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直覺思維
直覺思維,中醫學中亦稱為“心法”、“頓悟”,是指不遵循嚴格邏輯規則的一類思維方法,是人在思維過程中,基于有限的數據資料、知識信息和經驗事實,調動一切已知的思維材料和思維能力,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聯系作出迅速的識別,敏銳的洞察,直接的領悟和具體的判斷的一種思維方法。直覺思維是邏輯思維方法的對稱,其區別在于思維步驟、進程的程式化程度有所不同。它常以“悟”作為認知事物的基本形式,即通過主觀的內省體驗,使主體與客體直接冥合,心與理合一,實現認識的突變和飛躍。故直覺思維具有突發性、簡約性及模糊性等特征。
直覺思維方法的展開形式是直覺判斷、想象。所謂直覺判斷,是指對客觀事物及其相互關系的一種迅速的識別、直接的理解、直感的斷定。想象是對頭腦中的各種觀念和思維元素進行加工、改造、組合,從而創造出新觀念的一種直覺推理。這里的“觀念”,既包括意象、圖式等具象的觀念,也包括概念、詞語、符號等抽象的觀念。
直覺思維也是中醫學常用思維方法之一,歷代醫家也多有論述。吳鞠通在《溫病條辨·自序》中說:“瑭進與病謀,退與心謀,十閱春秋,然后有得。”程國彭曾言及達悟之境謂:“沉
思力索,以造詣于精微之域,則心如明鏡,筆發春花,于以拯救蒼生,藥無虛發,方必有功。”許多醫家還將自己所撰醫著冠以心法、心悟等名,如《丹溪心法》、《外科心法》、《醫學心悟》、《瘍科心得集》、《傷寒心要》、《扁鵲心書》等等,以示其法。歷代醫家借助此法一方面用以研究和琢磨前賢珍貴的學術思想,另一方面則完善或闡明自己的新見解、新體會和新發現等,以此促進了中醫理論體系的發展與完善。如張元素在《醫學啟源·序》中說:“二十余年雖記誦廣博書,然治人之術,不出人右,其夜夢人柯斧長鑿,鑿心開竅,納書數卷于其中,見其題曰《內經主治備要》,駭然驚悟……自是心目洞徹,便為傳道軒岐,指揮秦越也。 ”這一驚悟,貫通了二十年之說,使臟腑病機系統化有了質的飛躍,開創了中醫學術史上的易水學派。又如清代醫家程國彭積數十年之臨床經驗,悉心領悟,精心總結,概括出治療疾病的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并認為“蓋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病變雖多,而法歸于一,此予數十年來,心領神會,歷試而不謬者,盡見于八篇中矣。”
7.辯證思維
辯證思維是思維發展的高級階段,即由思維抽象上升到思維具體的過程,是具有具體同一性、辯證矛盾性和聯系發展性的抽象思維。它的最基本的特點是將對象作為一個整體,從其內在的矛盾運動、變化及各方面的相互聯系和統一中進行考察,以便從整體上、本質上,系統完整地認識對象。其基本形式為辯證概念、辯證判斷、辯證推理及辯證理論體系。辯證思維的歷史發展經歷了三種基本形態,即古代樸素的辯證思維、近代唯心主義辯證思維及現代科學辯證思維。中醫學中的辯證思維當屬古代樸素的辯證思維,它是中醫理論體系中最為突出、系統、珍貴的一種思維形式,并由此而確定了中醫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1)整體思維:也可以稱為系統思維,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主要思維方式,也是中醫理論建構的重要方法。整體思維從事物整體出發,著眼于從整體與部分、整體與層次、整體與結構、整體與環境的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認識事物。它把對象世界理解與規定為一個連續的、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整體由部分構成,但部分作為整體的構成要素,其本身也是一個連續的、不可分割的整體。整體與部分并不是完全間隔的兩個世界。由于它們或者受著某一共同規律(道或理)的支配,或者有著同構(如陰陽、五行結構)關系,或者由共同的基質(如氣)構成,因此,部分就必然蘊涵著整體的功能與信息,即整體與部分之間有著相類、相似、相通的特征。在此思維框架中,道、氣、太極、理是代表整體或全體的基本范疇,陰陽、五行、八卦等則是這一整體的基本構成要素,“天人合一”是這一整體思維的根本特點。
古代醫家在中醫理論的建構中,廣泛地運用了整體思維的方法。首先,古代醫家將自然、社會與人視為一個整體,提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 ”的觀點,由此創立了“援物比類”的方法,將人體與自然相類比,把通過觀察自然所得出的規律推廣到人體,從而認識人體的生理、病理變化。其次,整體思維把研究對象的內外表里視為一個整體,外在表征是以內在變化為依據,由此又產生了“司外揣內”的認識方法,以此建立了中醫的藏象理論等,并成為中醫診斷學的重要方法。
(2)變易思維:張岱年先生指出:“中國哲學有一個根本的一致的傾向,即承認變易是宇宙中之一根本事實。變易是根本的,一切事物莫不在變易之中,而宇宙是一個變易不息的大流”(中國哲學大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2,94)。變易思維是以變化的觀點考察一切事物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變易思維具有生化日新、循環反復、陰陽調節的顯著特點。生化日新是把宇宙看作連續性的、整體性的變易過程,是一個大流行,并且視宇宙整體有如生命機體那樣的生化功能,表現為一個新陳代謝、日日生新的過程。循環反復是把對象世界理解與規定為一個由始而終、由終而始、循環往復的無限過程,而且這種反復一般所強調的,不是像西方人那樣的物質質點在虛空中的機械性位移與變化,而是整體在形態、屬性或功能方面的反復轉換。無論是作為個體存在的事物,還是由個體事物作為部分聯結而成的整體,在特定階段上都表現為日新向上的演進過程,當發展到極盛或極限,則向對立面或反面轉化,如是反復,循環不已。陰陽調節則將陰陽看作整體內部的對立雙方,它們之間相互對立,又相互作用,從而推動著整體的運動變化,即生化日新與循環往復,本質上是宇宙萬物一種自發性的自我調節過程。變易思維也是中醫學認識人體生命活動及病理變化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就人的整個一生來說,有一個生、長、壯、老、已的演變過程,而在此過程中,人體功能活動及病理變化又受年、時、月、日等時間因素的影響而呈現出節律性變化。疾病也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并受病邪性質與強弱、人體的體質差異以及治療、護理等條件的影響,辨證論治即是以疾病的運動變化為其基礎。
(3)相成思維:以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相濟互補的觀點看待對立的兩個方面或對立的兩種事物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強調對象客體不可分割的整體性關系,著眼于普利高津所說的“協調與協和 ”,追求整體的有機和諧。這種相成思維的起源甚早,孔子提出“叩其兩端”,他說:“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于我者,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論語·子罕》)。叩其兩端即考察問題的兩個方面。老子強調對立面的相互依存與轉化:“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老子》 ·2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58章)。《易傳 ·系辭傳》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的精湛論斷,認為對立雙方的相配相濟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遵循的法則,也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繁衍發展的原由,并強調對立雙方除具有相依互補關系外,尚表現為和順、交感、適中等狀態,即對立雙方相互承順、相互統一,并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由此使整體系統趨于和諧與有序。相成思維充分體現在中醫陰陽學說之中。陰陽學說的對立統一觀,幫助古代醫家開拓出中醫生理、病理、發病、診法、辨證和治法方藥等各個方面與各個層次,起到了構筑中醫理論基本框架的作用。
8.試探與反證
試探,是對研究對象先作一番考查,提出初步設想,依據這種設想采取相應的措施,然后根據措施作用于對象呈現的結果,對原有設想作適當修改的一類方法,可稱之為逐步逼近法。人類在認識自然、發現真理的過程中,總是由失誤較多、較粗糙,逐漸發展到較精確、較細致的,是逐步向真理逼近的。在這一過程中,人們往往試探性地提出一個又一個的觀點或假說,通過實踐的檢驗,而逐步上升為理論。中醫理論的形成,亦是如此。如對于“卒中 ”的認識,漢唐醫家曾試探性地提出 “卒中外風之說”,認為是突然感受了外界暴戾之風邪,據此以祛風藥為主治療,但效果并不滿意。鑒于此,宋代一些醫家嘗試性地把部分卒中患者的病因歸于惱怒太過,以致氣血逆亂的“氣中”;有的歸之于體虛氣弱。明代有人作了進一步的修正,提出了“類風”、“非風 ”、“內虛暗風 ”等說。直至清代葉天士發展而成“肝陽化風”說,確立了以內在臟腑機能紊亂為主的“卒中 ”病因病機。在這些假說提出的前后,人們大都進行過試探性治療,并根據治療結果作出了修正。
反證,是從結果來追溯或推測原因并加以證實的一種逆向認識方法。許多中醫理論的提出或確立,是建立在對臨床治療結果的反推或反證基礎上的。如對于骨折病人運用補腎藥,可發現骨折愈合加快,根據這一結果,人們可進一步確立“腎主骨 ”的理論。對于一些臟器的病變,運用某些動物的相同臟器進行治療,常可獲得滿意療效,這一結果引導人們進行逆向推論,提出“以臟補臟 ”學說。中醫對于病因的認識,多數也是根據臨床表現來追溯和反推病因,稱為“審證求因 ”。
試探與反證,類似于現代假說方法。假說是根據已知的經驗和知識,對未知的自然現象及其規律所作的一種推測和解釋,是自然科學理論思維的重要形式。理論的形成需要以經驗材料為基礎,并對經驗材料進行理性的推理,這個推理的過程,即離不開假說。恩格斯說過:“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 ”所以,在科學認識和發展過程中,假說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是建立科學理論的橋梁。假說的形成一般要經歷兩個階段,即初始階段和完成階段。在提出假說的初始階段,提出者根據有限的事實材料和科學原理,通過創造性思維,作出初步定,這些假定具有初步的嘗試性,沒有最后定型;到了完成階段,則從已確定的嘗試性假定出發,經過事實性材料(包括文獻記載的已往事實性材料)以及理論性材料即現存的有關科學原理的論證,使之成為一個結構比較穩定的系統。假說具有科學性、創新性、假定性、工具性等特點,只有經過理論或實踐的檢驗證實,方可轉化為理論。自然科學就是沿著從假說到理論,再從新的假說到新的理論的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醫理論的建構與發展也是如此,如從《素問 ·熱論》、《傷寒論》中的六經辨證到溫病學派的衛氣營血辨證,就是中醫外感病從經驗到假說,再到理論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假說起到了導向性的促進作用。
中醫理論體系的建構方法十分豐富,而且無論是哲學方法,還是一般科學方法,都頗有獨到之處。正是這些獨特的建構方法,使中醫學得以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方法學的特點是中醫學賴以生存下去并繼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時,也要清楚地認識到這些方法的時代局限性和某些缺陷,重視方法學的研究,引進現代科學方法,克服固有方法的缺陷,以促進中醫學從傳統科學脫胎出來,進一步演變、發展成為現代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