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①;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②。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③。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④。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⑤,故其戰勝不忒⑥。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⑦。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⑧。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戰而后求勝⑨。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⑩,故能為勝敗之政?。
【注】①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李筌曰:“知不出眾知,非善也。”張預曰:“眾人所知,已成己著也;我之所見,未形未萌也。”見,預見;或解釋為顯現,表現,實現。
②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杜牧曰:“天下,猶上文言眾也。言天下人皆稱戰勝者,故破軍殺將者;我之善者,陰謀潛運,攻必伐謀,勝敵之日,曾不血刃。”
③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月,聞雷霆不為聰耳:趙本學曰:“獨得其情于至微之初,遂破其機于須臾之頃,為之至易,若不見其智勇之初,此乃智勇之大者,斯可謂之善戰矣。”秋毫,鳥獸在秋天新長的細毛,比喻細小的事物。多力,力氣大。聰,聽覺靈敏。
④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曹操曰:“原微易勝,攻其可勝,不攻其不可勝也。”張預曰:“交鋒接刃,而后能制敵者,是其勝難也;見微察隱,而破于未形者,是其勝易也。故善戰者,常攻其易勝,而不攻其難勝也。”
⑤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曹操曰:“敵兵形未成,勝之無赫赫之功也。”何氏曰:“患銷未形,人誰稱智?不戰而服人,誰言勇?”朱軍說:“克勞塞維茨說:‘一個統帥善于完全根據自己的目的和手段進行戰爭,并且做得恰如其分,那就是他有天才的最好證明,但這種天才的作用,不是表現在那些惹人注目的、新發現的行動方式上,而是在整個戰爭的結局中看到他默默做出的假定是那么恰好符合實際,整個行動是那么無比的協調。’克氏用后世的語言講了孫武的論點。”
⑥故其戰勝不忒:張預曰:“力戰而求勝,雖善者亦有敗時;既見于未形,察于未成,則百戰百勝,而無一差忒矣。”忒,失誤,差錯。
⑦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張預曰:“所以能勝而不差者,蓋察知敵人有必可敗之形,然后措兵以勝之云耳。”
⑧故善戰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張預曰:“審吾法令,明吾賞罰,便吾器用,養吾武勇,是立于不敗之地也。我有節制,則彼將自衂,是不失敵之敗也。”
⑨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敗兵先敗而后求勝:杜牧曰:“《管子》曰:‘天時、地利,其數多少,其要必出于計數。故凡攻伐之道,計必先定于內,然后兵出乎境。不明敵人之政,不能加也;不明敵人之積,不能約也;不明敵人之將,不見先軍;不明敵人之士,不見先陣。故以眾擊寡,以治擊亂,以富擊貧,以能擊不能,以教士練卒擊毆眾白徒,故能百戰百勝。’此則先勝而后求戰之義也。衛公李靖曰:‘夫將之上務,在于明察而眾和,謀深而慮遠,審于天時,稽乎人理。若不料其能,不達權變,及臨機對敵,方始趑趄,左顧右盼,計無所出,信任過說,一彼一此,進退狐疑,部伍狼藉,何異趣蒼生而赴湯火,驅牛羊而啗狼虎者乎?’此則先戰而后求勝之義也。”
⑩修道而保法:陶漢章說:“修道,指從各方面修治‘先為不可勝’之道,如政治、軍事、自然各方面條件的準備等。……保法,指確保必勝的法度。”
?故能為勝敗之政:漢簡本作“故能為勝敗正。”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釋文及校注”曰:“能為勝敗正,意謂能在勝敗問題上成為最高的權威。”
【譯文】預見勝利時沒有超過一般人的見識,這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通過爭鋒力戰取得勝利,一般人都說好,這也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所以一個人能舉起秋毫不能說他力氣大,能看見日月不能說他視力好,能聽見雷霆之聲不能說他聽力好。古代所說的善于打仗的人,是在容易戰勝敵人的情況下取勝的。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打了勝仗,既沒有智慧的名聲,也沒有勇武的戰功,所以他們能取得作戰勝利,而不會有差錯。之所以不會有差錯,是因為他們的作戰安排能夠保證必勝,能夠戰勝已經陷于失敗境地的敵人。善于打仗的人,首先要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而后不失去任何一個擊敗敵人的機會。所以勝利的軍隊總是先具備戰勝敵人的實力,而后才與敵人決戰;失敗的軍隊卻總是先冒險與敵決戰,而后期盼僥幸取勝。善于用兵的人,需研究兵家之道,確保必勝的法度,才能成為戰爭勝負的主宰。
【原文】兵法:一曰度①,二曰量②,三曰數③,四曰稱④,五曰勝⑤。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⑥,稱生勝⑦。故勝兵若以鎰稱銖⑧,敗兵若以銖稱鎰。
【注】①度:指度量土地面積。《漢書·律歷志上》曰:“度者,分、寸、尺、丈、引業,所以度長短也。”賈林曰:“度土地也。”
②量:指計量物產收成。《漢書·律歷志上》曰:“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賈林曰:“量人力多少,倉廩虛實。”
③數:指計算兵員多寡。《商君書·算地》曰:“方土百里,出戰卒萬人者,數小也。”賈林曰:“算數也,以數推之,則眾寡可知,虛實可見。”
④稱:指衡量實力狀況。賈林曰:“既知眾寡,兼知彼我之德業輕重,才能之長短。”稱,權衡,衡量。
⑤勝:指預測勝負情狀。曹操曰:“勝敗之政,用兵之法,當以此五事稱量,知敵之情。”李零說:“‘勝’是雙方兵力比較的結果。《計》篇講‘勝’,是以敵我雙方的比較為基礎,這里講‘勝’,也是以敵我兵力的比較為基礎。兩種比較,歸宿相同,但角度不一樣。這里強調的是戰爭動員的物質基礎和經濟基礎,兵力的后面是國力。”
⑥數生稱:曹操曰:“稱量己與敵孰愈也。”
⑦稱生勝:楊善群說:“孫子的這一思想,也是從當時的歷史實踐中總結出來,又被歷史反復證明了的。春秋時期,……北方的晉和南方的楚,在疆域廣大、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實力強盛方面,尤居于領先地位,因而左右局勢和充當霸主的持續時間也最長。夾在大國中間的中小國家,如鄭、宋、魯等,對于大國的進攻只能招架而無法還手,它們只有依附于一個大國才能生存下去,所以魯國的子服景伯說:‘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左傳·哀公七年》)大國和小國之間的戰爭勝負是如此明顯,它們之間竟是‘事’和‘保’的上下級關系。可知,孫武的度、量、數、稱生勝的觀點,在通常情況下都是正確的。”李零說:“簡單說,就是有多少糧食養多少兵,誰兵多,誰就有勝算。兵、農是戰爭之本。”
⑧勝兵若以鎰稱銖:李零說:“據出土戰國衡器和計重銅器,一銖重約0.65克,與鎰的重量之比為1:576,相當懸殊。”鎰,古代重量單位,合二十兩,一說二十四兩。
【譯文】根據用兵之法,戰前的物質準備要掌握以下五大指標:一是度量土地面積,二是計量物產收成,三是計算兵員多寡,四是衡量實力狀況,五是預測勝負情狀。一個國家的土地質量,決定了它的耕地面積的多少;一個國家的耕地面積,決定了它的糧食收成的情況;一個國家的糧食收成,決定了它的兵員數量的多寡;一個國家的兵員數量,決定了它的實力的大小;一個國家的實力大小,決定了它能否在戰爭中取勝。勝利軍隊的實力,較之于失敗軍隊的實力,其優勢之突出就像拿鎰與銖比較一樣;失敗軍隊的實力,較之于勝利軍隊的實力,其劣勢之明顯就像拿銖與鎰比較一樣。
【原文】勝者之戰民也①,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②。
【注】①勝者之戰民也:勝者,漢簡本作“稱勝者”。戰民,意即指揮士卒作戰。民,即“人”,指士卒,軍隊。
②若決積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郭化若說:“形,簡單地說就是有形的物質。《孫子》不把這種客觀物質力量看成死的、靜止的、孤立的。……把物質看成運動的物質,這在古代軍事理論家中可算是難能可貴的。”江貽燦在《勢義探微》一文中說:“何謂形?形就是戰爭力量的外部形態,是交戰雙方力量對比的量度標志,諸如《孫子兵法》中提出的國主之道、將帥之能、天地之得、法令之行、兵眾之強、士卒之練、賞罰之明等,構成了勢賴以發揮的客觀物質基礎。戰爭是力量的競賽,敵對雙方力量的強弱(不論是現實的戰斗力,抑或是潛在的戰斗力)均依賴于各自在戰爭中所擁有的物質基礎。換言之,勢必須以形為基礎,并通過對形的運用來表現。”仞,古代高度單位,八尺為一仞,或曰七尺為一仞,還有五尺六寸或四尺等說。
【譯文】軍事實力絕對優勢的一方,其將領指揮士卒作戰,其威懾力就像從八千尺高的山澗上決開積水一樣無法抵擋,這就是“形”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