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博物館有一件鎮館之寶——一方漢代的皇后玉璽,通體晶瑩,重33克,上雕螭虎鈕,高2厘米,下座2. 8厘米見方,四側琢有云紋,印面篆文“皇后之璽”。
這一無價之寶是1968年9月發現的。這天,陜西咸陽渭河北源韓家灣公社14歲的學生孔忠良放學回家,在狼家溝的水渠邊,意外地發現土里有一塊閃光的石頭。出于好奇,孔忠良把它從土里撥弄出來,發現是一方小巧可愛的印章。帶回家后,想磨掉印文重新刻章,他父親孔祥發嘀咕開了,說這可能是一件文物,第二天就送到了西安。經省博物館鑒定,認為是一方漢代的皇后玉璽,當即轟動了考古學界。
這方漢璽,印文很象秦峰山碑的書法,行距疏朗,布局謹嚴,重書法意趣。字的形體方整,筆勢方中帶圓、圓中帶方、工而不板,結構勻稱自然。從印章的質地,鈕式、文字來看,應當是西漢的東西。一些考古工作者斷言是呂后的玉璽,據《漢舊儀》記載:“皇后玉璽,文與帝同。皇后之璽,金螭虎鈕”。此璽情況,與史籍記載基本一致。他們認為,西漢末年的赤眉農民起義軍焚掘帝陵和呂后陵的時候,使玉璽遺落土中,后被大水沖到水溝,歷兩千年才被偶然發現。當時正是“四人幫”專權,江青女皇夢酣之際,聽說是呂后璽,自然十分感興趣,1974年8月的一次會議上,江青要求專門匯報玉璽的情況,急切追問說:“現在在哪里?那是相當重要的”。迫不及待地要人“快拿來我看看”,下令速將玉璽調送北京。
江青要的這方璽真是呂后璽嗎?學術界爭論了一場,沒有結果,但公認是一方漢璽,因為它具有漢代印章的特征。
各個時代的印章都有自己的風貌和特色,秦統一六國以前的印章稱為古璽。古璽,大多數是戰國時代的印章,春秋時代的很少,春秋、戰國古璽質地、鈕式、文字都相近,很難分辨。從宋代開始,人們就對古璽進行研究,明代人顧從德搜集的古銅印有1600余方,古玉印160余方,在隆慶五年(1571年)用原印鈐為《集古印譜》,每本值白金十兩。由于古璽年代久遠,其年代的確認長期沒解決,起初稱為“古印”,在印譜中往往排列在秦漢印章之后,直到清乾隆五十二年(1747年)篆刻家程瑤田通過對“私璽”的考證,才初步揭示出它是春秋戰國時代遺物。直到光緒七年(1881年),高慶齡在《齊魯古印扭》中,才明確提出“戰國古璽”之稱,由此而得到篆刻界的公認。從古到今,在全國各地出土了大量古璽,均由各地的博物館收藏,有的還進行了整理出版,如1978年羅福頤編的《古璽匯編》,收戰國古璽5000余方,把長期分散于各地、各處的材料匯集在一起。又如近年來出版的《故宮博物院藏古璽印選》、《上海博物館藏印選》等,給古璽研究提供了珍貴、難得的資料。
古璽可分為官璽、私璽、古語璽、圖象璽、單字璽和巴蜀文字印。古璽大都以銅作印材,少量的用玉、銀等。先秦的銀璽不是純銀,純金、純銀的印材到漢代才出現。璽的大小尺寸,因國而異,各行其是。官璽大小懸殊,私璽花色繁多,陰文璽、陽文璽都有。印面文字采用當時各國的異文,字型變化多端、布局奇崛.多姿多彩,不拘一格。許多印文,很難辨識,印文外多加邊框,間有田字格。文字剛勁有力,許多字的寫法不同于西周金文,布局上與秦漢印章大異其趣,極盡空靈奇險之能事,疏的地方極疏,密的地方極密,有的字很大,有的字很小,但構思嚴密,對筆劃懸殊文字的疏密挪讓,獨具匠心,能在不平衡中求和諧,矛盾中求統一。春秋戰國古璽的審美意識,為秦漢印章藝術的鼎盛奠定了基礎,并且為明、清流派印章提供了藝術養料,直到今天,仍為篆刻創作者廣泛借鑒和稱頌。
古璽的用途,一是佩帶,作為地位和行政權力的憑證;二是封檢(璽書),即在文書、貨物和倉庫的封泥上蓋印,除此之外,還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1)在陶器、漆器等物品上蓋印,留下制作者或使用者的名字等;(2)作為吉祥物佩帶,如吉語印;(3)作為殉葬明器;(4)給車馬烙印,標示車馬的所有權。由于古璽大都隨身佩帶,幾乎都有印鈕,多為鼻鈕,間有柱鈕、亭鈕、獸鈕、戒指鈕、帶鉤鈕等,制作精致生動,反映了時代風貌和較高的工藝水平。
官璽多為方形鼻鈕,也有一長柄型柱鈕。陰文官璽大多是鑿印,印文有司徒、司馬、司工、相邦、大府、行府、五官、計言、將軍、連尹、工尹、工師、大夫、莫囂(敖)等官職稱呼;陽文官璽,大多是鑄印,印文有宗正、將行、后將、大夫、音夫,發弩等官職稱呼。私璽一般都比官璽小,形制有方、圓、長方、不規則狀等,印鈕也多樣,印文布局較平正。有的私璽還和各種圖案相結合,鑄造十分精美,印文纖如毫發卻清晰異常,私璽中最有特色的是闊邊朱文小璽,寬邊細文。醒目清秀,后世篆刻家每每仿效。吉語璽一般只供佩帶,當時已能成批翻鑄生產、印文有“行吉”、“正行”、“福壽”、‘’宜有千金”、“千秋萬事昌”等吉祥語。巴蜀文字印在四川各地常有出土,印為方形或圓形,背面也有鈕,印文為戰國巴蜀人的象形文字。
印章藝術發展到秦漢,進入鼎盛時期。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立即進行了“書同文字”工作,令丞相李斯等人,在秦國通用文字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和改革,創立了小篆(秦篆),廢除了六國異文。為了鞏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統冶,并創立了印綬制度,規定皇帝印稱“璽”,印材用玉;臣民印稱“印”,印材用銅;卑下職官的印信只能用方印的一半,即“半通印”。秦印文字統一采用小篆,繼承了古璽自然古樸的風格,但在古璽印文的基礎上變圓成方,變奇崛為平正,方中寓圓,活潑靈動,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
秦王朝只有不到十五年歷史,留傳下來的秦印不多,但1995年夏天在西安出土了近2000枚封泥,從現有資料,可看出秦印與古璽的幾點不同之處:
1、秦印印文統一采用小篆,與秦權量銘文和詔版上的文字風格相同,方中寓圓,得自然之趣。
2、不論官印、私印,幾乎是白文鑿印,刀法犀利,不失筆意。鑄印較少。
3、官印尺寸較為統一,在2厘米到2. 5厘米見方的范圍內,大多是2. 3厘米見方。私印大多為長方形、圓形、橢圓形,以長方形居多。即使是方形私印,規格也明顯小于官印。
4、官印絕大部分加刻田字格,半通印加刻日字格。羅福頤先生鑒別秦印,“從其具有田字格,并多鑿印為標識”,認為“雖未必全當,殆可得其大半”,秦私印也多有界格,甚至三個字的姓名也加刻“目”字格。秦印的邊框界格,形成顯著的藝術特征,給人以嚴謹持重的規范感,對印文的線條、結構、章法起到一種調節作用、使印文呈現出規范中有奇趣,均衡中有變化,凝重中有生氣的風格。
6、秦代吉語印也絕多有界格,文字古勁蒼秀,別具一格,為后代篆刻家刻石印所效法,印文有“敬事”、“思言敬事”、“日敬毋治“’、“和眾”、“宜民和眾”、“壹心慎事”等。
秦印在文字、鑿刻、大小、格式、章法布局等方面,都有一種劃一的感覺,不象古璽那么隨便、自然、復雜多變,具有天下一統的時代特征,但秦印與西漢前期的作品,相同之處很多,往往難以區別,反映了從古璽向漢印過渡的特征。
印章藝術到了漢代,呈現出絢麗多姿的局面。西漢、東漢長達420余年,留傳下來的印章多達數萬鈕,明清兩代記錄漢印的印譜不少,如《漢銅印叢》、《漢銅印原》、《漢銅印林》、《漢銅印譜》、《兩漢印萃》、《秦漢印簡》、《毓慶宮藏漢銅印》、《兩漢印帚》等等。這些印章多數是傳世品。新中國成立后,經過科學的考古發掘。出土的兩漢印章亦有數百方,為我們研究漢代的歷史和社會情況提供了許多切實可靠的資料,同時也為我們正確去識漢印的風貌特色提供了依據。
漢代承襲了秦的印綬制度,并使之更加完善,漢代皇帝、皇后印稱“璽”,諸候王也有稱璽的,列候、鄉亭候、將軍部屬、郡邑令長等稱“印”,列將軍印稱“章”。設置符節令丞掌管印章事務,對皇室及大小官員佩印的印材、印體、印鈕、印綬都有明確的規定。兩漢印章種類增多,應用范圍擴大,制作技藝精湛,形制、鈕式空前精美,文字處理及章法變化都別具一格,在篆刻印章藝術發展史上奇峰突起,特別是其中的官印,更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元明以來的篆刻家都把漢印作為學習楷模。
漢印作為印家的典范,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1、印文主要采用繆篆,繆篆是在秦印小篆(摹印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繆篆筆畫線條簡約質樸,結構方中帶圓,帶有隸意,適宜入印作篆,是漢印的基本書體。它“變小篆之形式,不變小篆之義法”,往往對筆劃有所增減,趨向方化,接近于隸書。線條屈曲飽滿,端莊厚樸,平正易識。這是戰國以來,印章所用文字的最重要變革,對后世篆刻文字影響深遠。漢印文字也有鳥蟲書,但數量很少,就傳世漢印和印譜所見,有一百多方,且都是私印,出土漢印中也有以隸書入印的,但都是殉葬用的明器。
2、漢印繼承秦的傳統,仍以陰文為主。官印全用陰文,鑿鑄都有。西漢官印多數采用鑄印,羅福頤先生說:“西漢官印文字多半整齊端重,出鑄造者較多,用此標識可十得七八而已”。殉葬印多鑿印,頒授蕃邦屬國頭領的印章多為鑿印。鑿印中有一種“急就章”。都是些將軍印,據說是應付軍事急需,臨時在銅質印坯上草草鑿刻的,印文不拘成法。線條往往變形夸張,時有錯筆漏劃,鑿印細淺,刀痕清楚,刀法勁猛,粗拙自然,天趣橫生,是漢印所獨有的風格。“伏波將軍印”在寧夏固原草廟出土,為龜鈕鍍金銅印,東漢光武帝劉秀于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以馬援為伏波將軍。
3、漢代官印皆方形,大為漢尺的方寸——2. 3厘米左右見方。西漢初期稍大,有的大至2. 6厘米見方,不列品秩的鄉官等,才用方寸之半的“半通印”。私印種類增多,出現了“臣妾印”。私印大小沒有規格,多在1. 1厘米至2. 3厘米之間,小于官印。
4、西漢初期的官印,仍保留田字格,和秦印容易混淆,以后邊框界格都逐漸消失,這是與秦印的顯著區別。
5、漢印的章法布局豐富多樣,往往能從整體出發作多種安排,結構謹嚴工穩,構思精巧,虛實相生;筆劃橫平豎直,同一個字的筆劃距離大致相等;大方渾厚、樸拙天成,到東漢時期,字體的筆劃趨向粗拙,與古璽秦印有截然不同的風格。
6、官印印文除四字外,還有五字、六字,甚至更多字的。王莽新朝印文無四字的,多是五字或五字以上。五字印分三行,最后一個字,如“印”“章”等獨占一行,是它的特色。
7、漢代官印制度嚴密,諸候王、三公、列候、丞相等用金印,官階在二千石的用銀印,千石以下用銅印。皇帝、皇后用螭虎鈕,王候及秩比二千石的用龜鈕,千石以下用鼻鈕,佩印,配印的組綬也有具體的規定,等級森嚴,品秩井然。但私印沒有嚴格規定,用料有金、銀、銅、玉、瑪瑙、琥珀、石、木、琉璃等;印鈕也多種多樣,達20余種。私印朱白文都有,西漢中期還出現朱白文相間的形式,漢私印往往在姓名后加刻“印”、“之印”、“印信”、“私印”等字樣,這也與秦印不一樣。
8、漢印形制比秦復雜,有一面印、兩面印、套印等。官印一般只有一個印面。私印中兩面印盛行,即一個面刻姓名,另一面刻表字、臣妾、吉語或圖象,或者兩面都刻吉語或圖象,中間橫穿一孔,穿上絲帶,作佩帶使用。西漢中期還出現了套中,在一個大印中套一個小印或兩個小印。兩面印先秦已產生,遠不如漢代普遍,套印創始于漢代,卻流行于魏晉。
9、漢代吉語印,常見的有“日利常吉”、“出入大利”、“出入大吉”、“宜官內財”、“長幸”、“長貴”、“日貴”、“至富”、“樂未央”、“宜子孫”等,少數還在吉語前后加刻姓名,如“高成長幸”、“大利林安”等。圖象印發展到漢代更加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繚亂,除了一般的肖象、動物外,還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及人物、車騎、建筑等,吉語印、圖象印中不少是兩面印。
10、漢印中的殉葬印內容十分豐富,殉葬的官印,一般用銅或石木玉等材料制作,鑿刻草率,與漢代的鑄官印大異其趣。
總的說來,漢印的特點突出,它以陰文為主,采用繆篆,方中有圓,圓中見方,工而不板,帶有隸意。總的風格是端莊厚樸,勻稱方正,構思精巧,氣度從容,毫無后代印章的做作之感,漢代印章藝術成就卓卓,后來用“巔峰”、“頂點”等字眼來形容它,把它與晉代的書法,唐代的詩、宋代的詞、元代的曲和宋元繪畫相比擬,成為歷代篆刻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明清以來的篆刻家都以“法秦宗漢”為正統,主張“摹印由來溯漢秦”。秦漢印章藝術對后代印章篆刻影響深遠,是我國印章史上光輝燦爛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