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彼岵兮,瞻望恒兮,天下父兮,愉快安兮!
古有朱熹先生曰:讀書有三到,口到,眼到,心到
今有王德峰教授曰:讀書有三類,工具,娛樂,思想
讀思想之書,不在求多。歲月既積,卷帙自富
課程即筆記 文章即風光
? 作者:王德峰教授,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哲學王子!
? 來源:王德峰教授 2016年1月30日于復旦大學光華樓吳文政報告廳“復旦大學哲學課堂”精品哲學大型系列沙龍《讀書與哲學思考》現場實錄(部分節選)。本次活動由幸福讀書會與復旦大學哲學課堂聯合舉辦,一并鳴謝!
中西哲學之差異處
我再講最后一個問題,讀中國思想的書和西方思想的書區別在哪里,換句話說這就是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區別在哪里?中國哲學是人生哲學,西方的哲學是知識的哲學,西方哲學不是不討論人生問題,把人生問題的解決放在知識問題解釋之后。西方哲學認為解決人生問題的前提是解決知識問題,人在這個世界上,如何獲得客觀可靠的知識,這種知識的前提和方法基礎是什么,這就是西方哲學的主題,西方哲學認為解決了這個問題,正好順帶解決人生的問題,因為人生該怎么過,他的價值要用理性論證,那叫知識,最高的知識。
比方說老子《道德經》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就迎頭給我們澆了一盆冷水,老子告訴我們,道不可言說,我讀本科就在想,既然道不可言說,《道德經》不是自相矛盾嗎?后來發現老子沒有自相矛盾,道雖然不可以言說,無法正面的言說,你無法正面的說它是什么,但是你可以說道不是什么。老子不可能正面說道,就教我們什么不是道,我們每每把珍貴的真實當道看待了,要去除這一點,把你所有對道的誤解拿掉之后,道自然被你領會到。
老子講無為而無不為,這句話千萬不要跟老外講,他們聽了嚇一跳,什么意思。你的意思難道是說你什么事情都不做,等于做了所有的事情,這算什么話。然后我們跟他們解釋了,我們說的“無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指不人為的做事,他們更聽不懂,事情不都是人在做嗎?又如何不人為,沒有辦法跟他們再說下去了。說到這里我們中國人全明白了,什么叫不人為,人為兩個漢字合起來又是一個漢字,“偽”。
道家的出發點跟儒家的出發點一個根本點上是一致的,天人合一。中國哲學共同的特征天人合一,歐洲哲學絕不會講天人合一,而講改造社會改造自然,怎么天人合一呢,中國人就主張天人合一,但是又區分了儒家和道家,差別怎么會來的呢,重點的不同。儒家的重點在人,道家的重點在天。道家認為人類生活的幸福都來自天,人類生活的麻煩、苦惱都來自人自己,所以該怎么生活,做減法,減去來自人自己這方面的因素,要減的非常徹底,叫為道日損,損之又損,損人為的東西,要損之又損,拿的非常干凈、徹底。天道沒有寫在天空上讓我們看見,什么時候讓我們領會到了,當你把來自人為因素統統拿掉了之后,你自然領會了天道,你的行為做法自然順應了天道,于是叫什么無不為了。
靜觀與思辨
老子這種思想哪里來,絕不是推理得來,叫靜觀。俯仰天地,靜觀天人之際,這是靜觀不叫思考,不叫理性推論,比方說變化是世界的真相,道家認為一切均變,一切都變,這點和赫拉克利特一樣,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說過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變才是世界的真相,不過西方人沒把這個真相堅持下去,赫拉克利特的變的原則被拿掉了,中國人始終堅持了,中國人最早的一部充滿思想的著作是《周易》,一個“易”字就是講變化,什么是不變的呢,一切的變化說遵守的法則不變,這個法則你怎么了解到它呢,靜觀。
老子靜觀到一個根本法則,什么法則,一切變化最根本的法則是什么,反者道之動。這句話什么意思,用我們今天容易理解的話來說,就是一切事物都走向自己的反面。別忘了這一條,這一條不是推理出來的,靜觀而得。我們想一想這個道理,我們當然知道邏輯推理很重要,但是每一個推理都有前提,比如說按照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大前提、小前提、結論。天下所有的人都要死的,張三是人,所以張三一定會死的,一個三段論。推理都有前提,這個前提哪里來,這個前提完全可能是另外一個推理的結論,充當了這個推理的前提,那個推理也有自己的前提,有,它前提來自哪里,來自再前面一個推理的結論,往前追溯,我們終于追溯到這樣一個推理,它的前提不是任何推理的結果,它是直接的被領會到的,可見一切邏輯推理最重要取決于什么,一個并非推理而得的真理,它是被靜觀到的,有了它才有后面的推理。
什么叫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典籍里面包含的全是可以充當推理的前提的非推理的結果,直覺到的,直觀到的,偉大的靜觀所洞察到的,直接告訴你的,別向老子追問為什么反者道之動,這怎么好問,他回答你說我看到的,信不信由你,回來你發現是對的,這就是中國哲學,一個偉大的寶庫,里面全是靜觀所得,沒有一條是推理出來的。后面的推理是我們自己的事情,那它做前提我們推。西方哲學著作也是所有推理的前提,但這個前提不是靜觀而得自思辨,中國哲學靜觀存在,西方哲學思辨存在,然后發現范疇與范疇之間的推演的關系,從這個范疇當中推出另外一個范疇,最后完成一個體系,這叫西方哲學著作。
中國通過靜觀,西方通過思辨,都給出了其它一切知識的推理所必要的前提,這就是我們進入哲學的書對我們的意義,我們想要反思人生,我們想要反思文明的根基,這些人生和文明的根基都是一系列對存在的靜觀,或西方人對存在的思辨,差別在哪里呢,學西方哲學著作鍛煉思考,鍛煉理性的思考,把我們的理性思考訓練的十分徹底和周密,其效果跟學數學差不多,中國哲學是滋養心靈,這就是區別所在。頭腦和心有區別,某人戀愛了,后來又失戀了,我剛才講失戀是很大的痛苦,無法排解,終于找到一個辦法,跟自己的知心朋友談失戀的痛苦,唯一的辦法就這條了,知心朋友聽了他的傾訴之后,非常同情他,想勸他把這件事情放下,想想看該怎么勸,無法勸,后來知心朋友很聰明想出一句話來你要知道天涯何處無芳草,這句話完全符合理性。他的潛臺詞就是你如此鐘愛的這個女子現在離你而去了,你很難過,我能理解,但你要知道她并不是世界上唯一的女子。失戀者想通了,因為它符合理性,頭腦做出一個決定把這件事放下,他剛剛做好這個決定,心里又一陣的難受起來。李清照那首詩寫的好,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下了眉頭叫頭腦想通了,卻上心頭,心里又來了,這就是頭腦和心的區分。
我們再問一個問題,頭腦和心哪一個更根本,心。在頭腦里活動的是概念、判斷、推理,在心里活動的是生命、體驗。請問我們是否能用頭腦的概念判斷推理,把心中的生命體驗消解掉,絕不可能,于是我們這個心,才需要滋養,在滋養中獲得它的力量,這就是我們讀中國哲學的書,中國思想的書,中國的文化、中國的史學,帶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東西,最根本的東西,就是我們心。于是達到這樣的境界,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時間的關系我只能講到這里,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