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胡丹
后金的國號,在史上是個另類。
歷史上的一些王朝,如前后漢、西夏北元、北東西魏、西晉東晉、前秦后秦、北燕南燕、北宋南宋等等,本來國號里是沒有“東西南北”等字樣的,都是后人為了區分同名的王朝而加上去的。
唯獨后金是個例外。
努爾哈赤建國,定的就是“后金”這個國號(一些介紹稱努爾哈赤立國號為金,后金是后人的追稱,是錯誤的)。
以“后金”為國號,顯示了努爾哈赤繼承“大金”的志向。
暫停!今天我不是來探討清朝的前身“后金”的國號的。
我寫此文的緣起,是前幾天一位網友在后臺向我提問,他問:
努爾哈赤建立的后金是分裂政權嗎?
后金(清)算是異族入侵嗎?
說白了就是明清易代之際,后金(清)反明的行為怎么定性?
我答應作專文作答。所以今天我是來答題的。介紹后金國號, 是必要的鋪墊。
上面我說了,努爾哈赤立號“后金”,他以“金”的繼承人自居的意圖昭然若揭。后金隨即展開對明的大規模征伐,“遼東之役”在明朝的語境里是“平叛討逆”,而后金國主努爾哈赤則試圖將其比擬為金、宋戰爭。努爾哈赤建國的根本目的,就是宣告對明關系的平等:后金與明,是兩個平等而且對立的國家。
滅了北宋的金國是完顏氏,努爾哈赤是愛新覺羅氏,姓氏不同,但種族相同,都是女真人。故努爾哈赤打起“金”的大旗,不是王室血統的繼承,而是基于共同族群認知的王朝連續性的接續。
明代初年,今天東北地區的女真人分為三部,分別叫野人女真、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所謂“野人”,是與“熟”相對的,好比“生番”與”熟番”的區別;女真人在遼東也被稱為“生女真”與“熟女真”,朝鮮國對生活在它北部的女真人,也以“生熟”區分?!吧被颉耙叭恕?,當然是一種歧視性的稱呼,是居于統治地位的王朝對女真人“向化”程度的界別。與明朝來往密切的,就是熟女真,否則就是生女真、野人女真。
在女真三部中,建州女真與明朝關系最密。而努爾哈赤就屬于建州女真,他家世襲明朝封授的官職,努爾哈赤本人精通漢語,還因功受封“龍虎將軍”一職。
努爾哈赤在萬歷中多次到過北京朝貢,在著名的“壬辰倭亂”(今稱的“抗倭援朝”)發生時,他甚至主動向明朝報效,希望領兵一支,入朝對日作戰。如果努爾哈赤真的派兵入朝,他的軍隊不會被視作“明軍”,而是作為藩屬應明天子之征來幫忙打仗的“志愿軍”。
一般認為,女真在東北的坐大,與壬辰倭亂,有著莫大的關系。
在整個明代,在東北的實際控制區域,只是遼河以東的遼東鎮(又稱遼東都司,其疆界大體在今遼寧省的中東部),是明代在北方的“九邊”之一。遼東邊外的女真部族,雖然多得到明朝的冊封授職(如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等武職),世代相襲,但時叛時服,仍為邊患。明朝對女真的駕馭,主要采取軟硬兩手:軟的就是通過“貢市”貿易予以羈縻,硬的就是直接派兵出邊進行武力鎮壓,同時采取“以女真制女真”的策略,總的戰略目標是:誰強打誰,不使任何一部女真坐大。
應該說,在兩百年里,明朝對女真部的經略是成功的,對各部女真進行了有效的壓制,在萬歷前期還出了一位鎮遼名將李成梁(努爾哈赤就曾一度依托于李的庇護)。萬歷二十年后,日軍侵朝,明朝被迫將大量資源投入曠日持久的對日作戰(長達七年時間),對女真的控制削弱,從而為女真人的興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空間。
努爾哈赤巧妙地利用明朝的虛弱和邊吏的腐敗,在敷衍明朝的同時,逐步削除異己,統一女真各部,到萬歷晚年,遼東邊外的軍事平衡終于被打破(而此時明朝得到的情報,還說努爾哈赤“素來恭順”呢!)。當時機成熟時,努爾哈赤遂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宣告“七大恨”,正式揭起反明(討明)的大旗。
就像歷史上的多數反叛者一樣,努爾哈赤在起兵后,很快稱帝建元,建立“國家”,并在隨后的長期征戰中,逐漸蠶食明朝的遼東領土,到崇禎時,明朝遼東疆土盡失,唯剩一關門(吳三桂鎮守的山海關)。
通過以上梳理可知,我對明清易代的歷史是如此做屬性分期的:
1、當努爾哈赤建立后金時,對明朝而言是反叛。
2、當后金大軍侵入遼東境內,攻城略地時,后金(清)是入侵者。在天啟、崇禎中,后金(清國)除了不斷破關襲擾明朝本土,還向西發展,征服蒙古,并通過八旗制度建立“滿蒙漢”的滿洲聯合政權(請注意,八旗不僅有滿洲八旗,還有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在東北地區形成一個與明朝分庭抗禮的獨立國家。明金交戰是兩國交兵。
3、清軍于1644年(崇禎十七年)五月入關,占領北京,此時清國仍是入侵者--盡管它打著替明朝“復仇”的旗號。
4、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清國,從入關之始就亟亟于接過“中國”的大旗,以明朝的繼承者和代明而興的中國正統王朝自居(實際上它已悄悄放棄了金朝繼承人的角色定完。關于明清接續,可參見“皇帝不稱朕”公號前文《明朝是什么時候滅亡的?》)。
5、1644年后,開始新的統一戰爭的“大清國”,成了“大清朝”--即正統的中國王朝。那些不承認清朝是中國王朝的異論,純屬無知之說(我將撰專文論及)。清朝在完成中國的一統后,將馬鞭西指,開始了建立(如西方學者所說)第一個“中華聯邦”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