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章
原文: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王弼注:言道氾濫無所不適,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則無所不至也。
今譯:道的影響像河水泛濫,無處不到。
備注:(莊子《知北游》:“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后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物物者,與物無際,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也;不際之際,際之不際者也。’”)
原文: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
王弼注:萬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故天下常無欲之時,萬物各得其所,若道無施于物,故名于小矣。
今譯:萬物都由道生成,生出來之后就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的。當天下萬物都沒有欲望,各自穩定于所應處于的位置,這種狀態就像是道對萬物毫無影響,所以形容它小。
備注:(蘇轍《老子解》:“氾兮無可無不可,故左右、上下、周旋,無不至也。世有生物而不辭者,必將名之以為己有;世有避物而不有者,必將辭物而不生。生而不辭,成而不有者,唯道而已。大而有為大之心,則小矣。”)
原文: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王弼注:萬物皆歸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此不為小,故復可名于大矣。
今譯:道無為而無不為,冥冥中主宰一切,所以既可名為小,又可名為大。。
備注:(老子指略當中講:大者,“取乎彌綸而不可極”;小者“取乎幽微而不可睹”)
原文: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王弼注:為大于其細,圖難于其易。
今譯:道在每個細微的地方體現了大,道通過每個簡單的變化完成了難行的大事。
備注:(六十三章:“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是以圣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全文今譯:氾:同泛,廣泛或者泛濫。衣養:覆蓋。
大道廣泛流行,上下左右無所不到。萬物依賴它生長,因為不能意識到而不去言說它,有了成就也不去占有。它包容養育萬物而不自以為主宰,永遠沒有欲望,可以說它渺小。萬物歸依它,而它不自以為主宰,可以稱它為偉大。正因為它從來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
三十五章
原文:執大象,天下往;
王弼注:大象,天象之母也。不炎不寒,不溫不涼,故能包統萬物,無所犯傷。主若執之,則天下往也。
今譯:大象是無形之象,也就是道、樸、常。天象指日月星辰以及陰陽四時等。也就是說道產生了日月星辰陰陽四時。不冷不熱,不溫不涼,所以才能包容萬物,對萬物都沒有傷害。君主如果執守大道,天下人歸心。
備注:(四十一章:“大象無象。”王弼注:“有形則有分,有分者,不溫則涼,不炎則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
原文:往而不害,安平太。
王弼注:無形無識,不偏不彰,故萬物得往而不害妨也。
今譯:道是沒有形象、沒有意識的,對任何事物都沒有偏向、提倡的,也沒有限制、打壓的,所以萬物跟隨它而不產生沖突。
備注:(1、十六章王弼注:“常之為無,不偏不彰,無皦昧之狀,溫涼之象。”
2、蘇轍《老子解》:“道非有無,故謂之大象;茍其昭然有形,則有同有異,同者好之,異者惡之,好之則來,惡之則去,不足以使天下皆往矣。有好有惡,則有所利有所害;好惡既盡,則其于萬物皆無害矣。故王者無不安,無不平,無不泰。”)
原文: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王弼注:言道之深大。人聞道之言,乃更不如樂與餌,應時感悅人心也。樂與餌則能令過客止,而道之出言淡然無味。視之不足見,則不足以悅其目;聽之不足聞,則不足以娛其耳。若無所中然,乃用之不可窮極也。
今譯:講道的深大。人們聽到道的言論,不如音樂和美食能夠使人心喜悅。音樂和美食能夠讓過客止步,而道說出來平淡無奇。看它不起眼,不夠漂亮,不足以悅目;聽它平淡無奇,無法使聽覺感到享受。如同得不到任何滿足的樣子,然而道的作用卻取之不竭。
備注:(蘇轍《老子解》:“作樂設餌,以待來者,豈不足以止過客哉!然而樂闋餌盡,彼將舍之而去。若夫執大象以待天下,天下不知好之,而況得而惡之乎?雖無臭味、形色、聲音以悅人,而其用不可盡矣。”)
全文今譯:安平太:安,乃、則,于是。太,同“泰”,平和、安寧的意思。
掌握大道的人,天下人都去歸附他。歸附而不互相殘害,于是便和平安泰。音樂和美食,能使路人停下腳步。而道卻平淡而無味,看它不起眼,聽它平淡無奇,然而道的作用卻取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