鄒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