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哲學為何成為一本學問?
學問都來自問題,有問題才會有學問。
如果將審美和藝術創作看作只是感受判斷的領域,那就沒有什么學問了。
烹飪只是各自按照傳統形成的純粹實踐技藝。你不能說真理一定在揚州菜那里,不在寧波菜那里。某個菜好吃,這種感覺”判斷”要加引號,沒有客觀性。
品嘗酸甜苦辣,不需要教就會。但美感與人類的其他以生物性為基礎的快感是不同的。美不能還原為生物能力。
藝術是人類的最高精神活動之一。無法想象一個沒有藝術的人類世界。
藝術實踐的根據在哪里?不在生物性里。初民們制造陶器時,給陶器增加圖案花紋這樣的實踐活動,它的根源不在人的生物本性里,這個行為本身不受肉體需要的直接支配。
審美和藝術活動,不能還原為人的生物本性。那么人類為什么需要藝術?
審美判斷不是因為感官有了愉悅而生判斷,而是因判斷而生愉悅。審美判斷的客觀性,并不以概念為基礎,但仍然是客觀的。無概念而具客觀性,這就有意思了。
一幅繪畫作品,有人覺得美,有人覺得不美,怎么辦?無法通過說理的方式,讓另一個人同意這幅畫是美的。可見,一個作品被判斷為美的,并不是由一系列概念做基礎的。
那么審美判斷客觀性的根據是什么?如果拒絕客觀性,全是相對的、個人的,那么藝術哲學就不存在了。
美只是在社會經驗中才存在。
這是什么意思?
一個人如果流落到荒島上,會有打扮自己的需要嗎?當然,也沒有把周圍環境裝飾得很美的需要。美不是給自己看的,美要求別人的欣賞和肯定,并在別人的欣賞中獲得滿足。
審美是一種社會情感。美是一種社會的感覺,不是個體的生物感覺。
一個人有很高的審美趣味,就是說,這個人有一種能力,可以非常恰當的將自身的情感傳遞給他人。這種能力就是審美趣味。寫詩不是孤芳自賞的,心中一定有隱形的讀者。要把情感放到一種東西里,以便喚起其他人類似的情感。
審美感受和審美愉悅的社會性,本身就要求它的普遍性和客觀性。
還需要打破一個流行觀點,即審美的差異性。
我們看到個體差異,能夠得出美的主觀性嗎?不可以。
你說臭豆腐好吃是針對自己的味覺,但不能說這朵花對我來說是美的。別人不同意這朵花是美的,你會跟他討論,別人不同意這首歌曲是美的,你也會跟他討論,這就是藝術批評。
藝術是真理
如果說審美有普遍客觀性,那么就和真理相連了。
這個真理又不是邏輯的科學的真理。是邏輯前理性前的真理。
存在這樣的真理領域嗎?
尼采說:“我們通過科學從事物中發現的東西,其實是預先塞進去的,塞進去的叫藝術和宗教,重新把它領出來,叫科學?!?/span>
科學的真理是派生的,不是原生的。這點大家會很有很多疑問,我們一點點梳理。
文藝復興期間,大量運用了科學,如透視法、解剖學知識、美的金科玉律。這是科學手段的運用,但不能說藝術以科學為基礎。中國畫沒有用透視法這種科學,西方人以前認為這很原始,現在明白了,這是一種高明。面對原始人的壁畫,有一種震撼感。那頭奔騰的野牛,原始人的心靈,活脫脫呈現在你面前。這也是一種高明。
科學是非常晚近的事情。青銅器的冶煉,不是科學,而是一種想象。
古人的原始的藝術,其實就是巫術。狩獵或者耕種之前,要有巫術的儀式。通過形象展現,或者跳舞。原始人洞穴中的壁畫不是為了放在展覽館展現的,洞穴是原始巫術舉行的場所。
藝術起源于巫術,但巫術的目的絕不是科學的反面。
原始人似乎很傻,以為行使了巫術之后,野獸就可以任人宰割。
原始人不是這么想巫術的。現在認為巫術是偽科學,呼風喚雨呀,這是誤解!
原始的巫術儀式,是最初的社會共同體與自然界搏斗之前的情感換發,是原始情感的發電機。藝術與勞動一樣古老。
藝術是三種最高的人類精神活動之一。人類心智的最高狀態是性靈。
科學的學習需要理性能力,概念的理解、邏輯的推理……這些活動中并沒有創造性。
創造的源泉不是理性,而是偉大的想象、直覺和感悟。藝術就是想象、直覺和感悟的領域。
在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需要給自己的生活留出時間,交給藝術。以保存和滋養自己的靈性,保存自己的創造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學習和復制的能力。
人為什么喜歡悲劇,帶著手帕一遍又一遍去看悲?。勘瘎〉捏@恐,被演出,花錢去哭,哭了舒服!紅樓夢,哈姆雷特、羅密歐與朱麗葉,俄狄浦斯王……
亞里士多德就在思考,人們為何在痛苦的面前會獲得愉悅呢?這份愉悅從哪里來?
“卡塔西斯”效果--以毒攻毒。
在所有審美活動中的最高愉悅是悲劇美。
1844年馬克思寫道:“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則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屬于它的肉體,而人能自由的面對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構造,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懂得處處將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span>
這段話的啟發是什么?
美的構造是感性活動。
感性自由的根源在勞動。
藝術是人類保存情感的唯一方式
藝術是娛樂、是生活的裝飾品、是宣泄情感的工具……
比如看腦殘劇、輕松一下;咖啡館背景音樂播放莫扎特……
但這種方式都錯失了藝術的本質,藝術是真理的事業!
美并沒有實體性的存在,離開人類藝術的心靈和藝術的創作活動,美不存在。
動物能審美嗎?雄孔雀的美麗翅膀,吸引異性,是用美吸引異性嗎?并不是。
美只是人類的心靈看到的東西。
美來自人類藝術的心靈
沒有原始人的巫術,現代人對自然美的欣賞就不能成為可能。
不同國度對自然美的理解都不一樣。
瑞士的自然風光美如天堂,但我們中國人總感覺缺少什么?---那種惆悵哀傷的自然景色,楊柳岸小橋邊。洋人到中國旅游,看到中國水鄉,中國詩詞中的自然景色,他們會想到道家和禪意嗎?
自然界無所謂美與不美,美來自人類藝術的心靈。不同的民族還有不同的傳統,所感受到的自然美是不同的。但是,不同不等于不能交流。
藝術的心靈,讓我們有對美的感受,包括自然物。比如“枯藤老樹昏鴉……”美吧!老外能理解嗎?不能撇開人類的藝術心靈來談客觀的美。
不做傳統美學的討論,做藝術哲學的討論。
藝術的本性根源是模仿嗎?
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的本性根源于人的模仿。
高級靈長類動物都喜歡模仿,比如小黑猩猩多么會模仿,但長大了就不會了。人類是永遠沒有長大的頑皮的黑猩猩。
亞里士多德認為“藝術就起源于人類模仿的天性,把一個逼真的外物通過繪畫的方式搬到畫布上去,試圖搬得惟妙惟肖,這就是模仿”。模仿本身帶來了快樂。
我們不能苛求亞里士多德,畢竟對于藝術本性的探討在古希臘時期才剛剛起步。
但我們不能也天真的這么想。
攝影技術可以逼真的抓住客觀世界。模仿如此精準的時候,每個人都是藝術家嗎?
照相機和眼睛看到的差別在哪里?---缺少驚喜之情!
如果是畫家,畫一幅寫生,最強烈的沖動是什么?要將景色給我們的感動畫進去,這是照相機做不到的。要將感動表現在畫面上,一定要歪曲,照相機也不懂這個。
繪畫無法用攝影術取代,繪畫不是為了再現事物,而是為了再現事物引起的感動。
哪怕畫靜物,畫一個蘋果。塞尚的蘋果,全部的熱情關注上去,畫一個蘋果。這是現實的蘋果嗎,不是,但經過塞尚的畫筆,振動了我們。梵高的向日葵也是對現實的歪曲,為什么要歪曲?
克林姆在《藝術原理》中提到,“一只野獸,當我們害怕時看起來,與我們不害怕時看起來似乎不一樣的。一個我們所敬畏的人,仿佛有一雙大而嚴厲的眼睛。因此一個老練的畫家才真正懂得怎樣做到逼真。即他知道,他必須通過恰到好處的夸張,才能產生情感上正確的逼真”。
僅僅把一只老虎畫出來,那不是藝術。老虎是一種恐懼、威脅和力量。繪畫再現的不是外觀上的逼真,要再現的是老虎帶個人們的恐懼,這是情感上正確的逼真。老練的畫家知道怎么做。
周恩來的雕像,應該怎么塑造?作為藝術作品,意味著什么?
總理眼神里對共和國的期望和憂患,都要通過藝術家展現出來,而不僅僅是再現。
幼兒園小朋友的繪畫課,讓小朋友畫一只貓。老師如何評價是關鍵!
藝術哲學是美育的第一步,是關于藝術之本質的初級原理。
祖母去世了,年輕人給知心朋友談起老祖母是怎樣一個人,聽者獲得了一個仁慈的老祖母的概念,但仍然沒法讓老祖母被年輕人的朋友看到。年輕人回到家中,創作了一幅老祖母的肖像畫。朋友走進畫室時,一眼就真看到了年輕人的老祖母。(不僅僅是白發蒼蒼的老人,那是遺像,一個是照片一個是藝術作品)。藝術作品讓朋友在一眼之間,進入老祖母的精神世界,勝過千言外語。
列賓畫的托爾斯泰。列賓要求跟托爾斯泰住在一起,朝夕相處一個禮拜。然后畫出了托爾斯泰最偉大的一張肖像畫。圣徒的眼神,其間涌動著悲憫與不安,是圣徒、也不是圣徒,仿佛沒有把握,在肖像畫中完全呈現出來了。列賓畫出了托爾斯泰的精神世界!果然,晚年的托爾斯泰出走了。兩種偉大的藝術相遇了,文學與繪畫。就像托爾斯泰和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相遇一樣。
我們在什么時候需要藝術?
生產工具保存了人改變自然的能力。如石斧,讓我們知道當時的人類如何改造自然物。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最精確的保存方式是科學。
人類用什么保存自己的生命情感呢?被情感牢牢抓住的感受,如何被保存?
人類很早就找到了能夠保存新鮮有力的情感的方法----通過藝術。
幾百年的樂譜,陳舊發黃了。讀譜的過程不是讀到概念,而是讀到了音樂轟然于胸。涌動在作曲家心中生動的情感,被你取出來了。
初民們在與自然界搏斗之前舉行巫術儀式,初民們的共同情感通過巫術得以表現,洞穴中的壁畫讓初民的情感得以保存,并直抵現代人的心靈。
藝術就如同是人類保存自己情感的冰箱。
當日常的語言變得枯燥,無法表達最深刻的情感時,藝術就出場了!
這就是我們需要藝術的緣故---藝術不是可有可無的裝飾品,不是娛樂的工具,不僅僅是宣泄我們心理能量的手段。人類生命情感的世界,需要得到保存,通過藝術得到保存。
古希臘的希波戰爭,斯巴達300勇士浴血奮戰、壯烈犧牲,守住了溫泉關。人們要悼念這些英雄,需要一個墓碑,并刻下文字。你覺得該寫什么?一種方式寫史學事實,什么時間在這個地方發生了什么…… 希臘人請來了詩人西蒙尼德斯,詩人寫下:“過路人,請傳句話給斯巴達人,為了聽從他們的囑咐,我們躺在這里?!边@是詩的語言,和日常敘事的語言,差別在哪里?精神的意義無法用史學家的筆調!兩行詩句,如此單純,猶如一個雕塑,予豐富于單純之中。“傳句話給斯巴達人”,營造了一種空間感,距離出來了。斯巴達人繼續過著繁榮的生活,而溫泉關這里變成了永恒的寂寞。形成鮮明的對比,一種張力?!盀榱寺爮乃麄兊膰诟?,我們躺在這里”。
藝術完成了什么事情?藝術把這件歷史事件內在的精神價值和它所引起的我們生命情感中最深刻的感動,永遠的保存在了那里,它不是日常敘述的語言所能做到的。
這時候我們需要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