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向孔子請教:“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用來終身奉行的?孔子說,當然有啊!“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語見《衛靈公第十五》)那就是“恕道”了,對人一定要寬恕些,而且要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去做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在《論語》里,孔子不止一次提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仲弓向孔子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顏淵第十二》)可見孔子對這個觀點的重視。
結合自己實際的人生經驗來體會這句話,覺得孔子實在是高明。因為人遇到自己厭煩、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時候,總是喜歡推給別人,而不考慮對方是不是愿意做這件事情。記得小時候在農村老家,每天中午放學,我和妹妹最興奮的事情就是趕緊趴在桌子上,把耳朵貼在收音機上聽評書,什么《岳飛傳》、《三國演義》、《水滸傳》,總是聽得如醉如癡。可那時候家里還要點柴禾爐子燒水。每隔一段就要去填填柴禾,水開了還要負責沏水、裝壺那些工作,每逢這個時候奶奶總是大聲喊我去干。可我正聽得起勁兒,一動也不想動,就支妹妹去干這些活。可妹妹也在聽,也不愿意去,我就拿出當哥哥的權威來,大聲呵斥她去。于是妹妹就委屈地一步三挪地去火爐旁,一邊悄聲嘟囔:“大懶支小懶,小懶干瞪眼。”現在想來這就是沒有顧及到妹妹的感受,強迫她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因此,在平時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們需要進行換位思考,多站在他人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這樣的結果就是多了一些理解和寬容,改善和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一個團隊之中,只有換位思考,才可能增強凝聚力。對于一個管理者來說,換位思考的能力則是能否成功進行管理的一個重要因素。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說妻子正在廚房炒菜。丈夫在她旁邊一直嘮叨不停:“慢些、小心!火太大了。趕快把魚翻過來、油放太多了!”妻子實在忍不住了,脫口而出:“我懂得怎樣炒菜,不用你指手畫腳的!。”丈夫平靜地答道:“我只是要讓你知道,我在開車時,你在旁邊喋喋不休,我的感覺如何……”
關于換位思考,孔子在《論語》中也有記載。比如有一次,一個叫孟武伯的世家公子哥向他請教如何做才算得上“孝”,孔子就簡潔地回答了他一句:“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第二》),意思是講可憐天下父母心,對孩子的關愛可謂無微不至,生怕孩子有病,并深以為憂。作為人子,如果能夠體會父母的苦心,也能夠這樣牽掛父母的安康,也就算得上孝了。這不就是將心比心的換位思考嗎?
立場不同,所處環境不同的人,是很難了解對方的感受的。因此,很多人往往都是等到自己為人父母時,才能真正明白父母一直以來對自己的關愛。同樣,在日常的工作、生活環境中,我們也應該多進行換位思考,以一顆寬容的心去了解,關心他人。
在這個社會上沒有人是一座孤島,社會是一個利益共同體。我們在一起共處,勢必會發生各種各樣的關系,勢必會有各自獨特的稟性和想法。這時候,相互理解,相互寬容,多站在對方的角度想問題,推己及人,我們的人際關系會更融洽,我們的工作會更順利,我們的人生也一定會更加精彩。
正因為孔子所講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個道理很深刻,得到了法國哲學家伏爾泰的推崇,他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后來這句話還被載入法國的《人權和公民權宣言》,可見其影響的深遠。
但是我們還要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還只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己所欲,施于人。”你想要在這個世界上立足,也要考慮到別人也需要一個生存的空間。你想成功,想獲得事業的發達,而那也正是別人所渴求的。
孔子在回答子貢問:“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的提問時說:“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事見《雍也第六》) 現代企業管理中,有個質量管理的八大原則,其中第八條就是“與供方互利的關系”。我覺得它就是充分體現了這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思想。大家都知道,做為一家企業的供應方,屬于所謂的“乙方”,往往比較被動。但是這個第八條管理原則恰恰在提醒我們的所謂的“甲方”廠商,要充分考慮到大家彼此互贏、共利的關系,不要一想到采購就考慮壓價、延長賬期,要考慮到對方也需要利潤的支撐,也要生存。這樣相互理解,雙方的合作才會愉快、和諧和長久,而且相信你也會持續得到質優價廉的貨品供應。
不只如此,其實在企業內部,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企業要生存,也要考慮到員工需要及時而合適的薪資來保證生存。企業要發展,也要考慮到員工的個人發展需求。只有充分考慮如何將這二者之間的需求統一起來,企業才有可能留得住員工,也才有可能持續穩定地發展。