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的歷史十分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方仙家,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老、得道成仙還有濟世救人,至南北朝時期道教逐漸完善。
現在,道教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一席重要之位,而且在全國范圍內也積極發展著,據統計,現在全國的住觀道士有三萬人左右,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道士幾乎都不怎么露面,而在古代盛世時期也不怎么露面,不過亂世的時候卻會主動下山,這又是為何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道教的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和濟世救人,所以太平盛世的時候,真正的道士便躲在深山老林中,用自己的方法刻苦修煉,每逢亂世爆發、百姓生靈涂炭的時候,道士們便主動出山救人,因為濟世救人既是他們修行的宗旨也是他們修行時所背負的重大職責。
下山的道士,發髻鎖發,身裹青袍垮一布包,腳踏棉布鞋,目如晨星,氣勢如虹,龍行虎步,行如清風拂柳又如疾風過,他們靠著自身的本事本領,行走江湖塵世中,救苦救難,濟危濟貧,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俠義事跡,在后人口中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